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德,陈锦程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 文昌 571321)
2018年3月,团中央印发《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以进一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深度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随之,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主要研究包括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与育人模式的联系、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内部建设以及大数据驱动下的志愿服务专业化模式。这些研究为外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大背景下,海南省涉外活动日益增加,急需高质量的国际化外语专业志愿服务,外语专业大学生凭借其专业特色及优势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
专业化是当代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也是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与一般的社会型志愿服务相比,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化特点显著,服务内涵主要着眼于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型服务队伍,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更为突出专业化、技能化和知识化的特点。按照服务内容和技能,外语专业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内涵较之其他专业志愿服务的内涵更突显其专业的本身,即在服务过程中利用外国语言知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从事志愿活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深入推进,多语种大型政治、商贸、体育、旅游以及翻译活动日渐增多。目前,海南省外语专业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五类:一是文体赛事类,如承担环岛自行车赛、三亚国际音乐节、国际大帆船赛的场地维护、活动引导、后勤保障、紧急救助等志愿服务;二是论坛会务类,如担任博鳌论坛、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南洋文化节中外宾接待与陪同翻译工作;三是乡村帮扶类,如深入贫困村开展乡村振兴系列志愿活动或开展外语爱心支教等;四是社区公益类,如在外国人相对集中的地区,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协助社区对外籍人员进行政策告知、普法宣传等;五是涉外政商类,如在公安出入境、外事办、友好协会、海关、自贸区政务大厅等涉外政商场所,围绕外资、外贸、外经、外汇、外专、外籍等“六外”内容,协助涉外企业、跨国机构和外籍人士。
2019年,海南高规格外事活动高达130余场,需要大量本省的外语专业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履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宗旨。在这些涉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真实的语境促使自身外语知识储备转化为外语实操技能,并且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的外语志愿服务工作中却暴露出专业化建设的一些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观摩,外语专业化志愿服务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志愿活动类型缺少一定的区分度,专业化建设的深度不够,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专业特长能够拓宽志愿服务渠道,但许多在校学生开展志愿活动时全凭热情与积极性,忽视外语服务本身的内容,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尤其刚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多数志愿服务情绪高涨,但外语基础知识的框架还未全面搭建,缺乏系统的志愿服务理论和技巧的培训,因此会造成外语服务内容相对狭隘。此类问题中的外语专业志愿者普遍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热心劳动、爱心奉献,缺少发挥外语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志愿服务水平始终不高,无法承担需要较高外语技能的志愿者岗位。
随着政府部门与高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前期的志愿培训内容逐渐丰富,着重于礼仪、外事、文化禁忌、急救知识等内容,但是整个培训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绝大部分高校团委或是外语专业系部尚未构建完备的外语志愿服务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也未设置志愿服务专业化常规教育课程,学生在校期间缺少正规的专业化培训。针对不同特点的涉外志愿活动,以往单一的活动前期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需要,急需建设与实际志愿工作模式相契合的外语专业化志愿服务培训课程体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对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还缺乏外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首先,遴选志愿者与项目的过程简单化、片面化,导致一些外语专业能力优秀的学生在选拔过程中被遗漏,一些项目也不利于外语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发展。其次,志愿者培训机制缺乏专业外语与志愿服务教师长期化引导,师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缺少良性互动。再次,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降低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最后,一些高校在志愿服务管理中的应急机制并未完全建立,遇到突发的志愿服务紧急事件,无法迅速而又有效地组织志愿者从容应对。
宣传招募是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制度是保障学生活动与志愿服务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广泛而又深入的志愿者宣传招募之后,外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应以遴选、培训、激励等常规机制建设为主,以应急机制作为有效补充,从而确保外语专业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
3.1.1 遴选对象丰富化
积极建设省内高校外语专业青年志愿服务人才共享数据库,招募有一定外语能力的志愿者。以博鳌论坛志愿者招募为例,所在高校团委已建立外语专业志愿者人才库,设置外语专业成绩为志愿服务准入门槛。信息化系统的选拔方式专业区分性更强,管理效率更为高效,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重视个人的外语专业基础。在对外接洽中,各语种专业在高校团委引领之下,联系有相关专业需求的基地,打造具有外语专业特长的服务团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外语专业志愿者。通过专业志愿团队建制升格为高校团委的志愿服务人才数据库,实现具备竞争性、公平性、创新性的人才遴选机制梯队建设。
