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立 波
恩格斯的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书的副标题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这个副标题至关重要,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它表明了恩格斯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基本方法;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提示了解读该书的一个重要入口。基于当今社会研究的参与观察法、材料征引法和田野笔记写作法,可以发现,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资料”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具有方法上的示范价值,《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堪称参与式观察、材料综合运用和田野笔记写作等方面的先驱文本。
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德文初版的 《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1〕按照当今社会科学的通用概念,恩格斯所采用的方法即“参与式观察”,这是社会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实地研究的核心技术,在质性研究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新进形成的群体或运动”〔2〕,它的主要环节包括:界定研究问题,进入研究现场,参与日常生活,建立和维持实地关系,观察和收集资料,制作笔记、记录和档案,分析和理论化,撤离现场和交流成果。依次完成每个环节的工作,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参与式观察的流程。据此环节和流程来分析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书,可以从中“还原”出恩格斯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一般过程。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研究的主题和对象如书名所示,就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包括他们的苦难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在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3〕。恩格斯于1842年11 月底踏上英国的国土,就可以说是进入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研究现场。他在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工作,曼彻斯特就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现场。曼彻斯特当时约有40 万居民,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周末或业务旅行时到英国的其他城市如伦敦、利物浦访问,这些城市大多是典型的商业城市和工业城市,其中不少地方他过去在业务旅行时已经比较熟悉。恩格斯很快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往来密切,确立了和宪章派及其机关报 《新道德世界》 和 《北极星报》 的惯常联系,还和居住在英国的德国共产主义者建立了关系。这些往来、联系和关系,是恩格斯进入研究现场的重要支持。
在恩格斯进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研究现场、参与日常生活、建立和维持实地关系的过程中,玛丽·白恩士的作用非同小可。她是一个纯朴的爱尔兰青年女工,在曼彻斯特的一个棉纺织厂做工,恩格斯到曼彻斯特不久就认识了她。按照 《恩格斯传》 的说法,玛丽是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女工,她使恩格斯增强了自己的这一决心:“摒弃资产阶级的社交和宴会,全心全意同工人们交往并专心致力于研究他们的状况。”〔4〕由于玛丽这个从童年起就熟知无产阶级的困苦和斗争的女工,恩格斯得以结识很多工人家庭,走进他们的住宅并熟知他们生活中的许多详情细节,并和玛丽一起参加工人们的社交集会。〔5〕总之,他和工人们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和资产者相处的时间。
恩格斯在英国的20 个月中,大多时候居住和生活在曼彻斯特,他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就像对自己的故乡一样,甚至比这里的大多数居民了解得还要清楚。他走遍了城市的每个街区,观察城市的地势、布局、建筑形式、商业区域、河流、街道、工人区、大杂院等等,就连最偏僻的住有人的角落都没有放过。恩格斯对工人的住宅有极大的兴趣,包括房间的数量、大小、居住人数、布置、家具还有租金和卫生设备等情况。同曼彻斯特一样,恩格斯考察的所有城市都有工人阶级的贫民窟,这些贫民窟的情况大同小异。他对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从住、吃、穿等方面的生活条件开始,延伸到他们的生产环境;他关心工人阶级的饮食起居,也关心他们的政治观念和文化素养;他关注工厂工人的健康状况,尤其关注女工和童工身心受到的摧残;他在观察工人阶级状况的同时,也观察敌对阵营的资产阶级,注意到工人区和资产阶级所占区域的区隔,注意到工人阶级的贫穷同资产阶级的奢侈的鲜明对照;他目睹了工人阶级的贫穷和苦难,也看到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
