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徽文化英译探析

2020-02-22 05:37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源语目的论徽州

周 纯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54041)

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聚了徽州人民长期的生活智慧和和精神价值。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徽文化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徽文化英译文本较少,翻译质量良莠不齐。本文基于功能目的翻译理论,探讨徽文化翻译问题及翻译策略,以促进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徽文化的整体影响力。

1 徽文化英译存在的问题

1.1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指源语文化中的词语在目的语文化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1]。很多徽文化词语所代表的文化信息是独有的,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等语”。语言是在生活、社会、历史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所产生。在不同语言文化的转化中,越是具有自身独特的含义,越难找到对应的目的语词汇。

例如:“马头墙”“二黄调”“天井”“牌坊”“五凤楼”均为徽州文化特色词语,在英语中均无对等的单词。由于词汇内涵之间的差异,西方受众很难单纯从文字符号去理解源语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因此,针对无对应英语词汇的汉英翻译,可以灵活采用翻译方法来传达源语文化。

1.2 句法结构的差异

在处理文化翻译句子转换问题时,应注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句法转换问题。英语句式比较注重形式和规则,句子结构紧凑,逻辑关系紧密,而汉语注重整体意思,不强调逻辑关系和句子结构。英语是一种静态性的语言结构,动作意义以借助动词的形式变化来表达;汉语用法较为灵活,动作可借用动词和助词传达,动词使用比较频繁。英语谓语动词使用较为严格,一个简单句或分句仅有一个谓语动词,而汉语在谓语动词上则没有严格规定,一个句子中常出现几个谓语动词,如:He leaves the house quickly,taking an apple to eat.(他匆忙离开房间,手里拿了一个苹果吃。)。此句动词分词和不定式作为谓语动词,而汉语翻译则由3 个实义动词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构句。

1.3 “美”的文化考量

徽文化类文本多种多样,包括诗、词、歌、楹联等,各种体裁的文化形式均具有一定的韵律美和意象美。例如徽州楹联注重平仄、声律工整的外在形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对称美。由于汉英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英文中难以找到能对等传达源语的“美”,因此,此类文本是徽文化英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2 功能目的论概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这就是翻译过程的目的性。汉斯·弗米尔首次提出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交际行为,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动的目的,这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用人类行为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行为[2]。贾斯塔·霍尔兹·曼塔利进一步延伸功能目的论,提出了“翻译行为”的概念。她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在于传递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传播行为”[3]。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强调译者应首要考虑译文功能,但同时也要忠于源语和目标语。要求译者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目的与忠实并存,避免功能主义的唯目的论[4]。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更多考虑译文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目的语读者最为接受。徽文化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文化传播活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不同文化,因此,根据功能目的论进行的翻译活动,有助于帮助译者解决词汇空缺、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帮助译文整体达到目的语读者对“美”的要求,提高徽文化的英译质量,扩大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3 徽文化英译策略

3.1 采用增译或意译翻译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又相互联系,有着各自的个性和共性。文化翻译中很多文化特征浓厚的词语,具备其特定的含义,若直接按照字面翻译,可能会给目的语读者产生疑义,甚至会产生曲解,此类翻译可以采用意译、增译等翻译方法,对词汇进行解释性翻译或者具体介绍相关内容,让目的语读者更好了解徽州文化特色。

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墙体高高竖立,既美观又能防火,因形状酷似马头,故得名“马头墙”。若按照文字意思则英译为“horse-head walls”,将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一种疑惑,这个墙是不是由马头所堆砌,故此处可以采取增译的翻译方法horse-head-shaped wall,这样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信息和发音,亦可让目的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其内涵。再如:程朱阙里,指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故乡,对中国人来说比较熟悉,但国外读者却不懂其涵义。程朱译为Cheng-Zhu,将造成原文原意表达缺失,因此可采用增译的方法译为:Cheng-Zhu(three neo-Confucianists)ancestral home,以帮助国外读者理解其中的涵义。

3.2 依照汉英文化差异构建英语语篇

汉语注重意合、时间、事理顺序和句子衔接隐性,而英语则注重形合、句势结构完整、句子显性连贯,以形显意。句法是英语实现形合的重要形式。针对文化翻译,应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风格,灵活采用增译、减译、意译的方法。

例如:千百年来,以其悠久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蕴藏、厚重的民风民俗、古朴的生活方式,吸引着无数对其魂牵梦绕、充满兴趣、渴求认知的人们。

(原 译)From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go on,Huizhou's long history,rich culture,customs and ancient life style has been still attracting thousands of persons,who are dreaming of,eagering to learn these.

“千百年来”译为From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go on 明显是中式英语,置于结尾的“……吸引着无数对其魂牵梦绕、充满兴趣、渴求认知的人们。”是主题句,符合汉语语篇的构成习惯。但在英文中,应根据英文的语篇构成习惯,将该主题句置于句首,达到开门见山的效果。魂牵梦绕、充满兴趣、渴求认知3 个词语用来渲染对徽文化痴迷的气氛,没有必要逐一翻译,可以采用减译的方法来修饰译文。(参考)For thousands of years,Huizhou has been attracting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are eager to know its long history,rich culture,solemn customs and simple life.

再如:徽州民谣《扁担钱》中“赌博钱,水边沿。生意钱,三十年。扁担钱,万万年。”这是一首反赌戒赌的民谣,仔细品读不难发现“钱”并非指传统的钱,而是挣钱的方式要、谋生的手段。水边沿亦并非指沿着水边,而是指时间持续很短。扁担不仅仅是扁担的意思,而是泛指体力劳动。源语中句子短小精炼,结构对称,要完整传达目的语的意思,则可以采用增译及意译的方法来构建完整的句式结构,加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可以译为:Make a living by gambling,life can be improved for a while.Make a living by business,life can be improved for 30 years.Make a living by labor,life can be improved forever.

3.3 把握原文整体,确保修辞和审美

文化翻译的文本多种多样,其中艺术类、文学类等尤为具有美学特征,包含汉语独有的修辞、押韵等渲染手法,此类翻译实质上是原文整体意象的审美体验及再造过程。译者需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不断修正审美感应和完形结构,通过其创造性再现实现对源语的传播,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以徽州民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为例,此歌描述劳动人民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的真实生活,语言简洁、质朴,歌颂农民的辛苦劳作。为确保原文的修辞和审美,可以译为:“The sun up,I work.The sun down,I rest.I dig a well for drink.And I till the land for food.What have I to do with the kingdom?”[5]。译文工整且连贯,采用较为简单的语法形式进行构句,既保留了源语的文本特征,亦实现了原文整体意象的审美体验及再创造。up 和down 构成反义,work 和drink押韵,rest 和food 谐音押韵,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韵律美。

以徽州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为例,这首楹联教导做人要学会付出,懂得谦让。可以译为:one pains,one happiness.More dedication,more advantages.译文使用了简洁的词语构句,保留了源语的工整,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4 结束语

徽文化博大精深,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可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框架,根据文本特征做到既能恰当传递文化信息,亦能保留源语文化,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播目的。徽文化英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徽文化英译策略及审美方面研究较少,业界应重视此类研究,进而扩大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源语目的论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人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