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篇目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更是语文教师聚焦研究的部分。对教师而言,经典篇目的阅读到底要带给学生什么?是单纯体悟篇目本身的美感和意义吗?我认为不是。经典篇目的存在,更多的应该是给学生埋下一粒文学的种子,而这粒种子在恰当的时候,在人生阅历与文本的某些点契合的瞬间,会产生发芽生长的力量。因此,在高中经典篇目的教学中,我致力于换一种鉴赏文本的角度,引入更多适合作为“种子”的契机,给学生种这样一粒文学的种子。
经典篇目必然有其深藏于文中的内涵和文化背景,但如果只是局限于文本本身的背景和意义,也许就缺失了经典篇目能带来的更多的审美角度和情感积淀。教材本身是个例子,而经典篇目就是一个能由此切入、进而打开文学和思想天地的一个载体。
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悲剧和悲剧意识。从这个角度看去,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确时时在发生悲剧,而面对悲剧,现代人到底能从中得到什么?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由此引出对于这篇课文学习的线索:悲剧和悲剧意识。带着这个线索进入文本的讨论: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而言,悲剧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在文本中找到:悲剧是“三·一八”惨案的牺牲者,是惨案后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是麻木的看客在等待遗忘的救主降临。
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只关注悲剧本身,就缺失了对于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可贵,正在于他在悲剧的背后挖掘出了悲剧的反省意识,他不愿让忘却的救主降临,他不愿麻木的看客渐渐遗忘悲剧的存在,从而淡漠了悲剧的价值,他想唤醒一个民族正确看待悲剧的精神,他想让一个民族不要再沉默不要再遗忘。当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大多都已经能深入地体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思想,能感悟鲁迅对于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我再进一步问学生:“当今的时代,我们缺不缺悲剧?我们缺不缺悲剧意识?我们还需要鲁迅吗?”鲁迅先生的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痛悟,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当《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本被用这样的思路梳理以后,学生能够将历史的意义映射于现实的社会,更能领略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的深刻意义,更能明白鲁迅先生的思想不能被遗忘。由此引申,再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几本经典的篇目,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再次感悟这种精神和价值。我想,经典文本的存在,就是这样一面镜子,我们用它照见历史和未来,用它照见反思与传承。
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和介绍。然而,什么文章需要介绍背景?哪些文章可以不关注背景只探讨文本?这是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琢磨的一个问题。下面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为例,来谈谈我的实践与反思。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反复思考,郁达夫“清静悲凉”的全文基调的确是文章的主要情感线索,但掩饰不住的是他对故都的秋的浓浓的眷恋与热爱,如果从眷恋和热爱的基调去赏析文本,我们很容易看出,文章描绘的每一幅画面都是细致而美好的笔墨。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将本文教学的主题定为:跟着郁达夫去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们随着郁达夫的脚步,看着郁达夫的眼,听着郁达夫的耳,来感受一下故都的秋的韵味。
当我带着学生从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学生开始细致地找文本中那些又孤寂又美好的细节,槐树的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地的笤帚留下的缕缕丝纹、家虫一般的秋蝉的鸣声、果树上浅绿微黄的枣儿,一个悠闲的品茶赏景的人,一份悠然享受孤单美好的心境。深入文本的解读,带着一份旅行般的心境,散文中蕴含的美妙情感就很容易地融入了课堂。文本赏析结束,我再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的美好需要的是什么?是当下物质的美好,还是当下心情的美好?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中思考文学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散文总让语文教师在驾驭课堂的时候感觉到困难重重。散文鉴赏角度多样,主题理解多样,语言韵味多样,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取舍的部分。散文本身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我在做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会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以一个主要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层层深入,让学生能够真切认识到作品的内在深意。
以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的教学设计为例,这篇文章值得鉴赏的地方非常多,巴金先生的语言、思想、情感,文革的历史背景、主要时间,小狗包弟的形象特点,全文的写作技巧,都是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的部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怎样将这细碎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就需要以主问题来带动课堂。我以“变化与不变”作为整堂课的主线,首先提出:在文章开头,艺术家和狗这个故事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变化的是时代、艺术家的命运、不同人对待艺术家的态度,不变的是小狗和艺术家之间的忠诚与感恩的情意。接着我再提问:在全文的主体,巴金一家和包弟的故事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学生可以在文本阅读中明确:变的是时代、态度、命运,而不变的是小狗的伶俐和巴金的愧疚。
在这两个环节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是最不受我们控制的,那到底是什么时代,把人逼得丧失做人的道德底线和情意?在这里引入文革这一特殊的背景,从而让学生能够还原时代,理解巴金将小狗送上解剖台的选择,认识身为艺术家的人在看到其他艺术家被批斗的时候冷漠的掉开头去的行为。当文本进入现实,我们不由地感慨:对于距离这篇文章几十年的我们来说,时代再一次变化,而人内心对美好与善良的品行的追求,做人的底线,是不能改变的。
在这个“变化与不变”的主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不难看出,时代的变化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控制的,但即使时代变化,即使时代逼迫人们不得不做出违背常理的选择,但不管在哪一个时代,人性中总有一些底线是始终不变的。于是我们更加明确地感受到了经典篇目教学的意义,那就是通过一个篇目,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每一个人能鲜活地感受那段历史,让学生明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经典篇目的解读是语文教学中深邃的星空,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解读文本,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将文本中最能与现实切合的部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篇目的同时,感受到经典篇目本身的特色和深意,明确经典作品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感受文学大师思想的菁华,在灵魂的深处埋下一粒文学的种子,这样的一粒种子,有了合适的时机,会长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