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程演进与时代探究

2020-02-22 06:07
世纪桥 2020年6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现代化

(中共西宁市委党校,青海 西宁 810000)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之间,都是由政党执政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各国家之间的政党受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地域环境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在执政方式上均有不同,进而呈现出各自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在我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执政方式。回望党70 多年的执政历程,准确把握党的执政方式、目标和价值的时代延续性,运用现代治理理念不断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确保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进而开启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程演进

回望70 多年的执政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并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执政模式。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党的执政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其与政府的关系有着清晰的界定,认为这是两套不同性质的组织系统,各自的职权范围不同,不能党政不分,更不能以党代政。主要通过设在政府中的党组织施加影响,通过政治协商开展工作,其处理政务的依据主要是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决定。

从1953 年起,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党在本属政府职能的事务上逐渐转变为直接指挥。尽管党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视法制建设,除制定1954 年宪法外,还领导颁布了1 060 余件法律、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但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内容上尚未细致健全,在处理政务上仍主要依据党的政策、文件。所以,在过渡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在实践上沿着国家机关、政府的权力向各级党委集中的方向发展。

从1957 年开始,在党政关系上进一步呈现出向党组织强化集中的趋势。此后到改革开放前期,依政策办事的特殊模式被延续下来。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改进执政方式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以往执政方式的弊病在于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党政不分,以致处处包办代替。为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二大以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为主题提出具体构想,精简冗陈机构,确立党政分工等原则。党的十三大沿着既定改革目标确定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实行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改革机构及人事制度;完善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等内容。

1989 年,中国共产党对改革执政方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1992 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决定对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的思路。1997 年,党的十五大对改革执政方式有了重大发展,将改革执政方式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相联系,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实现了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历史性跨越,党对执政方式的认识愈加成熟。

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改革党的执政方式进行了系统阐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2007 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在党组织和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出要改善党内自身制度、健全领导体制。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环境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促使党在新时代执政方式有了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发展,“这些丰富内容的核心就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担当作为的执政理念。”[1]习近平以壮士断腕高压反腐倡廉的勇气和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发展的锐气,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传递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正能量”。习近平反复强调加强党内监督,规范党内运行机制,就如何通过治理走向执政法治化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使深入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进入了新时期。

通过对党执政方式的演进梳理,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由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党指挥型执政方式,演进为改革开放时期的政党引导型执政方式,进入新时代正在走向政党治理型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党不断总结把握执政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实事求是,永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价值目标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两大因素,内因即事物内部本身的变化,外因即事物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后者是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就党的执政方式而言,党自身不断与时俱进,自我革新是内因,而世情国情社情的外部变化则是外因。这就需要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新问题坚守初心,提出新思路回应时代要求。

(一)变量变迁:世情国情的实时更迭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环境深度变化,不确定性与不安定因素显著增多。世情的变化必然影响着党的自身执政方式如何走出既定思维惯性模式,适应世界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无法回避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执政方式都是对世界世情变革的一种回应。2017 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成功举办,意味着我们党日益重视预判国际世情环境,不断增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党对话,共同研判全球发展态势。这表明了党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开放包容面向未来的大党形象,也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运用现代治理方式,才能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加自信稳健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定量延续:价值目标的一脉相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执政时期。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各有不同,但是贯穿其中的执政价值目标是一脉相承、传习延续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深刻阐释了一个政党要执政而且要追求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即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那么怎样赢得人民支持,就要看执政党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历史上看,国家执政者都追求秩序、富裕、正义的价值目标。“维护好基本的社会秩序;发展生产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保证社会制度以及运作的正义、公正,使人民群众每一个体成员得到公平的对待。执政党如能始终保证其执政的国家处于社会有序、民众富裕、公平正义状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是牢不可破的。”[2]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举措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以现代治理推动执政方式创新发展,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不断创新执政理念,跨越传统束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历程经历了由“管理”转向“治理”的实质性飞跃。习近平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2]执政党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必然需要以治理理念为引导,回应时代要求,以开放多元的方式呼应群众,以勇于变革的气魄革新自我,才能继续引领时代,实现政党长期执政。

(二)持续深化改革,破解路径依赖

纵观古今中外,社会能否有序健康发展,是由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所决定的。动力机制提供社会发展变革的能量,平衡机制则确保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稳定。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就源自不断深化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治理为核心的执政方式,必须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基础、以公共服务为目的。”[3]改革同样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在动力机制中加重公平正义的配比,以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为基点,注重缩小贫富差距,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做好底层一线群体发展红利广覆盖再倾斜。新时代改革重在制度完善的顶层设计,旨在落实全国各地一盘棋共建发展新格局,举国上下一张网共享改革新红利。以治理为核心的治国理政必然要用好改革矢量调节阀,把握发展效率效益与分配平衡公平之间的关系,破解传统发展模式下权重配比失衡问题,发展体量越大城乡失衡越多的旧路子,推动国家与社会治理朝着既有动力活力又有平衡的方向发展。

(三)推进依法执政,重塑原生模式

法治是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被普遍认同和运用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国家和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优选路径。“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治国理政并以此推动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是党的执政环境及其所依赖的各种政治与社会资源变化的必然结果。”[4]在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背景下,执政党如何走出既定思维,推进依法执政走向常态化制度化,一方面,要实现执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法治化。“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宪法确定的党的领导地位,把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作为依法执政的最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5]“科学的党内法规为党的组织活动、领导管理活动以及党员行为提供了依据,决定着党的兴衰,关系着国家的命运。”[5]要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实施执行好党内法规,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凝聚组织力量,用好党内法规执纪问责监督利剑,为党不断探索实践依法执政打下坚实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

(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执政本领

治国先治党,治党必从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自然也包含执政党建设的现代化。以善治理念引领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政党转型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的建设稳固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牢牢以反腐败斗争为主线,以党内法规强化刚性制度约束,确保党组织权力在阳关下规范运行,以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柔性自律意识,内外双修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执政党形象和执政党的公信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反映出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定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治党是否从严到位,本领能力是否修行到位,归根到底还是看能否经得住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当前,要根据社会治理格局中网格化、区块化、多元化的特点,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内嵌点,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互通衔接,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在更多更广泛的公共事务领域中感受到党组织的为民热量和服务能量,发挥好党组织在国家与社会治理深入变革中的核心纽带作用。

党的执政方式是决定国家走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核心。“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6]现代治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实现长期执政的最优选择。通过现代治理走向执政方式现代化,进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全球国家治理展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现代化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