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正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脱离生活的滋养,语文教学将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寻找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结合自身及社会生活体验理解文本,让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感,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的。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动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导入部分,如果我们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情境导入,就能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走进文本。
比如我在教必修一的《再别康桥》一文时,因为学生刚刚离开初中校园不久,以此作为切入口,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开母校时的心情来导入,触发学生的离别感受,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徐志摩这首离别之诗的情境中。再如《小狗包弟》一文,以学生喜欢看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或《忠犬八公》来引入,立即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再比如《归去来兮辞》,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这学期我上课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大学毕业生考了八次公务员依然执着不放弃的时事素材,引发学生思考为何当今的人们如此执着于公务员考试,而东晋时的陶渊明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官场生活,选择归隐田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一探究竟的兴趣。
《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古代散文,学生读不通字义,更别说读懂文字里面蕴藏的作者的浓厚情感。所以,我设计一组亲情散文的群文阅读,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法,一边播放《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背景音乐,一边以我自己对亲情的领悟及学生与父母相处时间的多少来导入:“时间都去哪儿了?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的眼角总不免有些湿润。年少时,我总觉得人生有大把的美好时光陪伴亲人,因此,总在忙碌中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殊不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岁月无情的流转中,父母已驼了背,白了头,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时光流日夜,岁月不曾饶过任何一个人,还有一年多,你们也将离开我们学校,离开父母,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你们有没有算过陪伴父母的时间还有多少?”音乐与语言的渲染、生活体验的结合,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堂与教材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文本是作者眼中的世界,文本描绘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有着太过遥远的时空距离,学生难免觉得不好理解或枯燥乏味。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去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生活中的类似体验,去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传递的感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再别康桥》里有一小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学生不能理解“我不能放歌”这一句时,我启发学生联想此时站在自己最最喜欢与留恋的初中校园,那么美那么宁静的校园,你忍心打破它的宁静与美好吗?这样一问,学生瞬间释怀。再比如教小说《边城》一文时,我避开了老生常谈的直接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寻找翠翠”的教学环节:“我们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找到像翠翠这样的女孩?如果今天翠翠站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你作为在场的男嘉宾,是否会与她牵手,为什么?”这样一个与现实接轨的问题一出,学生立即炸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发言的过程中,翠翠的人物形象也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再比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课时,文中提到“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我就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父母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教材中空洞抽象的观点立即转变成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这种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话题,学生参与度很高,积极思考,实现自身情感与文本的碰撞、对接、共鸣,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再比如杜甫的诗歌《旅夜书怀》,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若要领悟这首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学生一般会觉得很难,而且兴致不高。因此,我选了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切入点:如果你是导演,将杜甫的这首诗拍成一个微电影,怎么拍摄和展示会更好?学生兴致很高,有的认为,第一句要由近到远,第二句要由远到近;有的认为,首先进入屏幕的是风声水声,以声衬寂,然后再呈现画面;还有的认为,颔联应该来全景镜头,尾联配特写镜头。通过链接学生生活这种有趣的方式来教授杜甫的这首诗,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也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感悟,使他们获得了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语文学习尤其离不开生活的实践与检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还要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接。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充实和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相关内容。因此,结合教材文本有效对接学生生活,对接时事新闻,不仅能唤醒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也能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更加敏锐。
如《小狗包弟》一文,针对巴金先生的忏悔,我对接到学生自身的体验,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些年有没有什么事是让你觉得愧疚或忏悔的?”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深思,不少同学都勇敢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愧疚自责之事。再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快闪这种源于西方的创意行为艺术,在我国许多城市,许多大学风靡流行,人们用这种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成为2019最强大的集结。而珠海,中小学师生也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活动。对此,你有何看法?”通过文本与生活时事的对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自己,走向社会,从而使他们升华对文章的认识和对语文的认识,让语文课堂变成一次有趣的有意义的对话,变成一次成长的蜕变。
语文教学方法很多,任何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都不是万能的。构建生活化课堂,如果处理不当,也很容易脱离教学目标,走向“泛生活化”“伪生活化”。我只是选取了一部分课文就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了教学探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过,我相信,以教材为出发点,教师或把时事素材引入课堂;或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让学生置身生活场景,对话文本;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文,构建生活化课堂,定能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也定能让语文教学更有生机,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