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名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 000美元,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需求,公益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正在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公益慈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它应该是分层次的,高校在其中可发挥主导性作用。大力推动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加快高校公益慈善智库建设,对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公益慈善专业教育难度很大,启动这个专业试点教学非常不容易。就像王阳明所说“人皆有良知”一样,公益的本能存在于人性之中,但有些被遮蔽掉了,激活公益本能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人性很重要的一个面向。公益不是简单的利他,公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价值,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而是跟生命的高度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公益,公益的价值就跟人生价值结合起来。用公益的精神和价值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把公益价值与自己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比简单说教公益的功用要好的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公益慈善事业越来越普遍和发达。公益慈善对公共服务形成越来越积极的补充、完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人可为、全民追求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公益慈善成为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关注的话题,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公益慈善还成为社会创新的源动力之一,带来越来越大的增加值。
公益慈善作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具有公共性、群众性和影响力的社会活动,正处在方兴未艾的蓬勃发展期。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都经历前所未有巨大变革的当今时代,公益慈善一定大有可为,我们应在公益慈善的实践创新、政策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文化建构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
我们做的事情是超前的事业,是一个探索性的事业,很多东西可以创新性地去尝试。如把公益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的技术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公益人才,有很多可以发掘的地方。
高等院校和公益慈善行业工作者应当联合起来,协同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智库体系,与建设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相结合,发展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全球影响的国家级公益慈善智库。应协调各级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公益慈善学科建设,推动高校公益慈善智库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智库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