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创作故事的时候,一般会精心构思情节,设置人物,而对由谁来讲这个故事关注得不够,最多考虑一下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对于为什么如此选择,往往缺乏明确的认识。其实,同一个故事内核,不同的讲述方式,呈现的效果完全不同。如何让学生正确选择人称,更好地讲述故事,这是故事写作教学中亟需突破的问题。
谁来讲故事,看起来是叙述人称的问题,其实背后是视角的选择。因为叙述人称是视角设置所预期效果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谓视角,就是人物在讲述或者体验故事时的思维活动。一般包括个人视角和人物视角。个人视角指的是作者用来讲述故事的那个人的视角,可以从某一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也可以让不同的人来讲述它。人物视角是指作者把自己放在某个人物的位置上,对于故事的体验是通过谁的眼睛看,透过谁的脑子思考。两者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谁来讲故事的内涵,它们共同决定故事的人称选择。
在第一人称中,让某一个人物以“我”的口吻来讲故事,作者就呆在这个人的角色里,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道的内容,这是一种受限视角。但也正因为叙述受限,营造了一种逼真的效果。
在第三人称中,作者像上帝一样能洞悉每个人的内心,观看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全知视角。这种第三人称的多重人物视角看起来最方便操作,其实对作者的笔力要求很高,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觉得视角的转换非常突兀。
还有一种特殊的多重视角,让多个人物使用第一人称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相同的故事。比如《我的名字叫红》就是如此,让受害者、凶手、审判者、见证者分别去描述同一桩谋杀案。
明确了人称选择背后的视角设置道理,还需要通过具体作品来切实感知视角选择的奥妙和处理。教师可以精心选择篇幅各异的代表性作品,指导学生阅读拆解。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这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这个“我”不是主人公盖茨比,而是一个小人物尼克。为什么要从尼克的视角来讲故事呢?因为盖茨比的结局是死亡,而菲兹杰拉德又希望在主人公死后,故事仍能继续下去。如何解决第一人称受限视角带来的叙述困境呢?菲兹杰拉德安排尼克住在盖茨比豪宅旁的小屋里,占据着观察盖茨比的最佳位置,又把盖茨比变成一个神秘人物,让尼克听到很多关于他的闲话,盖茨比向尼克坦白自己的一切,他从哪里来,他过去跟戴茜的情事,以及他对她的深情,等等,谣言和盖茨比的倾诉给人的感觉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尼克洞悉了他神秘的过去,并亲眼见证了他的毁灭。
而《我是猫》中,夏目漱石为什么选择从猫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呢?因为猫是动物,可以用陌生化的眼光在人类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光怪陆离来;作为宠物,它可以近距离观察主人生活的隐秘世界,发现主人不为人知的秘密;它能出没很多家庭,又能串联起更多场景。由猫而不是人来讲述故事,更有助于这部小说表达主题。
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多阅读并拆解经典作品的视角选择,分析作家的独具匠心,能培养学生故事写作时选择视角的直觉。学生将对视角选择的直观感受变成写作能力,还需要多多进行相应的读写练习。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作品做改写试验。如学习《故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愚昧麻木、被生活压抑得失去了思想的闰土,真的是那样的吗?如果换个视角来讲故事呢?在闰土的眼里,鲁迅是什么样的,鲁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到底是知识分子不理解农民,还是农民不了解知识分子?”可以让学生以闰土的身份,来改写《故乡》,重新讲述故事,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写作目的不同,选择的视角就不同。而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很适合让学生用多重视角来重写故事,分别从焦仲卿、刘兰芝和焦母三个人的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不仅更容易窥见这个悲剧的深层原因,还能隐约觉察到一种深层次的同情。焦母就真的那样专制蛮横,是悲剧的始作俑者吗?
教师可以发掘适合的素材供学生练习。我曾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去重述《罪与罚》的故事,看看与第三人称相比有什么不同。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罪与罚》初稿时,一开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写了几百页之后,突然意识到不行,又回到原点,以第三人称重写了一遍。阅读拆解加写作练习,全方位的视角选择感知,假以时日,学生能养成一种自然的敏感。
学生在创作故事时,一定要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这是谁的故事?由谁来讲故事?两个问题同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这是谁的故事和谁来讲故事,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又不同。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盖茨比的故事,但是由尼克来讲故事。只有两个问题都考虑清楚周全了,才能付诸笔端。
在思考由谁来讲故事时,一定要有意识地跳出思维的惰性,很多学生为了叙述的方便,习惯性地选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视角的选定不是怎么方便怎么写,它跟故事的趣味性和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关。不同的人称选择,带来的故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有个学生以《孤岛》为题写了一个告别和成长的故事,一个在灾难中失去家人而倍感悲伤迷茫的女孩,去墓园看望已逝的父母。这个学生很有匠心地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让已逝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无声的劝慰,来完成孩子自身的成长。文章的结尾很有深意:
“我是为我自己活下去的。你们已经不在了,不在这里了,对吗?”
是的,确实是这样……
我们已经不在了,但你还在。
“但我还在。”她说。
她重复道:“我要去旅行”
我知道,她这句话已经不是说给我听的了。
她放了一束花在我脚下,她蹲下,轻叩我的墓碑,手指嵌进墓碑上的刻字。
在摒弃思维惰性的同时,还要警惕炫技式的表演。不少学生为了炫技而故意选择古怪的视角和多重视角。比如有学生在写故事时,模仿夏目漱石《我是猫》,喜欢用各种非人类的物来讲述故事,导致故事非常奇怪,而且毫无意义,为了人称而人称。也有学生改写《世说新语》里周处自新的故事,竟然用了三害的多重视角,非常荒诞无聊。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选择视角。更有学生觉得能运用多重视角讲故事很酷,一篇故事里五六个视角人物,频繁切换,让人晕头转向,却忘了视角并不是越多越好。就连以对视角的巧妙操控而著称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也只用了四个视角讲述故事。
不同的视角有各自的优越性,但局限性也如影随形。当慎重考虑好到底由谁来讲故事之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考这个视角可能会给故事叙述带来什么限制,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限制,让故事更加合理,更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