高中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

2020-02-22 21:25
语文天地 2020年16期
关键词:黄花首诗杜甫

在高中诗词学习中,赏析诗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而且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其有悠久的历史。学生理解诗歌也是在理解文化,在背诵的时候也达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

一、赏析诗歌中的文化因素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其含有的文化因素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会暗示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诗歌创作的小背景就是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挖掘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就能找到其所具有的文化因子。

比如杜甫创作的《登高》,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代表。在这首诗中,杜甫观赏登高之后看到的景色,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的愁苦。“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时不妨先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趁机争夺地盘,国家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与此同时,作者的好友李白、高适、炎武等人相继离世。这些事件就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的心头,压得杜甫久久不能呼吸,因此,为了排解内心的抑郁,他选择登高观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首诗又表现出了怎样的文化因素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面对这样的壮景,面对落叶的“潇潇”之态,面对长江的“滚滚”之景,作者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渺小,与此同时,又联想到历史的悠远和不可更改。而自己坎坷的一生,壮志未酬,不免产生无限的惆怅。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这句诗的解读出现了一个新的说法,现在常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代替腐朽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客观规律。学生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句诗的文化因素。学生在自己写作时引用,就达到了对整首诗文化的传承。这是第一个需要注重的要点。

二、赏析诗歌中的美学元素

诗歌是以简练的语言、强烈的情感、鲜明的节奏高度反映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美感值得每个学生细细品味。诗歌中的美学元素主要融合于两个方面。其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节奏上。

诗歌具有丰富的韵律节奏感。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其讲求平仄、押韵,会带给读者一种语感美。如《锦瑟》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比较注意押韵,从“弦”“年”“鹃”“烟”“然”这五个字中就可以看出。诗歌的节奏非常美。学生通过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可以学习到诗歌的一些技巧。有兴趣的学生在创作诗歌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诗歌的内容美。李商隐的这首诗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就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称号。“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句是说,鲛人的泪水全部都化成了珍珠。这个意象选取得就很美。其引自于“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泪能出珠”。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美学元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赏析诗歌中的语言画面

诗歌的语言非常优美,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去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及语言所构造的画面。这是锻炼学生想象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诗歌的美感。

如教学《声声慢》。作者李清照是诗坛上一位极富才艺的女诗人。“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中的意象有很多。教师可以带着学生重点分析这些句子塑造的意境。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独自想象这些文字表现出来的画面。诗中的意象是“燕”“黄花”“窗”“梧桐”和“细雨”等。在诗歌的国度中,“雁”一向是离愁的象征。其通常会带着亲友的音讯飞来飞去。作者内心愁苦时却看到了传递信件的大雁,而如今再也没有信件需要大雁帮她传递了。因为作者的丈夫已经离开了人世,想到这里不禁伤心起来。黄花凋落是否在暗示作者已经老去呢?作者的晚年是否就像这飘落的黄花一般孤苦伶仃呢?作者一个人独自守在窗前,看着庭院中的梧桐、大雁和黄花,触景生情,感到无限的惨淡、凄凉和寂寥。这时,相信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黄昏时分,一位女诗人躺在一棵梧桐树下,看着庭院里的景物,喝着几杯淡酒,默默诉说着内心的愁苦。天色将晚,又有几滴小雨落下。诗人无奈地说着“罢了,回去吧”。这个画面就能够触动学生心中那根伤感的心弦。这时不禁感到奇妙,短短的几个文字就能够瞬间改变学生的内心情感,将学生深深带入到了作者的思绪之中。

四、赏析诗歌中的创作手法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诗歌的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诗歌的理论性知识包括诗歌的创作手法和写作手法,这些也同属于诗歌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要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基础知识。

如学习《虞美人》,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君主,创作这首诗时已经被囚禁。这时作者想表达出来的应该是一种悲痛的情感。那么,在选择物象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春花秋月这样美好的事物呢?”其实这也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叫做以乐景写哀情。李煜这时已经对人生感到非常绝望,而曾经拥有过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这种美好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因此,他在后面不禁地又发问了一句:“何时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呢?紧接着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安排这首诗的意象的?他是如何将物象和情感联系起来的呢。”再次朗读诗歌可以发现,永恒的“春花秋月”让作者回想起的是今非昔比的“往事”。早早到来的“东风”让作者联想到的是不堪回首的“故国”。应犹在的“雕栏玉砌”如今也是已改的“朱颜”。作者是在借不变的“万物”去表现巨变的“人事”,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绝望和无助。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不同的问题去推进诗歌教学。有针对性的问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诗歌中的理论性知识。

总之,诗歌鉴赏教学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同,诗歌内容的侧重点就会发生变化,教学手法也应当做出调整。总的来说,诗歌教学的意义重大,其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开展课后复习进行巩固。

猜你喜欢
黄花首诗杜甫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