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靖宇的革命品质

2020-02-22 06:07
世纪桥 2020年6期
关键词:杨靖宇抗联斗争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12)

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不懈求索、艰苦奋斗。东北抗联的著名领导人杨靖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20 年是杨靖宇诞辰115 周年,殉国80 周年。回顾杨靖宇的一生,总结杨靖宇身上体现出的革命品质,对于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好干部,应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干部和人才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杨靖宇具有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品质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一名党员必须不断自我检视的政治标准。中国共产党人强调的忠诚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政治忠诚,是组织服从、组织纪律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在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革命年代,党的干部对党是否忠诚,是对其政治信念的最大考验。纵观杨靖宇一生,始终坚定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念,无论在河南还是在东北,他都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杨靖宇的革命生涯中,曾五次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但他都始终坚守党的秘密,站稳党的立场,从未动摇信念、背叛革命。其中河南时期,他就三次被捕,都因无供无证而被释放。到东北后,由于领导抚顺工人运动成效显著,引起了敌人注意。1929 年夏天,担任抚顺特别支部书记的杨靖宇被日本警察署逮捕,在狱中被打得几乎丧命,被引渡给中国当局时“病势甚沉重”“恐有危险”[1](P.52)。但就是这样,反动当局依然不放过他,继续无理关押,并判处其一年零六个月的刑期。在这期间,反动当局曾依据《政治犯大赦条例》给其“自首”出狱机会。但杨靖宇始终对党忠诚、坚守信念,在事关革命气节的问题上没有选择苟且偷生,因“未依共产党人自首法自首”而“不在赦免之列”,直到1931 年4 月下旬才期满释放。然而由于敌人的高压统治,出狱仅三天的杨靖宇再次被捕,铁窗监禁又折磨了他大半年,直到当年11 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敌人的监牢没能丝毫“改造”杨靖宇,而是更加磨炼了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作为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来到南满地区,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创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在此期间,杨靖宇对党忠诚特别体现在1936年两次组织东北抗联部队的西征上。那时候,由于敌人封锁、交通不便,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不同根据地之间彼此割裂。特别是共产国际撤销了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地区的杨靖宇及其部队丧失了与党中央的联系后,处境更是艰难。两次西征肩负着打通与中央和关内抗日军民联系,改变东北抗日军民孤军奋战局面的特殊使命。两次西征是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积极组织东征以实现对日作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杨靖宇指挥下南满抗联部队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两次西征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意义是重大的。两次西征,两次寻找党中央,表明杨靖宇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能够始终胸怀党的事业全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品质。

杨靖宇对党忠诚还体现于他在革命低潮中所作的选择。当抗日运动蓬勃开展时,人们的革命情绪自然是高涨的。但当革命迎来低潮,外部环境趋于恶劣时,革命队伍就不可避免要经历一次大浪淘沙。随着日伪加大“讨伐”力度,实行收买政策,以图达到分化革命队伍的目的,抗联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还出现了一些叛徒,一度给杨靖宇及其部队带来极大危险。但杨靖宇坚信“敌人是搞不过我们的。就是我们这几个人死了,还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要成功的”[1](P.377)。在他战斗的最后时刻,面对队伍不断被冲散,空间不断被压缩,他依然信念如磐。由于杨靖宇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敌人始终没有放弃让其“归顺”的图谋,不断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杨靖宇都以战斗到底的姿态进行了有力回答,从中体现的依然是对党的忠诚和信念的坚定。

二、杨靖宇具有心系人民、扎根群众的品质

旧中国是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杨靖宇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这使得他能够深刻感受到旧社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苦楚,从而奠定了他阶级感情的基础。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政治运动中,杨靖宇快速成长,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开封工业学校就读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按照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天然具有群众基因。我党在革命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同人民在一起,只有发动群众,才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杨靖宇对此认识十分深刻,行动上有充分体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都能够与那里的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杨靖宇的革命生涯中,除了短暂的地下工作经历,大部分工作都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在领导农民起义中,杨靖宇心系人民,扎根群众的品质充分体现。1929年夏,杨靖宇受党中央派遣到东北,首先到抚顺煤矿领导工人运动。与过去的斗争环境不同的是,抚顺煤矿为日本人所控制,反动统治十分严密。为了打开局面,需要深入煤矿工人群体,对他们进行宣传动员。由于煤矿通过安插侦探、特务的方式打入工人内部,侦查工人内部动向,破坏工人运动,所以工人对于不熟悉的人是十分警惕的,并非轻易可以取信。对此杨靖宇保持极大耐心,通过一次次与工人群众接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宣传党的主张,逐步取得了工人信任,树立起威信,为打开工作局面创造了前提。由于杨靖宇卓有成效的工作,抚顺的工人运动很快取得较大进展。日本人也察觉“自1929 年共产党分子潜入煤矿以来,工人思想显著恶化”,有“事变的前兆”。[1](P.46)毛泽东同志曾经生动比喻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2]可以说,杨靖宇的革命活动生动诠释了这个比喻。即便是被投入监狱中,他也能组织狱友,为最大限度争取权益而斗争。

