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古村孝友家风探微

2020-02-22 05:37:14肖自力胡海林陈细兵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风

肖自力 胡海林 陈细兵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以“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家庭文化而闻名于世。融合“孝、和、勤、廉”家训族戒的有形规范和体现该村家庭道德风范无形传统的孝友家风,则是这个家族文化的反映。古村张谷英上下六百年聚族而居,经过家族子子孙孙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族戒、流风余韵,逐步形成了这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孝友家风。孝友家风成为这个家族成员老幼皆守、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

成为这个家族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本文试图对古村孝友家风的形成过程和生长土壤、内容和特征,以及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进行探索。

1 张谷英古村孝友家风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产生的土壤分析

1.1 孝友家风形成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张氏族谱综合考察分析以及民间走访调查,在新中国成立前,张谷英孝友家风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积淀形成阶段。即元末明初至清朝中叶1768 年张氏家族首修谱前,约400 年时间。元末明初,作为明指挥史的张釭,为躲避明朝严刑滥杀的“恐怖政治”,改名张谷英,隐居渭洞,亲自制定了可传三十四代的子孙派谱,播下了“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种子。后经近百年奋斗,出现了人才兴旺的景象。八世祖张瑶明万历年间(1583)高中进士,为官公正勤廉,对孝友家风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到清代上叶,体现张氏家族长幼有序、孝友家风载体的大屋古建筑,已初具雏形。特别是1650 年,十世祖张良甫修建书馆(即旧时私塾)青云楼,成为教化族人的摇篮,进一步促成了孝友家风的积淀形成。

二是巩固传承阶段。即一修族谱时至20 世纪辛亥革命(1911)前,约150 年。这个时期,张氏家族四修族谱,提振家风,特别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二修族谱,对家族逐渐形成的口传家训进行系统提炼整理,编订了以孝悌为统帅的成文《张氏家训》,载入谱中。咸丰十年(1860),十七世祖张锦山,为完善、巩固和传承孝友家风,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编写出被称为“传家至宝、度世金针”的长篇诗歌《劝孝歌》,在全族上下广为吟唱。清末光绪年间,大屋出现割股疗亲的传奇孝子。这个时期,张氏家族成为岳阳县东乡赫赫旺族,大屋五万多平方米古建筑群连成一片,颇为壮观,读书修身、孝悌仁爱风气在族中日益盛行。

三是推广提升阶段。即中华民国成立(1912)到新中国成立(1949)前。这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受旧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愚忠愚孝受到冲击,张谷英古村的孝友家风除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外,更多的方面表现为家国情怀,把孝敬之道推广、提升到促进社会进步、爱国救国的国家层面。一批乡贤组织创办鼎新学校,提倡新学,致力培育人才,为教育救国出力。族中一些仁人志士奔赴抗日前线,或在后方支援抗日,一些开明人士积极支持民族解放事业,尽匹夫之责,变小孝为大孝。

1.2 孝友家风产生的土壤分析

1.2.1 偏僻闭塞的村居环境

张谷英古村位于岳阳县渭洞山区。清初的顾禹祖在其历史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岳州府条目下是这样描述渭洞的:“府东南百五十里又有渭洞,广袤百里,周围如城。”该条目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渭洞这个小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它系幕阜山余脉西延衍而成,东南接平江县域群山峻岭,四周山峰环扣如围城,中间低陷为盆地,盆地方圆二十余里。山峰连绵陡陗,古木参天,形成天然屏障;盆地土地肥沃,碧水丰盈。张谷英就座落在这“世外桃园”的盆地之中。远离市区偏僻闭塞的村居环境,尤其是四面环山的天然屏障,保证了家族的安全,挡住了灾难、战火和外来文化的侵入;柴方水便又提供了“耕读继世”的基础,使得以儒家为核心的孝友文化能够原生态地发芽、开花、结果,以至带来家族繁荣。据《岳阳市志》载:1647 年(清顺治四年),六月,湖南巡抚张懋熺奏折称:“七郡之中,岳州焚毁杀戮极惨,而巴陵最惨,自壬年(指明崇十五年)以来,无岁不被焚杀,无地不为战场,加之今春奇荒,骼胔盈道,蓬蒿满城。自岳至长,村不见一庐一舍,路不见一行人。”“独巴陵一县,拯救刻不容缓,盖他县止苦于田地荒芜,巴陵则苦于人丁断绝。”而此时,隶属于巴陵县管辖的渭洞张谷英村,则人丁兴旺,家业兴隆,正大兴土木。

1.2.2 耕读为本的生活方式

迁始祖张谷英作为一名“隐士”,“退则独善其身”,他将功劳深藏起来,带着家人在渭洞深山开始了半耕半读生活。“入户无尘杂,图书四壁多,不闻声诟谇,惟觉语温和。”“亦有田园乐,鸡豚不外求。”“所需皆自有,只待庆秋成。”他的后裔也大多为自耕农或半自耕农,就是少数地主或官人也没有完全脱离耕读生活。这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以儒家“仁爱”哲学为内核的亦耕亦读文化模式。[1]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浏览书籍。或晴耕雨读,或昼耕夜读。耕,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是生存之本;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以立高德,是教化之路。通过“耕”,不仅满足自给自足的生存需要,而且深知财物得来的不易、父母养育子女的艰难,从而形成勤劳俭朴等诸多优良品格和报答父母的感恩之心。农耕是以经验为前提的,由于先祖和长辈的经验丰富,在农耕中极易产生对先祖和长辈的崇拜,这也有利于孝友家风的形成。通过“读”圣贤书,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懂得万善孝为先等做人道理,这为孝友家风提供了思想上的来源。

