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敏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教基一〔2012〕15 号)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职生大部分年龄在16-18 岁之间,处于心理敏感时期。与同年龄阶段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缺乏适应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自信心不足等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省时省力、效率高、受众面广、形式新颖的心理预防和干预方式,是利用团体间的人际互动来帮助成员在过程中探索自我并接纳自我,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学习到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团体心理辅导所拥有的独特形式和功能非常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关于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群体,中职生群体中运用较少。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通过专业心理学助人知识和技能,在团队成员的人际互动中,促使个体在团体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行为与态度的助人工作[1]。团体辅导老师将具有共同发展困惑和相似心理困扰的成员组成小组,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引导成员缓解困扰,增进心理健康。团体辅导一般由1-2 位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根据不同的辅导目标和参与对象的特点来确定成员规模,少则3-5 人,多则几十人。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有发展性团体辅导、治疗性团体辅导和训练性团体辅导,发展性团体辅导是针对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和疏导;治疗性团体辅导是针对特定的心理症状进行辅导,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性团体辅导主要以训练如何有效应对人际关系问题为目的,在欧美国家的政府机关、企业中比较盛行,学校也常常用来帮助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技能。
1.2.1 团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中一种动力场的现象。该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团体气氛和团体凝聚力两个方面,是为了促进团体的功能发挥和团体对社会及个人的作用。勒温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气氛的团体辅导中团体中成员的行为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而在团体辅导中,团体凝聚力是展现一个团体稳定、巩固的重要指标,对团体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活动及效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由米勒和多拉德二人提出,班杜拉在二人的基础上继而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双重影响,并且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环境会产生交互作用。因此个体很容易在团体中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包括好的行为方式和坏行为方式。
1.2.3 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符号系统来进行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人际沟通既含有传递信息等本体功能,还包括了自我认识、心理保健和人际协调等功能。因此为团体辅导活动中人与人如何进行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促进人际协同,从而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1.2.4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消极取向,提出要研究人类的优势和美德,充分挖掘人类的无限潜力和才能,造就幸福人生[2]。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运用积极心理的治疗理念,培养个人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同时注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引导个体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关系,努力发现和提升自身优势,从而获得发展和成长。现有的积极心理干预方式主要集中在培养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应对与积极关系,塑造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幸福感[3]。
中职学校的定位是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注重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有所缺失。在中职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因为一些学业上失败的经历使得他们缺乏自信,不仅面临了学习方面的压力,同时在人际沟通、自我认知、应对挫折、处理情绪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4]。在结束中等教育之后一部分中职学生会选择直接就业,这就更使得处于身心发展不稳定阶段的他们更早面对社会的挑战与困难。随着学校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大部分中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但现有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团体心理辅导所具有的经济、高效、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受到广大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重视,同时众多学者也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心理利用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帮助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悦纳自我,提升自信心,引导他们努力发现和提升自身的优势,不断成长和发展。
个别心理辅导每人每次需要45 分钟至1 小时,而团体心理辅导采用集体辅导的形式,将有共同心理需求的人整合在一起,既节约了时间,也能促进团体间成员的沟通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同班级所有学生的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开展心理辅导。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班级是基本单位,是中职生除了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团体,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和个体社会化的环境。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既可以利用班级自身的团体动力来促进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进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促进成员在积极的互动中的相互了解。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处在一个平等、友爱、和谐轻松的情境氛围之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勇敢面对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负面情绪。同时在团队中,学生分享个人的困惑与经历时,可能会发现团体中与个人情况相似的成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与认可。教师也可以在团体活动中有目的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的主题活动,或需要群里参与、集体凝聚力才能解决的问题的活动。
在中职学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者大部分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综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增进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工作效率[5]。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的融合,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高效性、广泛适用性,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养,帮助学生获得各方面的心理帮扶,促进学生的人际沟通并学习沟通技巧,提升中职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学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运用在学生工作中,可以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在以往的认知中,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常常与一般的事务性工作杂糅在一起,导致大部分人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不具备技术含量和严格要求的,更被看作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工作。为保证中职生发展性团体辅导的有效开展,需要班主任辅导员综合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实践技能,同时结合教育学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对学生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6]。随着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对于专业心理老师以及班主任具备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能力逐渐关注,势必会大大提升教师的工作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主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教学目的的活动。团体辅导可以改善中职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及积极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且能将辅导过程中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促进中职生健康发展。因此,中职院校在设置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遇到的困惑来设置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根据其发展特点,在中职一年级时,可以开展学校生活的适应性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形成归属感,能尽快的融入学校生活。在二年级阶段,可以开展一些以抗压力、人际交往、学习倦怠以及幸福感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应对挫折、压力并树立自信,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发现生命中的美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第三学年主要偏向于就业创业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现自身的潜在优势,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的能力。
为确保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把握好团体辅导的方案程序、团体组成及咨询计划这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注意事项。要设计一个计划书,包括团体性质、团体目标、团队规模、活动的主要时间及频次、团体活动过程等重要准备工作,规划团体辅导的整体框架及流程,编制出团体辅导的详细过程,并根据每次活动的主题设计适合的游戏。在团体辅导计划书完成之后开始成员的招募。一般情况在学校中大部分会选择发展性、预防性的团体方案,可以通过贴海报、发宣传单,借助学校校园网站、广播站、校报等宣传方式使学生对团体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初步了解,继而招募适合的成员。另外有些团体活动不宜公开张榜,可通过班主任、辅导老师推荐的形式来形成团体。对于招募成员进行初步的筛选,采用面试、心理测试等多维方式来进行筛选。团队组建成功后设置团体咨询计划方案,主要分为团体初创阶段、团体过渡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团体建立阶段一般通过1-2 次活动完成,领导者协助成员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氛围,建立信任关系。在过渡阶段,成员可能会产生抗拒、矛盾心理,需要领导者进行积极引导,鼓励成员表达情感和反应,使团体进步到成员建立成熟关系的阶段。团体工作阶段一般包括6-8 次主题活动,成员们通过每一次的活动对彼此的信任感已到达较高程度,更愿意开放自我,争取他人的认可和理解,同时也表现出关心他人的行为。利用在团队中的人际互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努力改正。在团体结束阶段,成员要对自己在活动的所感所获做出总结,同时把在团队中和成员的亲密关系延续到生活中,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性的积极面,引起了国内外对人类人性积极面的关注,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在传统的认知中,大部分人认为中职生具备了不好学、不上进、思想素质低、心理素质差等问题,更是在近几年出现的校园事件导致对中职生的恶评不绝于耳,也给教育工作者造成了一种中职学生心理状态岌岌可危的认识误区。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时期,外界消极的认可度造成他们对自己的不自信、自我否定、自卑。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对于中职院校和班主任而言,要避免以病理性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向学生宣传积极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告知学生当面对难以克服的自我心理问题时,要敢于向心理老师或班主任寻求帮助,不要认为接受心理辅导就是异类,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要用发展性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学生的成长困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尝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但在这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团体辅导能力和专业素养还待加强,不能将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落到实处。同时一味生搬硬套西方原有的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进行操作,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原则和出发点[7]。因此对于班主任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学习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理念与技能方法,并联系中职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同时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做到真正的贴近学生、与学生心灵对话,不断地在操作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与反思,才能更好的提升工作实效。对于学校而言,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提升同时也需要外在支持,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提升对班主任的选拔和任用标准,让更多愿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加入到工作队伍当中,更好的提升班主任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