杨靖宇在南满地区领导开展抗日游击斗争期间,他始终把发动群众作为开展革命斗争的首要条件。当时,动荡不安的旧社会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打下了兵匪一家、兵匪不分的烙印。不明情况的群众见到杨靖宇的部队,首先是想方设法躲藏。对此杨靖宇利用群众大会等形式,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是真正为人民的,是根本不同于土匪武装的。在部队内部,杨靖宇十分注重纪律建设,经常开展严守群众纪律的教育。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杨靖宇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发展群众组织,建立抗日政权,领导开辟了磐石、濛江那尔轰、桓仁老秃顶子、本溪和尚帽子、金川河里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在群众广泛支持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斗争。

三、杨靖宇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品质

思想方式与工作方式,是一个干部特质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思想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方式,二者是统一的。对于革命者来说,不仅要有敢于斗争的精神,还要有善于斗争的本领。在旧中国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干革命,在九一八事变后已为沦陷区的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杨靖宇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坚持真理,能够在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不断开拓革命新局面。

早在大革命时期,为了迎接北伐军进军河南,杨靖宇积极领导农民运动,展现了他勇于开拓的魄力与胆识。1927 年4 月,他参与领导建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大革命时期党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杨靖宇为七名委员和三名常务委员之一。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杨靖宇明确说:“我们要搞个新式的政权组织,现在河南还没有委员会,我们要建立一个分工负责的委员会。”[1](P.24)就这样,中国的第一个参照巴黎公社原则建立的县级革命政权成立了,这比茶陵工农政权和广州起义后建立的广州公社都要早,这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在迎接北伐大进军、推翻腐朽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杨靖宇大刀阔斧式的工作方法,为他日后到东北开创抗日斗争新局面练就了过硬本领。

在巡视南满并领导治军的实践中,杨靖宇十分注重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实际斗争相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精神。曾作为满洲省委特派员来到南满,与杨靖宇一起工作半年之久的韩光,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概括了杨靖宇领导的部队的突出特点,其中一条就是“结合斗争实际,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3](P.186)。东北抗联将领周保中也评价他“最大优点是经常专心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文献和党中央的指示,把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坚持真理,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4](P.173)。在实际斗争中,杨靖宇贯彻“一·二六指示信”精神,积极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寻求转变。他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制定了与其他抗日武装联合斗争的“三项条件”。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建设,另一方面与许多义勇军、山林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作战同盟关系。

杨靖宇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精神还体现在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规律的探索和运用上。虽然杨靖宇有领导农民起义和武装斗争的经验,但面对全新的斗争环境,他能够谦虚谨慎,不断在战斗中总结新鲜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术。部队战士曾将其概括为“三大绝招”[1](P.125),即半路袭击、远途奔袭、化妆袭击。此外,杨靖宇还擅长运用内外夹击、诱敌深入、利用便衣队等办法打击敌人。这些自主探索出的游击战术在实战中屡获成功,为抗联部队打出了士气和声威。当时日伪不断收缩统治政策,采取残酷手段割裂抗联与人民群众联系,如何支撑长期抗战是杨靖宇要深入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他提出“四不打”[1](P.129),即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在杨靖宇带领下,南满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开展得有声有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如有专家总结的:“他不但贯彻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东北最早建立了抗日联合部队,最早建立了抗联部队一路军,而且坚决摒弃盲目进攻、死守硬拼作战方法,在东北最早冲出日军包围,南下开辟新区,最早化整为零,分散游击。”[5]杨靖宇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游击斗争引起了党内外所广泛关注,并得到充分肯定。朱德在他的文章《论抗日游击战争》中专门提到东北人民革命军、义勇军。巴黎《救国时报》更是称杨靖宇为“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1](P.124)当然,杨靖宇的战略思维并不是闭门造车。根据韩光回忆,那时杨靖宇“随身揣着一本从中央红军那里得来的有关游击战的小册子,随时阅读”[3](P.194)。根据考证,这其中就包括毛泽东起草,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发的《游击战争》(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游击活动的指示》)[6]。能够把党中央根据南方游击战争总结的经验运用于东北的实际斗争中,并且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充分表现了杨靖宇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品质。

四、杨靖宇具有善于团结、策略灵活的品质

团结就是力量。争取革命胜利,既要巩固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也要建立和巩固与“同路人”的统一战线。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由于内外环境复杂,革命者通过主观判断,能否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向来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能否认识到这一点,直接事关我党对待义勇军、山林队的态度。