恩格斯作为参与的观察者,更多地是以局内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体验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世界”〔6〕,这种观察的位置和角色担当决定了他所能看到的内容。在恩格斯眼中,英国各个城市中的贫民窟大体上是一样的,“这是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7〕,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8〕。然而,当恩格斯和一个资产者谈起工人区恶劣的建筑体系和可怕的居住条件时,这个资产者的反应却是,静静地听完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在走到拐角告别时轻松地说了一句:“and yet,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money made here(但是在这里到底可以赚到很多钱)。”〔9〕显然,英国资产者对工人的苦难毫不在意。
面对英国无产阶级,恩格斯坦然地说:“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10〕所谓“弄到”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就是收集资料。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撤离现场之后,还是需要并且可以收集资料的。从恩格斯1844 年11 月19 日写给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当时身处巴门,埋头钻研英国的报纸和书籍,为那本关于英国无产者状况的书“搜集资料”。“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区别在于“收集”的对象是现成的事物,目的是把零散的东西收拢在一起,“搜集”的对象则是需到处寻找的事物,目的是搜求汇集。并且,对恩格斯来说,最困难的工作还在于资料的整理。〔11〕
关于恩格斯制作笔记、记录和档案的过程,目前缺乏相应的资料,因而无从了解。他所作的分析和理论化工作,可见于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亦可见于这一时期的文章和书信。1844 年8月底,恩格斯离开英国,也就是撤离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研究现场。恩格斯离开英国时的具体情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返回德国路过巴黎和马克思第二次晤面时,一定是畅所欲言,交流了自己在英国的观察和思想所得。毫无疑问,马克思是恩格斯交流这一成果的第一人。从他十月初致马克思的信中所说“我也要把工作加紧干起来,而且就在今天重新开始写作”〔12〕。可以断定,他非常迫切地想要把自己的见闻和思想表现出来。在 1845 年 1 月 20 日致马克思的信中,恩格斯写道:“如果我不是每天要把英国社会中最可憎的事情写进我的书里,我想我也许会颓废起来,而这件事至少是使我始终处于极度愤怒的状态。”〔13〕这也充分表明了恩格斯依然沉浸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场”中,对英国工人阶级的苦难的痛楚充斥着他的头脑。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文献材料,除了“大城市”篇和“竞争”篇以亲身观察为主,其余篇章主要是对材料的援引和辩驳。在双重意义上,亲身观察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其一,“导言”从19 世纪后期开始论述英国产业革命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工业无产阶级”篇简要说明研究无产阶级各个组成部分应当遵循的顺序,“大城市”篇呈现了登高望远而又细致入微的观察,这种观察对后续的内容具有全面的主导性;其二,恩格斯在借材料表达个人思想的时候,他所做的亲身观察始终发挥了甄别、判断和见证的作用。有了亲身观察的基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就不至于沦为文献的堆砌物,也不会停留在文献的梳理,而是使文献材料成为活生生的存在,并具有了可靠性。所谓“可靠材料”,包括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材料本身真实可靠,二是通过征引使得材料可靠起来,也就是说,材料是在具体的阐释和运用中变得可靠的。
恩格斯征引的文献材料主要是四类:报纸、杂志、报告、著作。报纸有 《德勒穆纪事报》 《泰晤士报》 《曼彻斯特卫报》 《利物浦信使报》 《每周快讯》 《太阳报》 《里子信使报》 《北极星报》 等。杂志有 《机工月刊》 《彩色杂志》 《伦敦统计学会会报》 《爱丁堡内外科医学杂志》 《蒙特利尔寄语》《两大陆评论》 《矿业杂志》 等。报告包括 《济贫委员会就大不列颠劳动阶级卫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向内务大臣提出的报告》 《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出生、死亡、婚姻登记处第五次年报》 《大城市及人口密集区情况调查委员会报告书》 《工厂调查委员会报告书》 等。著作包括艾利生博士的 《关于苏格兰贫民的管理以及这种管理对大城市卫生状况的影响的考察》,昔蒙兹的 《国内外的手工业和手工业者》,凯博士的 《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中的工人在精神和身体方面的状况》,卡莱尔的 《宪章运动》 《过去和现在》,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艾利生的 《人口原理及其和人类幸福的关系》《英国的工业人口》,尤尔的 《工厂哲学》,帕金逊掌教的 《曼彻斯特等地的穷人劳动者的现状》,尤尔的 《大不列颠的棉纺织业》,培恩斯的 《大不列颠棉纺织业史》,议会议员威·拉释莱的 《一个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爱尔兰状况》 等。此外,还谈到迪斯累里的长篇小说 《神巫,或两种民族》,认为这部小说几乎和自己同时说出了大工业把英国人分为两种不同民族的见解。谈到托马斯·胡德的诗歌 《衬衫之歌》,认为这首诗富有同情心,但缺乏精神力量,使资产阶级女郎流了不少怜悯而又毫无用处的眼泪。
