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会,胡强,李泰君,杨胜斌
(铜仁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从当下的饲用微生态制剂研究现状来看,主要研究侧重点均在于菌种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以及设备方面。为了有效弥补这一研究空缺,有必要对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传统生产工艺与当下先进生产工艺的质量差异,这对进一步推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生态制剂又被称为活菌制剂,这种制剂能够促进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主要用于动物肠道环境的平衡与调节,且适用对象比较广泛。目前,微生态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医药保健领域、食品领域、饲料工业领域等。尤其是近些年,在饲料工业生产中,出现了多种先进的微生态制剂生产设备与工艺,传统家畜养殖添加剂也逐渐被微生物制剂所替代,因此有必要对家畜所用的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进行讨论分析,并对不同生产工艺产生的菌种质量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这对推动微生态制剂在牲畜养殖产业中广泛应用有着重要意义[1-2]。
2.1.1 传统摇床育种生产工艺
在进行微生态制剂生产时,需要进行菌种育种,传统的摇床育种生产工艺简单介绍如下:先在摇瓶(三角瓶)中导入液体培养基,覆盖纱布,要求纱布层数在8~12层左右,如果没有纱布,可以采用棉塞替代;然后将摇瓶放在专门的摇床上进行培养。这种传统的育种生产工艺方式存在以下2个缺陷:(1)在培养基中,溶解的氧气比较少,不利于培养基中的菌种快速生长,且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有杂菌混入,严重影响育种效率与育种质量;(2)在这种摇床生产工艺下,整体摇晃的幅度仍有着进一步提升,由于整个摇晃过程太过规律,培养液层容易出现菌膜,这为后续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的实施带来诸多不便[3]。
2.1.2 新型空气震荡育种生产工艺
在空气震荡育种生产工艺中,需要用到三角烧瓶,瓶口塞胶塞,胶塞上穿两个孔,一个孔为进气管所用,另一个孔为出气管所用。进气管直接抵达三角烧瓶的瓶底,出气管对长度没有要求,只需要通过胶塞,能够正常排气即可。在进气管口,还应采用无纺布进行封堵,要求无纺布在3层左右,且干净无菌,以便能够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在出气管中,还应安装一个调节阀,用于进行出气量的灵活控制。培养方法为:在三角烧瓶中加入培养液,接种菌种,随后将瓶口塞住,启动气泵提供振动动力。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需要,做好气量的调节,确保能够充分发挥空气动力作用,让瓶内的培养基能够翻滚起来。
2.1.3 培养质量差异对比
以啤酒酵母菌和拟内孢霉菌为例,分析传统与新型液体培养工艺的质量差异。
(1)啤酒酵母菌。在传统摇床工艺下,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比较低下,啤酒酵母菌培养12 h后,经过检测发现细胞量为0.25亿~0.35亿/mL;24 h后,细胞量为0.5亿~1.5亿/mL;48 h后,细胞量为3.5亿~4.5亿/mL;72 h后,细胞量为 4.5亿 ~5.5亿/mL,且培养基的表面形成了一种菌膜,培养基底层发现有很多沉淀细胞。在新型空气震荡工艺下,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比较高,啤酒酵母菌培养12 h后,经过检测发现细胞量为3.5亿~4.5亿/mL;培养24 h后,细胞量为6.5亿~8.5亿/mL;48 h后,细胞量为8.5亿~10.5亿/mL;72 h后,细胞量为11亿~13.5亿/mL,培养基表面细胞分布比较均匀,没有菌膜出现。
(2)拟内孢霉菌。在摇床生产工艺下,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比较低下,拟内孢霉菌培养12 h后,经过检测发现细胞量为0.15亿~0.2亿/mL;培养24 h后,细胞量为0.25亿~0.6亿/mL;48 h后,细胞量为0.6亿~0.9亿/mL;72 h后,细胞量为1.0亿~2.0亿/mL,培养基表层形成了一种比较厚的菌膜,且在培养基中部与底部,发现的细胞数量较少。在新型空气震荡工艺下,培养基的溶解氧浓度比较高,拟内孢霉菌培养12 h后,经过检测发现细胞量为5.3亿~7.2亿/mL,培养基表层分布有点点“花絮”,且比较均匀;培养24 h后,细胞量为6.5亿~8.4亿/mL,培养基表面的“花絮”连接成片,培养基成为糊状;48 h后,细胞量为7.5亿~9.4亿/mL;72 h后,细胞量为10亿~13.2亿/mL。
综上所述,新型生产工艺在最终生产质量方面远远高于传统工艺,不仅菌种生长速度较快,且整体比较旺盛,细胞数量较多,能够生成更多有效菌种,更有助于后续微生态制剂产量的提升。
2.2.1 传统发酵罐培养