杨靖宇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既享有威信、说一不二,又机动灵活、富有策略。既善于团结,又善于践行统一战线。在队伍内部,杨靖宇“不断加强队内团结,包括领导核心的团结、官兵团结、中朝民族团结。”[3](P.186)那时候,部队中有很多朝鲜族战士,杨靖宇很注意团结他们。当时东满地区影响较大的反“民生团”斗争并未影响他所在的一军,汉族和朝鲜族始终共同抗日,体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战的坚强斗志。朝鲜族战士李红光和杨靖宇的革命友谊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行军打仗,离不开参谋人才,这方面李红光可谓杨靖宇的得力助手。那时候,“凡是我军所到之处,也就是杨靖宇和李红光所到之处,都留下比较详细的军用地图”[3](P.198)。作为实际斗争的生动写照,当时有“日本鬼要挨枪,出门碰着李红光;日本鬼运不吉,出门遇上杨靖宇”[1](P.175)的民谣。一方面可以看出杨靖宇部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看出杨靖宇和李红光之间的革命友谊。1935 年5 月,李红光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杨靖宇悲痛之余把他的名字写进了抗联一路军军歌之中,既体现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又增强了团结朝鲜族群众抗战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乱局中,义勇军和山林队的地位十分特殊。作为率先举起义旗的义勇军无疑是一支抗日的积极力量,但也存在许多旧军队的缺点和弱点。而山林队更是历史上各地土匪武装的延续,成分十分复杂。在与义勇军、山林队的合作中,杨靖宇十分注重把斗争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突出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东北抗日游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杨靖宇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此影响下,坚持抗日的义勇军和山林队向我们党积极靠拢。在痛击伪满军邵本良部的三源浦、金川、柳河战斗后,有反日首领看到共产党的部队是真正抗日、是能改变局面的部队,郑重向我们党提出委派政委的请求。广大义勇军、山林队就这样逐渐团结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与义勇军、山林队联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合作形式问题。有的队伍群众基础较好,首要人物有意愿,条件成熟,自然可以收编。有的队伍是通过建立联合指挥部的形式合作抗日,也有的队伍不愿意被收编。对此杨靖宇并不勉强,而是采取适当的形式。比如,同王凤阁领导的自卫军通过签订“七条协议”,在协同作战的同时保持各自独立性,从而实现统一战线。由于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双方即使有冲突,也能出于维护抗日大局目的而相互协调。

五、杨靖宇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很多条件,革命者的吃苦耐劳是必不可少的。被敌人逮捕,面对严刑拷打要吃苦头。漫漫征程,吃不饱、穿不暖,有时候还要挨枪子,更是吃苦。那些走过千山万水,迎来革命胜利的革命者在回忆他们的人生历程时,大都少不了吃苦耐劳经历。杨靖宇之所以能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为后人所敬仰的革命业绩,离不开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宝贵品质。

由于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充分磨砺了杨靖宇。那时候,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农村破败,农民困苦,恶化的形势日渐严峻。面对旧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杨靖宇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从参加革命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选择了吃更大的苦,而且选择了为人民吃苦。到东北后,杨靖宇领导抚顺煤矿工人斗争,打开了革命新局面,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更加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1931 年11 月,出狱后不久的杨靖宇来到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哈尔滨,要求组织上为其安排工作。由于狱中负伤较重,组织曾劝其稍为休息再议。但他说,“在监狱里,并没有累着我,只要我活着,就要斗争,现在国难当头,我怎么能待得住?”[1](P.60)这一期间,他曾与战友周保中互勉,说道:“我们是反对旧礼教的,但是可以这样理解,把‘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改作劳动人民之寄希望于共产党,党之寄希望于共产党员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经不起考验,而临阵脱逃的,有如朝露,见阳光即散失;有如秋草,经风霜即枯萎。”[4](P.173)这些杨靖宇幼年时期在私塾所学的古训,走上革命道路后又有了新的体会,而且给予了全新解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之后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斗争中,杨靖宇完完全全践行了他的诺言。

在东北抗联的斗争中,敌我力量是悬殊的。能不能吃苦,不仅是一般的考验,而且关系到胜败得失、生死存亡。敌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建立各种交通网,依靠铁路、公路乃至空中侦察手段,全面“讨伐”。杨靖宇领导的抗日部队运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不断声东击西,给日伪统治以沉重打击,从根本上讲靠的是全体将士的坚强意志。谈到东北抗联的斗争,彭真曾将其与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红军长征并列,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苦”。而就时间跨度之长、气候之寒来说,东北抗联的苦绝非一般。更不要说长期孤悬敌后给革命者心理上造成的迷茫与困惑。杨靖宇的战友魏拯民曾这样形容抗联与中央失去联系后的境遇:“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我们却似入于铜墙铁壁中,四面不通消息,长期闷在鼓中,总听不到各处革命凯歌之声。”[7]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靖宇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将领,坚持斗争,直至壮烈牺牲,以身殉国。当敌人剖开他的腹部时,看到的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靠着这些“食物”充饥,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这是何等的坚韧不拔。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面向未来。经过近百年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无数个像杨靖宇这样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和英勇献身。杨靖宇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他的革命品质,值得今天每一个党员干部认真总结、认真学习、积极发扬。

猜你喜欢
杨靖宇抗联斗争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英雄杨靖宇之死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