报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城市现代性的构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论述过现代报刊在欧洲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4〕,他本人也是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在报刊发表作品。1838 年 9 月16 日,不到 18 岁的恩格斯在《不来梅报》 的附刊 《不来梅杂谈》 第 40 期发表诗作 《贝都英人》,此为恩格斯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此后两三年间,他为多家报刊撰稿,其中重要的有 《德意志电讯》(1839—1841 年在该刊发表通讯和诗作 16 篇)、《知识界晨报》(1840—1841 年在该报发表通讯 5 篇)、《总汇报》(1840—1841 年在该报发表通讯 5 篇)。〔15〕对恩格斯来说,报刊具有很大的时效性,反映的是当前的社会状况。当然,报纸的政治倾向各有不同,《泰晤士报》 是英国最大的一家保守派报纸;《德勒姆纪事报》 则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曼彻斯特卫报》 是自由贸易派的机关报,后来成为自由党的机关报;《北极星报》 则是宪章派的中央机关报。这些报纸的政治倾向尽管有很大不同,但对城市贫民和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都有及时、真实的描述,这些描述为恩格斯的亲身观察提供了佐证,并起到了一般性的扩展作用。
恩格斯征引了大量的报告,这些报告大都具有官方的性质,恩格斯主要利用的是其中的统计数据。应当承认,大多数的报告都有不同程度的真实描述,恩格斯曾经赞扬 《矿山、煤矿以及雇有大批童工但不受工厂劳动限制法约束的生产部门和工厂中使用童工和未成年工的状况调查委员会报告书》(简称“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是“最好的官方报告之一”,认为其中包含“许多最有价值的但也很可怕的事实”〔16〕。更多的时候,恩格斯援引报告佐证自己的观察,并借题发挥。例如,他用伦敦的一个牧师格·奥尔斯顿关于自己教区工人区的描述来说明这些住宅的恶劣情况,为了更为全面地说明情况,恩格斯还采用了几个英国官员的话。在援引习艺所监督的报告时,恩格斯指出,这个报告也为皇家医学学会会员、曾任该会主席等职的威·巴·艾利生博士引用过。对报告中的荒谬言论,恩格斯严厉驳斥。有一位聪明的英国自由党人在“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中硬说,这些大杂院是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因为它们像许多露天的小方场一样,可以改善通风状况,促使空气流通! 对此,恩格斯驳斥说:“假如每一个大杂院都有两个或四个宽阔的露天的面对面的出口,让空气可以自由流通,那也许真可以改善通风状况,促使空气流通;但是这些大杂院从来也没有两个这样的露天出口,甚至难得有这么一个,几乎一切大杂院都只有一条狭窄的有顶的过道。”〔17〕
恩格斯对著作的征引一如对报刊和报告的态度。在研究英国工业的发展时,恩格斯参考了波特 《国家的进步》 一书。这部书主要是根据官方资料写成的,恩格斯注意到该书对产业革命史的描述在细节上是不准确的,但当时没有更好的资料,也就只能暂且用之。盖斯尔克作为自由党人,其 《英国的工业居民,他们的道德、社会和身体的状况,以及因使用蒸汽机而引起的变化;附童工劳动调查》 一书在描述郎卡郡的工人状况时,本意不在于歌颂工人的幸福生活,但也公正而清楚地看出了工厂制度的坏的方面。恩格斯坦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导言”所叙述的无产阶级发展史主要是以盖斯克尔书中的材料为根据的,同时也提醒说,该书写于工厂委员会进行调查之前,运用了一些不可靠的材料,得出了一些不可靠的论断,所以“在引用时,对于个别的细节还须谨慎”〔18〕。恩格斯尤其喜欢拉反对者来做“证人”〔19〕,比如,手工织工状况调查委员会委员昔蒙兹属于自由党,激烈反对任何独立的工人运动,曾经发问“假使没有机器,英国人口中增加的那几百万人到哪里区找工作呢”,但他也在著作中描写了“一个文明国家里竟有这么多的罪恶、贫穷和疾病”〔20〕。
恩格斯对他人著作的征引,一些时候是需要书中对工人阶级贫困状况的描述和统计数据,一些时候是为了探讨理论问题,论述自己的观点。比如,他在论述“工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有产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奴隶”时指出,“工人劳动的代价无论如何要比奴隶劳动的代价便宜很多,这是亚当·斯密为了安慰他们而给他们算清了的”〔21〕,并在注释中引用了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这里的“他们”即资产阶级。在论述“在大多数的劳动部门里,工人的活动都被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钟又一分钟固定不变地重复着,年年都是如此”时,恩格斯加了注释:“是否在这里也需要引用一下资产阶级权威人士的证明呢?”〔22〕他举了亚当·斯密 《国富论》 第 3 卷第 5 编第 1 章的一个例子。
恩格斯在征引他人著作时表现出明确的阶级立场。他数次引用艾利生的 《人口原理》 并指出,艾利生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工业资产者和自由党人,还有相当的人性,“所以真正的资产者完全看不见的东西他有时还能看得清楚”〔23〕。尽管他的见解存在局限,但也暴露出了“大城市在工人道德发展方面造成的有害后果”〔24〕。而对尤尔及其著作 《工厂哲学》,恩格斯予以极大的批判和驳斥。恩格斯把尤尔视作“十足的资产者”,把 《工厂哲学》 视作“恶名昭彰的书”〔25〕,批驳说:“这位先生在他的 ‘工厂哲学’ 第277 页及以下各页中写道,有人告诉工人,他们所得的报酬和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不相称的,这就破坏了老板和工人之间的良好的关系……多聪明呵,你说得真像鸭子咕咕叫一样!”〔26〕
