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中,基础教材既是从事学科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难以摆脱的优质资源。然而“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在教育社会化特质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教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亦已成为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潮流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和时新热象。诚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盲目无序,而应遵循目标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就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呢?
凡是编入教材中的“例子”,不是经典就是精髓。在“例子”荟萃的语文教材中,或隐或现地蕴藏一些“遗缺省漏”现象。深入挖掘并相机开展相应的“补白”教学,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课文内涵,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而且有利于放大“学用结合”效应。而诸如此类的“空白之处”,正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潜在空间。
比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写了青年马克思的远大理想及其所做的宏伟规划,这对于当今的同龄者而言,既是一个非常感冒的话题,又有非常重大的激励和指引作用。笔者以教材内容为支撑,在深入挖掘潜“空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对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短视心态”和“未来择业误区”现象进行讨论与交流,以此教育他们在择业时只有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渗透起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与社会生活是“活水与源头”的关系,它是对后者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正是对这种关系和现象的最佳诠释。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知并主动接受社会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有利于为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以《祝福》为例。笔者在教学中提问如下:“在现实生活中,祥林嫂就是一个寡妇或失独母亲,虽然可悲可怜让人同情。然而如果生活在今天社会,她还会是这种结局吗?如果不是,请说出实际理由。”大家一致认为,如今“祥林嫂”现象在当今社会并不少有,但是像她那样的结局不会再发生了。因为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已大不相同了。通过新旧对比,既深化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又感到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优越性。
多文本阅读又叫群文共读。这是在“大语文观”召唤下,随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于最近几年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阅读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单篇阅读”相比,多文本阅读不再过于强调“精耕细作”,而是善于通过“求同巧拓宽、求异谋深化”,以“类比阅读”为抓手,努力追求阅读活动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不仅能够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活水通道。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为例。笔者本着以“相同主题”为中心的导向策略,先后引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阳朔的《茶花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席慕蓉的《透明的哀伤》等经典名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联系、相互类比形式,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求同与求异”活动。不仅让学生习得了不同名家的习作笔法,还从中赢得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积淀”。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不仅是无可替代的主体学习者,而且与教师一样,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执行者。尤其通过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学生自主体验”,更是弥足珍贵、倍加珍视的一种动态性“生成资源”。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高中学生相对见多识广、情感丰富,他们的学习意识和体悟能力应当成为语文活动中的一支优质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通过“激励、唤醒、鼓舞”这一艺术手段,有效激发并不断放大对这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应。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提出“如何评价大观园的芸芸众美”问题,以此让学生通过个体读悟、讨论交流形式开展“见仁见智”的读写互动活动。有学生认为,林黛玉虽聪颖睿智却多疑善妒,是一个难与相处的孤傲之人;有学生认为,贾宝玉虽情感执着却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是令人不齿的“官二代或富二代”角色。这难道不是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吗?
作为最具活力、最有实力、最蕴潜力的辅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为核心,把音像和视频等有效相融,通过音、像、图、文、动(画)等形式输出信息,并利用计算机的综合处理与实时控制为课程教学活动提供良好支撑的一种现代化科技元素。科技辅教的优势功能集中体现在:一是创设丰富多元的良好情境,既可激发学习活力,又能启迪思维能力,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情绪智力”效益;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增加教学的宽广度和深厚度。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文中不仅有众多的人物及其频繁的活动形式,而且所描写的环境十分复杂,语言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有鉴于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了《红楼梦》电视剧的有关片段,在提供“视听盛宴”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视文互动”形式进行学习。既有寓教于乐之效,又能达成与之相应的“资源开发”目标。
所谓“跨科整合”,就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与优化,从中攫取“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的综合效益。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语言类学科,尤其是母语学科,语文学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融度既深又广。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善于开展跨学科知识整合,有利于达成令人期待的整合效果。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这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因抗议反动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刘和珍等仁人志士,同时为了揭露反动当局的黑暗和阴谋,号召国人的护国意识而写下的著名语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文性教育”特点,我们应当紧密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把“三·一八惨案”及一系列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从而通过“文史不分家”的跨学科整合,让他们更好地走入作品之中,走向作者内心深处,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综上所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虽然是一种时新热象,却已形成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这既是实现“滚动学习”的有效载体,又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优质平台。我们应高度重视并为之不断地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