3.1.2 遴选项目多样化
积极开展具有外语专业化特色的志愿活动,打造本省精品化外语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一是在大型赛事、商展、会务之类的志愿项目中,坚持以外语沟通为主的保障工作。二是在航天旅游、医疗活动等科技项目中,结合志愿岗位需求进行语种翻译工作。三是在爱心支教、文化扶贫等乡村振兴活动中,专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与村民的公共外语学习普及工作。另外,高校团委的宣传要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也要充分激发外国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积极向外国留学生传递红色传统文化,让中外志愿者都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
3.2.1 教师引领
在引导学生志愿服务方面上,切忌仅以理论输入的方式指导志愿者。高校要强化教师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公益服务的榜样,带领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志愿活动,以身作则。如2020年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所在单位高校积极响应中国防疫翻译志愿者的线上招募信息,各语种专业教师与学生迅速开展物资外语翻译工作,提供翻译志愿服务,打响一场以“译”战“疫”的防控阻击战。专业性语言服务一定要有专业性的培训做基础,学生的外语志愿服务能力决定了教师语言培训的成败。只有制定具体和详细的培训计划,教师引领才能实现外语培训的最终目标。
3.2.2 课程设置
高校团委应大力推动外语专业志愿者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定期招募一定数量的外语专业大学生参与志愿课程学习与培训。邀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社会工作专业学者、岗位能手、社会优秀青年志愿者与校内外语志愿服务教师共同授课,丰富课程内容,设置外语口语、形象礼仪、外事接待、跨文化交际、本土民俗等多项课程。高校团委应将外语专业志愿服务课程的校外课堂与校内课堂相结合,搭建志愿服务课程自学平台,提供外语专业志愿服务的网络课程资源。
依托高校社会科学学院(教研室)的专业资源,通过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科研课题扶持计划,开通志愿服务选修课,开展外语专业志愿服务专项知识竞赛,利用“3·1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年度志愿服务纪念日,促进志愿服务精神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外语专业与地方文化特色,开发相应的志愿服务校本教材(操作规范、行动指南、志愿者口语等),结合本省高校外语志愿者的实际,增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教育的特色。
3.2.3 实践学习
高校团委要充分利用区域的有利条件,鼓励外语专业志愿者参加当地各类国际活动。海南除英语、俄语、韩语、柬埔寨语外,其他小语种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少,所以高校团委应格外重视小语种专业志愿者的实践学习机会,以免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具体志愿活动中,可让其他小语种志愿者与英语、俄语、韩语、柬埔寨语专业志愿者协同配合,安排他们负责采集海南丰富的国际旅游、文化、体育、娱乐资源,全流程记录当次活动内容,制作成为小语种语言融媒体产品(如抖音TIKTOK、速卖通AliExpress)。通过社交媒体渠道,将融媒体产品精准投放于小语种目标语国家新媒体平台,实现多语种专业化志愿服务实践建设的共同发展和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外语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学习专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团委应协助学生对接一些知名的国际志愿者服务机构,如国际志愿者网络(IVN)、国际志愿者与海外实习组织(Projects Abroad)、格林卫国际义工(The Green Lion)等,让学生能够从安全、专业的国际平台上迎接更高的外语志愿服务挑战,提高自身的外语专业知识、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志愿服务奖学金,吸引广大欧美大学生利用间隔年(Gap Year)到中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志愿者沟通学习,志愿服务能力互助成长。
实践证明,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手段,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完善激励机制首先要实现外语志愿服务与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契合,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将志愿实践学分与时长作为激励学生志愿服务的方式之一,从而确保外语志愿服务成为常规化的学习与实践手段。高校团委要定期总结、表彰院系的志愿工作与活动,对优秀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工作者给予奖励,并作为再次选派的重要依据。开展外语志愿者服务交流大会,让获得奖励的志愿工作者分享个人的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外语知识的学习心得,增强他们在校园学生群体之中的荣誉感。优秀志愿者奖励结果也要在学生评优考核、奖学金认定、就业推荐、推优入党、留学交流中作为重要依据,让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能切实获取个人辛苦付出后的回报。目前,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经费渠道是专项拨款,经费开支紧张,所以高校志愿者这一群体应该得到高校管理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持与补贴,激励更多有为青年投身到志愿活动中去。
2020年,全国各地深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纷纷紧急发出应急志愿者招募令,号召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凸显出高校建立志愿服务应急机制的重要性。首先,在关键时期应急机制有助于迅速甄选出符合条件的外语志愿服务者,结合专业化应急预案完成紧急培训,优化人力资源过程。此外,非在校期间的外语志愿者能够在高校应急机制指引下,立足社区,当好本地 “第一响应人”,提供优质外语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另外,高校对突发志愿活动的风险性要进行准确预判,具备稳妥条件方可发出响应,保证外语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确保外语专业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中国涉外志愿活动需求比重的增大,加快了外语专业大学生专业化志愿服务建设的发展进程。只有把志愿服务工作与外语专业特点紧密结合,才能开拓外语专业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高校外语专业化志愿服务建设应顺应时代发展,加强宣传和引导,建立能够促进外语专业大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保障体系,坚持探寻遴选、培训、激励、应急等专业化发展的全新路径,才能为今后各类型的社会服务和地区性国际交流提供强有力的外语志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