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坚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 蓬莱 2656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蓬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山东省、烟台市农村工作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把美丽乡村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通过规划引领、典型示范、连片打造、分类指导、一体推进,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蓬莱市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大力推进以“四美”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实施策略有三步:一是培植典型,以点带面。按照“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典型标杆的成绩和影响,让群众看到变化,激起镇村发展的动力。二是串点成线,连片打造。随着典型的成熟和数量的积累,逐步把创建重点放到示范片打造上。按照“彰显特色、串点成线、连片打造”的思路,规划建设了七个示范片区,进一步放大了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三是普惠共建,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蓬莱市主动适应形势,把重点从原来的“四美”和“四化四有”,升级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同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蓬莱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各镇街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蓬莱市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蓬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五大振兴”工作方案,分别明确了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形成了“1+1+5”政策体系,为蓬莱市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一是以“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振兴发展质效。立足蓬莱地域特色,集中力量抓项目、促改革,推动农业产业项目转型升级,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突出“项目为王”,2019年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项目、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评选、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省级海洋牧场评选等多个项目落户蓬莱。突出“绿色高效”,积极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产品商标注册,新认证“三品一标”3个,蓬莱“一带三谷”获得“中国葡萄酒小产区”认证。突出“辐射效应”,通过世界七大葡萄酒产区发展国际研讨会、首届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全国畜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方式转变会议和全国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培训班等会议、赛事的承办,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产业质效稳步提升。二是以“育引结合”拓宽人才振兴来源渠道。立足现有育、放眼全市派、跳出本市引,重点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大力实施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工程,先后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540户,完成新型农民创业培训50人,冬春科技大培训5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264人,成功推荐1位涉农专家入选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推荐2位涉农专家参加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评选。落实孵化基地吸纳、创新创业补贴发放、创客研发专利申报、创新创业大赛等就业创业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发展。三是以“内涵提标”增强文化振兴发展活力。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建文明村镇为抓手,以丰富公共文化为目标,来育新风、打高地、保民生。2019年,全市“村规民约”和“四会”覆盖率已达100%;广泛开展家规、家训、家风教育,举办各种文明礼仪培训、讲座200多场次;通过“文明示范”考评机制,共评选各类典型1 300人;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之移风易俗课堂”“婚育新风进万家”“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各类活动100余场次。整合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运行管理模式。目前,22个村获评“省级文明村”,32个村获评“烟台市级文明村”。四是以“建管并重”促进生态振兴良性发展。持续抓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4个村庄申报创建2019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丘山山谷获批烟台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正在积极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新开展美丽庭院“133”工作推进模式,全市完成农村10%的庭院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户。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制定了《蓬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活动实施方案》《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计分办法》《农村人居环境清洁行动督查分工方案》等多个文件进行指导,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活动,使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启动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城乡。坚持以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抓手,全面展开“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开展清洁空气保障行动、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出重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是以“头雁效应”夯实组织振兴战斗堡垒。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形成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下发《关于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调整审查备案制度的通知》,对存在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等情况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撤换、选优配强,新配备的19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降低11岁,学历相比之前均有提升。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每村至少3名,采取压担子培养、一对一帮带、参与村居工作等方式,让后备人才尽快锻炼成长。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500个村共有后备人才1 592人,40周岁左右的779人,占比48.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 119人,占比70.3%;女性481人,占比30.2%。
1.3.1 加强面上推进
一是召开全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会,制定下发《关于扶持壮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28条措施》《蓬莱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指导手册》《蓬莱市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管理指导意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财务规范指南》等多个文件,市财政列支2 770万元,全力扶持合作社发展。二是引进第三方机构,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实行可行性分析、工程预算、项目招投标、财务管理等全程托管。截止到2019年年底,全市160个村注册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8个合作社达到规范建社要求并实体化运行。
1.3.2 加强示范带动
一是按照“党建引领、区域组团、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原则,筛选确定48个村作为中央财政资金扶持村,集中打造10个发展集体经济示范片区,配套奖补资金全部下拨到位,截至2019年12月底,项目建设基本完工。二是集中打造11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社,已打造北沟镇蔚阳河示范片区联合社和村里集镇乡镇联合社。三是依托市委党校,建成烟台市乡村振兴学院,打造4个村庄乡村振兴实训基地。
1.3.3 加强重点突破
一是严格落实《关于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对22个发展成绩突出的村,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表彰奖励,发挥考核激励杠杆作用。二是指导各镇街逐村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台账、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具体办法。截至2019年年底,已全面消除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5万元以上村比例较之前大幅提升;9个薄弱村全部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目前,蓬莱全市大部分村的集体收入以土地发包、闲置资产租赁等粗放方式收入为主,部分村集体收入很低。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500个村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164个,占32.8%,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虽然近年来蓬莱市通过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三百工程”等,在农村投入了资金,上了项目,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扶,但农业投入大,收益周期长,如何保障后续资金投入,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但目前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层次较低,没能做到特色开发,大部分村还停留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村庄绿化和美化等较低层次建设。特别是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品位还不够高,游客的参与感、互动感、体验感不强,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比如木兰沟村、西院村、北林院村等也具备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和特色传统文化,有的民俗文化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思想束缚、理念落后,导致缩手缩脚,好多村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即便是破题了,也仅仅停留在果品采摘、农家餐饮、海边渔家乐等初级阶段,经营档次较低,与省内的竹泉村、代村以及省外的余村、鲁家村等先进典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近年来推动支部领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蓬莱市村集体主导产业呈现雷同趋势。区位、环境优势明显的村大多搞乡村旅游,采摘园、小木屋、垂钓池塘随处可见,比如七里庄村、两铭村、北林院村。土地资源丰富的村大多搞特色种植,富硒地瓜、富硒小麦、绿色土豆为主要品种,比如槐树庄树、大皂许家村、冶王村。山地、海区资源多的大多搞养殖业,跑山鸡、跑山猪、海参、扇贝养殖居多,比如冶王村、槐树庄村。遍地开花的同质化产业,不但对当前市场造成冲击,也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比如激烈竞争下的产品的质量保障问题、销路问题等。