“对于一个人而言,文献必须为他所用,但要通过那些文献来书写历史是不可能的。”〔27〕恩格斯所从事的是英国社会史的写作,文献材料运用上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属于基本的要求,但仅仅符合这些要求是无法写出像样的历史的。“大城市篇”关于伦敦贫民窟的描述下有这样一条注释:“在这一段已经写成的时候,我在 ‘彩色杂志’(1844 年 10 月)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伦敦工人区的文章,这篇文章中许多地方和我的这一段几乎逐字逐句都是一样,而且在本质上是和我这一段通篇完全一致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穷人的住宅。一个医生的笔记’。”〔28〕充分意识到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书的创造性而非编纂性,就会明白,这条注释的本意应当不在于说明自己所写并非抄袭,而是表明事实就是事实,所有诚实的眼光都能看到,都会承认。而且,恩格斯透过他所参与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视域,比他征引的那些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按照埃默森等人的看法,“在民族志撰写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应该是做田野笔记,而不是写精炼的民族志”〔29〕。所谓田野笔记,就是研究者在深入参与他人生活的过程中用来描述自身经历和观察的记录。恩格斯写作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伊始,把整理资料视作最困难的工作,应当说,他所整理的资料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田野笔记。田野笔记的形式很多,包括批注(headnotes);手记(scratch notes);正 式 的 田 野 笔 记(fieldnotes proper);田野笔记备案(fieldnote records);文本(text);日志和日记(journals and diaries);信件、报告、论文(letters,reports,papers)等。为了更为便利地阐发田野笔记对于 《英国工人阶级》 的作用,还需要提出三个概念:前文本、潜文本、类文本。
“前文本”包括宽窄不同的两个界定:宽泛的界定是指恩格斯最初作品到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前的所有文本,狭窄的界定是指恩格斯抵达英国的1842 年11 月底到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完成这一时段的文本,当然,这一时段还可以缩小到1844 年11 月集中写作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为止。“潜文本”也有宽窄不同的两个界定,宽泛的界定是指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之前写作的“透显”该书思想、风格、特征的文本,狭窄的界定则局限于思想内容上具有高度预示性和密切相关性的文本。“类文本”是指与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在具体叙述上类似的文本。若想完整认识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的生成过程,至少得对狭义上所有的“前文本”予以全面系统的梳理;若想系统把握恩格斯写作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前的思想过程,也需要对狭义上所有的“潜文本”予以深入彻底的挖掘;若想追本溯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思想内容的原型表述,就应对所有“类文本”予以逐字逐句的对照。从田野笔记的角度来看,应当更多地关注恩格斯1842 年11 月底抵达英国到1844 年11 月集中写作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这一时段的“潜文本”和“类文本”。当然,《乌培河谷来信》 由于表现出亲身观察的特性,属于广义上的“潜文本”,我们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对城市的描述中,很容易看出《乌培河谷来信》 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观察和描述的细腻以及观察和描述中融入的阶级情感。
恩格斯1842 年底刚到英国,就在 12 月 9 号的 《莱茵工业、商业和政治日报》 上发表 《国内危机》,开篇写道:“在英国发生革命是可能的?或者说,简直很有可能?这是一个决定英国未来命运的问题。”〔30〕而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最后一段则指出:“我坚决认为,现在已经间接地以个别小冲突的形式进行着的穷人反对富人的战争,将在英国成为全面的和公开的战争。”〔31〕就问题意识而言,《国内危机》 显然属于“潜文本”。
恩格斯写于 1842 年 12 月 10—20 日的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文,比较了英国工人和德法工人的不同生活状况,介绍了纺织工人、煤矿工人的不同生活状况以及失业工人的犯罪情况。这些简短的叙述,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结果”部分获得极大的扩展。就思想关怀而言,短文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属于“潜文本”。