在传统发酵罐培养生产工艺实施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分级培养,菌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历经4个阶段,且在不同阶段中,菌种在生理特性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2.2.1.1 延迟阶段
这一阶段,菌种会进入一个新的培养环境中,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不会立刻进行繁殖,细菌数量几乎保持不变。面对新的生长环境,菌体需要重新进行自身分子组成的调整,如酶分子组成、细胞结构的成分组成等,并具有以下3点生理特点。(1)细菌内部的物质量明显增加,自身体积也在逐渐增大,杆菌菌体会明显变长,如巨大芽孢杆菌长度会迅速增大6倍以上。(2)细菌生长代谢速度会逐渐加快,并产生诱导酶、辅酶等特异性酶,以尽快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变化。(3)细菌对外界各种影响因素的抵抗能力变弱,当外界出现温度变化、酸碱变化时,细菌自身繁殖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一阶段会延长细菌的生产周期,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下[4]。
2.2.1.2 对数生长阶段
这一阶段,细菌已经充分适应新的环境,开启了迅猛增长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生理特征。(1)细菌生长常数达到最大值,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增殖。(2)细菌较为敏感脆弱,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3)细菌通常单个存在,并在具体的形态、体积等方面均比较一致。这一时期,由于细菌生长速度的增加,自身消化营养物质的速度自然也在加快。
2.2.1.3 稳定阶段
这一阶段,随着营养物质消耗逐渐加快,不同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也逐渐不平衡,再加上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细菌理想的生长环境会因此遭到破坏,自身生长速度也在逐渐放缓,最后逐渐趋于稳定。在这一过程中,细菌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特征。(1)细菌数量会逐渐趋向于动态平衡并达到最大值,此时要尽快收获。(2)细胞分裂速率逐渐下降,且细胞内部通常会累积一些内容物,如脂肪粒、肝糖等。一些芽孢细菌还会产生很多芽孢,从而更好应对越来越恶劣的生长环境。(3)伴随着细菌的持续生长,如果不及时收获,有的细菌微生物会产生次级代谢物,导致整体生长环境越来越恶劣,细菌数量也会由此减少。
2.2.1.4 衰亡阶段
随着细菌繁殖数量越来越多,代谢物也随之增多,而营养物质在逐渐减少,最终会导致细菌死亡率逐渐上升。在这一过程中,细菌会表现出以下3点生理特征。(1)细菌细胞内出现明显的颗粒,且很多细胞开始出现畸形变化,释放大量芽孢。(2)受细菌产生大量毒害代谢物的影响,很多细菌出现死亡并自溶,进一步加剧细菌生长环境恶化。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一些微生物开始产生次级代谢物,如抗生物,避免自身死亡。(3)细菌进入衰亡期所花费的时间更长,且最终时间长度大小由菌种与环境条件所决定[5]。
2.2.2 微生物恒化器连续培养
微生物恒化器连续培养采用了恒化器设备,能够灵活结合细菌的生长速度以及具体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做好营养液的持续加入,同时将已经培养好的菌液抽取出,从而确保内部生长环境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除此之外,恒化器还具备自动供氧、自动搅拌等功能,因此能够实现微生物细菌的连续培养。
2.2.3 培养质量差异对比
微生物恒化器连续培养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传统工艺存在的种种缺陷问题,且自身的优势也比较明显,能够有效节约生产成本。(1)采用传统发酵罐培养,每一株菌株,至少需要3个发酵罐,而采用微生物恒化器连续培养只需要一个恒化器即可解决。(2)连续培养工艺设备所需容量更小,产量更高,而发酵罐由于需要历经4个阶段,实际设备需要容量更大,且产量较低,通常一个500 L的恒化器的产量相当于5 000 L容量发酵罐产量。(3)连续培养生产工艺整体操作比较简单,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整体设备占地面积也比较小,因此在微生态制剂生产方面适合广泛应用并推广[6]。
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当下随着人们对微生态制剂生产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先进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的引入,通过总结微生态制剂生产育种发酵等先进生产工艺,并与传统工艺进行质量差异比对,加快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