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教学的课堂“真境”

2020-02-22 17:25王春建
语文天地 2020年31期
关键词:风流人物韵味苏东坡

王春建

语文课堂要追求“真境”,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真”和“境”。“真”为真实、自然、本原,就是“合乎规律”;“境”为状态、情境、意境,就是“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真境”通常包含四个表征:自然、真切、深沉、韵味。“自然”是教学手段的特征,是四个表征的基础,是语文课堂的前提。“真切、深沉、韵味”则是在“自然”夯实的地基上形成的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学特征。下面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对于课堂“真境”的理解和追求。

一、自然触发,对内容理解更真切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体现在“豪放之景”与“豪放之人”。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语句都豪放呢?

学生在分析时,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很容易品味出豪放的味道来。关键在于起始的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这三句也是豪放之景。其实,这起笔三句既是也不是,需要辩证地分析。这里就需要教师去触发学生的思维,把内容理解引向深入。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千古的风流人物都被时光淘尽,想象一下你是苏东坡,此时此刻也站在滚滚长江边,你会有什么感受?

自然触发之后,学生会有思维的碰撞。面对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只能感慨浪花淘尽英雄。不管什么人,在岁月和时光的淘洗中,都已经随风而逝了。一念至此,不由得悲从中来。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无人可以逃避生命的自然规律。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人生最为无奈的喟叹。

这样看来,开头三句似乎不能都算豪放。第一句“大江东去”,横空而来,气势雄阔。但着一个“去”字,就有远离而去的感觉。后面两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低沉下来了。各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思考就蕴含在这“淘尽”二字中了。伤感低沉与豪放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有点矛盾。

二、深层感发,使情感体验更深沉

叶嘉莹先生说:“诗,一定要形成一种感发的力量。”那么,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诗词,就要学会感发诗中的力量。感发越多,情感体验就会越深沉。

继续感发,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这种感伤低沉与一般的伤春悲秋有区别吗?

本词开篇三句,时光淘尽英雄,有点感伤与低沉,这是宇宙间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那么就一切真的无所谓了吗?风流人物都被时光淘尽,是不是一切都湮灭了?当然没有。生命虽然消逝,但他们却留下了永恒不朽的名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有可能渔夫或樵夫看到苏东坡就对他说:“你知道吗?这里就是当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普通人都记得历史上这样的风流人物,不是让人很感奋感动吗?很多版本注解说,因为这里不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所以,苏东坡特地用了“人道是”,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这两句的重点其实在于回答前面三句。时光并没有真正淘尽英雄,他们的风流业绩一直被后人铭记。开头三句低沉之后迅速扬起,高妙至极。所以说,对时光、对人生的感伤与低沉是一种悲,但它不悲凉,不悲惨,而恰恰是一种悲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豪放。

感发,就是情感于中而发之于外。诗人因情感于中而发之于诗,读者也要情感于诗而发之于外。所以,对一首诗词的品读可以说是二次感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感发,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

三、合理生发,让课堂氛围更有韵味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终了,众人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回味之中。一堂课,也应该如此。学生沉浸于充满韵味的课堂,心神宁静,如同洗髓伐毛,神清气爽。

这首词,我们读出了豪放豪迈,也读出了感伤与悲凉。那么,这种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悲伤,苏轼化解了吗?他为何要“一尊还酹江月”?是因为人间如梦?撒酒江中是为了祭奠谁?

很多学生都能结合学过的《赤壁赋》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来谈对最后两句的理解。他们知道苏轼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儒家讲究入世情怀,佛家推崇舍得放下,道家看重道法自然。苏轼在黄州获得了思想上的成熟与圆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就是他自我解脱,达观豁达的表现。这首词也同样如此,他用“还酹江月”来表达祭奠之情,内心已经无悲无喜,还是同明月清风一道逍遥自在,获得了内心的超然。

这是大部分学生会采用的观点。毕竟从苏东坡在黄州之后的人生来看,他是确实做到了宠辱不惊,“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当然,诗无达诂,没有人可以确保自己的理解百分百正确,只要能说出站得住脚的个中缘由,我们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个学生从“撒酒江中是为了祭奠谁”获得灵感。他这样讲到:“我认为他恰恰强调的是,时光淘尽人物,但他们的风流依然被后人记得。苏东坡内心同样有这样一个梦想,虽然一时不能实现,但初心一直没有改变。《赤壁怀古》的最后他用酒祭奠江月,表面有点消沉,但我认为他是在祭奠英雄,祭奠像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所以,我觉得是积极而不是消沉。”

在学生经过思考辩论之后,我进行总结。此一句,有失落感愤,人间就是一场梦境而已,过去如梦,现在如梦,我又何必谈什么功业呢?此一句,也有超脱和旷达,是随缘任运的达观,是超然通达的自我宽慰。时光易逝,英雄不再,何必执着于此呢?以酒祭月,愁怀随江水而去。此一句,还有一点感奋与激越。江月是赤壁之战的见证,祭奠江月就是面对江月凭吊英雄,祭奠英魂,表现出一种赞颂、追慕之情。历史不会被时光磨灭,英雄总会被世人铭记!

课堂沉浸在浓烈的思索与感悟氛围中。轻轻点拨学生:“一首词,就是一段人生,读一首诗词,就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希望大家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多读苏轼的诗词,多学习他的人生态度。人生美好,你自风流!”

程少堂教授说:“语文课堂的韵味在于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美丽。”诗词的韵味也在于此。带领学生品读诗词,要感悟他人的人生,启迪自己的智慧。不必经历那么多的世事,内心也能圆润、轻盈。

诗歌教学的课堂“真境”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追求“真切”、“深沉”、“韵味”,注重触发、感发和生发,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诗歌课堂成为一股波光粼粼的活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带领学生入乎其内,进入诗歌的内部,进而抵达诗人的内心,然后通过课堂把这些过程展现出来,形成课堂独有的“真境”。

猜你喜欢
风流人物韵味苏东坡
喜迎建党百年书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苏东坡突围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文物精品述略
苏东坡《献蚝帖》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学无止境
秋之韵味
六盘山游踪(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