《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一文,写于 1844 年 1—2 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提出“只有英国才有一部社会的历史”,概述了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的机器改进及其应用、英国工业的兴起及棉纺织业的率先兴起,并且,“一经形成的工业推动所带来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工业部门的前进运动会传播到所存其他的部门”〔32〕,金属加工业、采矿业、交通业紧随其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导言”的内容跟这些叙述大致相同,只是在表述上更为凝练。“导言”中所说“产业革命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英国无产阶级”〔33〕,在 《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中已有“18 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34〕的相应表述。因此,不仅是思想内容上,而且在具体表述上,《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属于当之无愧的“类文本”。
恩格斯 1843 年底到 1844 年 1 月间写作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论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竞争的规律、竞争关系的真谛等议题,认为竞争将随着对立利益的消除而被限制在它特有的和合理的范围内。《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竞争”篇中,专门探讨了竞争对已经形成的无产阶级所发生的影响,提出竞争最充分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流行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35〕,工人之间的竞争一般总是胜过争夺工人的竞争,这个矛盾的根源在于“工业和竞争的性质本身”以及这种性质所造成的“商业危机”〔36〕。并且,《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最后一段表明,若要考察机器生产的影响,就得转入对工厂制度的考察,他不久就会详细分析这个制度极端的不道德性,揭露经济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充分的那种伪善。就问题聚焦、思想深化、观点展开等方面而言,《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作为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书的“前文本”“潜文本”和“类文本”,毋庸置疑。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有很多细致入微的情景描述:
沿着坑坑洼洼的河岸,从上面拉着晒衣服的绳子的那些木桩旁边走过去,就走进了这一堆乱七八糟的矮小的平房中,这些房子大多数都是土地,地上没有铺任何东西,每一家都只有一个房间,厨房、起居室、卧室,什么都是那一间唯一的房子。在这样一个长不到6 英尺宽不到5 英尺的洞穴里,我看到了两张床——这算什么床铺呵! ——另外再加上一张梯子和一个炉灶,正好填满了整个房间。在其他许多小屋里,我根本就什么也没有看到,虽然门是敞开的,而住的人就站在门口。门前到处是脏东西和垃圾;垃圾下面似乎是铺了石头的,但是看不见,只是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用脚踏下去才感觉得到。〔37〕
伦敦的特别是伦敦工人区的坏空气,最能助长肺结核的发展,在街上可以遇到许多面容憔悴的人……这些每走一步都可以碰到的脸色苍白、身形瘦削、胸部窄小、眼睛凹陷的幽灵,这种虚弱无力、萎靡不振、没精打彩的面孔,我只是在伦敦才看到过这许多,虽然肺结核在英国北部的工厂城市里每年也都要夺去不少人的生命。〔38〕
特别是在星期六晚上,工资发了,散工也比平时略早一些,所有的工人都从自己的贫民窟中涌到大街上去,这时,人们就可以看到酗酒的全部粗野情况。我在这样的夜晚从曼彻斯特走出去的时候,很少不遇到一大批东倒西歪的或躺在水沟里的醉汉。在星期天晚上,这一幕通常还要重演一番,只是吵闹得少一些罢了。〔39〕
看到这样的语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从恩格斯的田野笔记中直接移植来的,尽管我们对恩格斯这一时期的笔记情况不甚了解。事实上,《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书中“大城市”篇的大多数语句都具有田野笔记的“原生态”。“曼彻斯特旧城就是如此。重读了一遍自己对它的描写,我应当说,我不仅丝毫没有夸大,而且正好相反,对这个至少住着两三万居民的区域,我还远没有把它的肮脏、破旧、昏暗和违反清洁、通风、卫生等一切要求的建筑特点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40〕看到“重读了一遍自己对它的描写”,我们不妨推测,这个“描写”可能是指刚刚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是先前所写的田野笔记。
“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可谓是恩格斯一生研究工作的基本特点。此一方面的最早文献,见于他 1839 年 1—3 月初写作的 《伍珀河谷来信》,该文描述了宗教神秘主义在伍珀河谷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阐发了虔诚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贫困之间的密切关系,控诉了有产阶级的残酷行径。所有这些都出自恩格斯的亲身观察和深入思考。1844 年8 月底,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路过巴黎逗留10 天,和马克思第二次晤面,并一起参加工人们的集会和聚会,也是对法国工人阶级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在1859 年8 月写作的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41〕应该说,他在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已经是在这样做了。马克思在写作 《资本论》 等著作时一再引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的材料,在1863 年给恩格斯的信中赞扬:“这本书写得多么清新、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丝毫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42〕马克思还经常向恩格斯了解工商业方面的期刊,例如在1868 年11 月14日的信中,他对恩格斯说:“实践胜于一切理论,因此,请你把你们同银行家等等进行业务联系的办法完全准确地(举例)告诉我。”〔43〕
