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海,姜桂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济南 250355)
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重大政治判断,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新时代属于谁呢?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这就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定位,这种定位不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更为本质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对于高校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一首要问题,并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以来,这项工作全面展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教材使用培训、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先后召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等文件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实施,各地各高校加快实践探索。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体系并稳步推进。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中,“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词语在实践中都是围绕意识形态来展开的,所以在广义上二者可以通用;如果从狭义上看,“工作”和“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作用对象上,也就是说“对象差异”是区别二者的关键。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教育实践,所以前者的对象广于后者。笔者立足于狭义,以“高校”“大学生”和“教育”为基本要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在新时代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眼于人才培养,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目标导向,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固定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代为指针,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着国家总体安全,这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开展的高校“双一流”建设,所要坚持的是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换言之,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
具体而言,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新修改的党章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思想写入宪法,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新的指导思想的指引下,高校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从政治建设的范畴来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可以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予以分析。
从党员数量看,根据中央组织部2019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059.4万名,其中学生党员180.5万名,2018年新发展的学生党员70.4万。[2]可见,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见,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好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是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加强意识形态引导,使党的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正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高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铸魂立心、坚守阵地、躬身践行、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教育部 2018年4月7日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学生仅有11.7万;1978年决定改革开放时,全国才有86.7万大学生。与建国初期相比,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310倍。事实上,高考不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已经形成,而且随着每年学生的入学和毕业,使得这一群体内部具有典型的流动性。面对如此大的群体,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一种挑战,也考验着高等教育质量;当然这也是一种机遇,因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时代把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开关,就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因为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发展的崭新历史起点”“明确了发展的全新奋斗目标”“中国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4],这是从宏观上对新时代特征的阐释。如果将视角浓缩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可以从微观上审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迎来的新机遇。
第一,党和国家的发展成就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力例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其中理想信念是根本。人的思想和观念虽然属于主观层面,但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还处于可塑阶段,关键是如何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其必选的渠道,但是方法却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就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的说教甚至教条式的阐释往往使学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例证是一种可选方法。无论是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还是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各种发展成就都可以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以影视传播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一时之间,这部纪录片也成为大学生的“思政课”。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四个自信”,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用我们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各种成就来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要增强这些功能,就需要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因此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更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指导思想,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力,为解决人才培养中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了方向和方法。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体系化实现合力效果。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十八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渐形成,这种体系既有中央政策的统领,也有具体政策和法规的配套,而且各高校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由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立体化的工作体系,这可以充分发挥原有各个工作模块的合力作用,并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马克思提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的共同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5]新机遇催生新平台,新挑战衍生新问题,所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当然,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新常态,需要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迎难而上,方能实现新跨越。
第一,“90后”大学生逐渐离开大学生群体,而“00后”将陆续加入其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各级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这一理念,需要对大学生的新特点予以精准把握。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和“00后”这两个年代大学生特点并非截然分立的,我们可以进行交融性地研判,相对性地把握二者的特点。近十年来,学界对“90后”大学生特点的研究是热点选题,例如有的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90后”大学生的主观认知中,“主流、自我、伪装、个性丰富、向往成熟、多愁善感是他们自身共同的特点,是时代大背景、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学校教育方式、网络生活等影响造就了他们的这些特征”。[6]
“00后”大学生出生在“非常6+1”时代,也就是6个家长面对1个小孩、围着1个小孩转,他们对大学生生活的适应力、面对挫折的解决力、对待成功的享受力与家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一刀切”,而应当在学生入校后,做出正确的评估,从而做到既掌握他们的一般特点,也认识到个体的特殊性。
第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了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教书育人、管理服务能力密切相关,二者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一直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处于持续推进之中,如果说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的话,那么十九大的召开无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工作的历史性转折。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高等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2018年召开的四次重要会议可以得到管窥,即2018年1月23~2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5月14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版教材使用培训班、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
四次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划定了改革路径。新的任务意味着新的挑战,高校及其管理者、教师如何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教育实践进行创新,这就是一种挑战。如果墨守成规,那么势必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正所谓时不待我,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就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大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核心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合力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质量,这需要从模块着手进行体系性优化,也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下,构建合理的二级体系。笔者认为,以课堂领域为划分标准,可以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来构建二级体系。当然,三个课堂虽自成体系,但并非隔绝发展,否则仍然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既要构建健全的三个课堂体系,也要注重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指狭义的课堂教学,具体可以分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发挥好思政课程的育人功效,关键在于授课方法,也就是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改变大学生对思政课是枯燥、乏味的传统认知。既然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那么可以以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成长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可以通过马克思投身革命实践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于实践,并且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当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是截然分离的,因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来自于思政课程的,这实际上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更强的思想政治知识和素质,方能挖掘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不拘泥于教材,形式多样,场域广泛。正如有的研究者所阐释的,“相比于第一课堂‘教学大纲’式的思政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在思想引领模式方面具有自主性、多样性、实效性、生动性、广泛性的特征,是第一课堂‘树人’的有效延伸和有机补充。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思想引领模式主要包括主题活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志愿服务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新媒体教育等七大类,其中每类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交叉融合。”[7]可见,第二课堂具有思想引领功能,所包括的这七个模块都是育人的有效途径,而且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第二课堂之中,更具有润物细无声之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的提出源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高度融合,大学生更是与网络须臾不可分离,无论是网络课程,还是网购乃至网上交流、信息检索等等,都是大学生每天的必选行为,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课堂,可以称为第三课堂,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第三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驻足于零散性或孤立化开展的话,不但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主体不相协调,而且难以在网络上达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体系就成为必要。笔者认为,在这个体系内,既要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也要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平台。其实,通过第三课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有的研究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话语表达要打破传统的单向的话语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增强互动性。要突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文字对话’为主的单一语言表达,转换为多维的话语表达。要注重显性表达转向隐性表达,‘说理’的内容要‘回归现实’”。[8]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体系并非是新生事物,而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领域。当然,第三课堂往往与第一、第二课堂紧密相连、相互融合,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传播的迅速性、信息容量的超大性,使得第三课堂在思政育人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的是第三课堂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更难以评估和研判。这时,抓住话语权的主动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依托网络各种平台,从形式和方法上构建健全的第三课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