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高达90%以上,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支持。同时,农村普遍缺少专门负责管理、策划、经营的人才队伍,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培训。据统计,我市村党支部带头人中,高中以下学历占35%左右,面对当前多元化的政策要求,很难及时吃透、消化,用以指导村庄的发展。部分镇、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蓬莱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财政支持不够、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差异大等问题。比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除市郊、镇驻地以外的村庄外,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配套建设不到位,离上级要求的到2020年50%以上的村庄基本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村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导致这些村的优美风光、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但上级资金多是带任务下达,给予县级统筹的自由度不高,且各项资金表面整合,实际还是各部门各自落实项目,变化不大。县级本是资金使用的主战场,应给予较大的自由度,但自由度太大又容易被一些部门套取使用。因此,如何更好地争取和使用好各级涉农资金,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蓬莱市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的原则,扎实推进《蓬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落地实施,努力走出一条富有蓬莱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的蓬莱示范典型。
一是加大财力支持。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对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予以扶持倾斜,严格落实“发展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专项奖补资金、烟台市示范社奖补资金,及时进行政策更新,建立奖补长效机制。镇街要设立“资金池”,对发展前景好但资金短缺的合作社进行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先承担财政项目,优先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运营,优先承担粮食、油料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平台建设项目。各级财政补贴、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等资金,在不违背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可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占股收益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二是强化品牌建设。开展“五星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评比挂牌工作,对运转规范、产品质量好、信誉高的合作社集中挂牌,申请使用烟台市统一注册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用标识,优先推荐参与国家级、省级示范社、示范村的评比,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通用标识+合作社商标”的母子品牌发展模式。建立合作社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增强品牌竞争力。三是拓宽销售渠道。依托市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中心,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产品纳入销售范围,“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设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区,搭建产品展示、经验推广和市场营销平台。积极组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参展果蔬会、葡萄酒节等展会,设立专门展区,减免相关费用。推动重点商业超市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一对一”“一对N”直接对接,开辟进场“绿色通道”。试点推进“村播模式”,依托淘宝、抖音等线上媒体,直播推广合作社特色产品,不断做大市场、提升效益。
果业方面,大力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对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推进蓬莱苹果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果园改造、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推广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现代矮砧集约栽培苹果示范园。葡萄酒产业方面,以法国拉菲、逃牛岭等酒庄建成投产为契机,新建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 000亩以上,探索制定小产区分区制度,积极鼓励引导农民融入葡萄酒产业当中,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同时在促进葡萄酒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如何更大限度地维护保障农民权益机制,实现工业农业的良性互动。乡村旅游方面,深挖文化、自然、教育康养等资源,鼓励岳家圈村、丘山谷等具有生态自然风光和“渔灯节”“大杆号”等特色文化传统的村居、乡村旅游点,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模式,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现代农业、休闲养生等嫁接融合,打造葡萄酒体验、农业采摘、民俗休闲等多种旅游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双招双引”,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村庄清洁行动等,全面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推动“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进一步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特别是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蓬莱市村落特点,采取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氧化塘、人工湿地、生化处理等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处理农村污水,探索符合蓬莱实际的处理模式。二是全面落实全域治水三年攻坚行动,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加快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黄水河东支流拦蓄调水以及平畅河、龙山河河道提升改造。三是积极推进造林绿化,抓好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退耕还果还林、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围绕移风易俗的工作重心,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传承和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活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农村文明乡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坚持用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强化村规民约的刚性约束,促进村民实现道德领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加强对三里沟村、北林院村等拥有遗址遗迹等古村落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重塑“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还乡干部、本地籍专家学者、反哺桑梓企业家等“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
重点强化“人、地、财”三大保障。在用“人”方面,充分借助烟台乡村振兴学院这个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平台,每年对基层带头人、经营人才、职业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提升各类人才的素质与水平。针对农民的培训要结合农村主导产业、全市各类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提高农民就业率。在用“地”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议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短缺情况,根据农村种养情况及特色农产品分布、加工需求情况,预留一些(集体)建设用地,对那些长期稳定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要贡献的经营主体,可在所配置的设施农业用地从事农产品处置与加工。在用“财”方面,要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深入推进“鲁担·惠农贷”试点工作,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加。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蓬莱市镇村三级“一把手”工程,市里成立乡村振兴五个专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镇级也建立相应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动员部署和督导推进,具体抓好推进落实。村“两委”切实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号召和带领农民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二是资源整合机制。采取“4+X”模式,即通过市级领导联系、市直部门帮扶、财政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共建等途径,多方凝聚合力,支持乡村振兴。适时研究开发全市涉农资金整合动态监管数字平台,对涉农资金的来源、分配和支出各环节实施分步骤管理、全链条监控,实现涉农资金全程数字化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在涉农政策扶持方面,建议除土地指标政策放宽之外,村集体主导的项目在后期建设、手续办理、管理运营等方面给予指导及政策扶持。三是督导考核机制。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镇街、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建立健全五大专班“月督查、季调度、目标管理、跟踪问效”等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