对恩格斯的“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我们现在习惯称作“社会调查”。毛泽东说过:“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4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国情调查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毛泽东本人也有社会调查的理论与实践,如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0 年 5 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 《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形成正确工作方法的行动口号。有趣的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社会学学科恢复和重建,围绕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学科特点以及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讨论时,1981年新创刊的 《社会》 第1 期上有一篇文章提出,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化。〔45〕这当然不是无稽之谈,学界无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关系问题上存在多大的争议①早在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学术界就讨论过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1960 年代以来,东欧国家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20 世纪80 年代初,这一讨论在我国再度展开。讨论的基本情况可参考高清海、邹化政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哲学与社会学的统一和分化》、潘允康的《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何玉麟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关系讨论综述》、李欣的《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魏特尔、惠松、从明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等文。,都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即恩格斯在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就把唯物主义历史观“这种新的世界观”运用于考察社会现象和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考察”的基本特点。〔46〕1987 年,又有文章提出,如果说社会学在我国恢复之初人们提出的是社会调查科学化,那么经过八年的社会调查实践和方法理论的探索,今天我们应提出社会调查研究学科化,建立社会调研学的任务,为这一学科的诞生鸣锣开道。〔47〕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社会调查,运用媒体、网络、问卷等一切间接手段获取材料,运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材料,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然而,恩格斯的亲身观察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前所述,我们认为,恩格斯的亲身观察更接近于今天所谓的参与式观察,并且还可以从“凝视”的角度予以阐发。所谓“凝视”,指的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观看或审视方式,人们透过观念、技术、渴望、期待的滤镜来观察周遭世界,而这一层层滤镜是由社会阶级、性别、国籍、年龄和教育所形塑的。〔48〕恩格斯不是普通的游客,但也是游客,这不只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旅游,更是因为他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 年德文版中,给“大城市”篇的第一段加注:“这是差不多五十年前,在美丽如画的帆船时代写的。”〔49〕质言之,恩格斯的凝视造就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乃至造就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的凝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凝视,具体内容有待深入的挖掘;他的凝视和同时代其他人的凝视的差异,有待细致的分辨;他的凝视在凝视思想史上的地位,亦有待认真地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