1.2.3 同祖共宗的家族治理

张谷英村是一个典型的血缘性聚族而居的村落,几百人后发展到两千多人六百多年同处于一个屋顶下,来源于共同的血脉,崇拜、敬奉着共同的迁始祖谷英公。无论明清时期以大家庭为荣,出现五世百口共食的大家庭,还是以后逐渐向小家庭转变,都实行严格的家族治理。族法家规森严,家法大于王法。族长就是最大的家长,对全族事务包括族产的支配、族众的处罚、先祖的祭祀、族众婚姻的干涉等进行统一治理。而家族治理、族长履职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宗亲为大,孝悌为本”。意思是,爱亲人是最大的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处事的根本。在宗法观念的影响下,仁爱孝悌是家族制度联结之根本,孝悌之道被认为是与血缘关系共生的人伦之道。共同的祖先、骨子里的亲情,是张谷英家族凝聚的粘合剂,同一个屋顶下,具有紧密血缘关系的宗法治理,是独具特色的张谷英孝友家风形成、传承、长盛不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同时,国家统治者实现家国同构、以孝治国的思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家族文化。

2 张谷英古村孝友家风的内容及其特征

张谷英古村孝友家风的理论基础是先秦经典《孝经》。这从张谷英《劝孝歌》和族谱中可找到根据。《劝孝歌》云:“第一先师孔夫子,开天辟地无人比。孝经作就告功成,赤虹化玉古今明。”“堂前父母大于天,须知万事孝为先。”“若是先生教学礼,堂前先敬吾亲起。先生若是教为仁,为仁之本孝于亲。”张氏家训21 条,就将“孝父母”“友兄弟”列入前两条。在张谷英孝友家风中,孝是德之本,是教化的来源,具有首德、元德、甚至全德的地位。“孝父母,友兄弟”,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层面(狭义的孝),还扩大、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层面(广义的孝),而且“孝”还包含事亲者应具备怎样的修养和品行。实际上,在这个家族中,一切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修养、品行都可以用孝来进行规范和衡量。

2.1 敬老尊老,以孝顺为荣

张氏家族孝父母,重在“敬”和“顺”上。张氏家族认为,在生活上,下辈承担起奉养老人的职责,在衣食住行上留心、用心,这只是行孝的起码要求,重点是要诚敬和孝顺,子女尽力以使父母尽欢。孝顺就是尊重父母的意志,顺应父母的心意和要求,原谅包容父母的短处,使父母得到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愉悦。下辈如何行孝,特别如何重在“敬”和“顺”上孝敬父母,张锦山1860 年所作《劝孝歌》,从儿女十月怀胎到养育成人,从精心教读到男婚女嫁,[2]述说父母千般慈爱、万种辛劳后,用十五个“若”是列举了父母的十五种不同情况,回答了应当怎样用诚敬和孝敬之心奉行孝道。如当父母生病时,“若是爷娘身不健,子媳庭帏须眷念。饮食无时惟有欲,衣衫冷热随时足”。又如当父母中有一人逝世,如何帮助长辈排解孤独?“若是爷娘分散了,夫妻失却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嗷嗷林下受孤栖。满堂子媳频来守,早晚不宜离左右,试想含悲忍泪情,自当细意体亲心。”又如,当父母头脑反映愚迟,或有什么心事时,要尊重体贴父母,“若是爷娘愚与蠢,眼前莫把才能逞。过归自己善归亲,也将父母显名声”。再如,父母有什么过错、欠缺和心结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为父母排忧解难,“若是爷娘将有过,几谏改行休再错。挞之流血敬如初,务宜干盅愆免犹”。

张氏家族几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有的堪称“传奇”。如清道光年间,十九世祖张绍春的伯父早逝,他被过继给伯父母为嗣。伯母即继母年老体衰,经常害病,尽管张绍春文武双全,才华出众,但“父母在,不远游”,照顾继母不离左右。一日,张绍春砍柴回家,见继母头痛病又发了,并更厉害,痛得满地打滚。张绍春心急如焚,忽然想到曾有人说,人肉可以医顽症。他即刻烧香秉烛,叩拜神明,磨利柴刀,忍着疼痛,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下来,煮给娘吃,自己的伤口用锅烟灰一擦了事。不知是人肉真能治病,还是精诚所至,继母吃下他的“药”后,剧痛神奇地消失了,还健康地活了十多年。今天的张谷英后人并不提倡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愚孝”,但其对长辈诚心孝敬的精神仍影响深远。

下辈对上辈的奉养、尊重和顺从不局限父与子辈之间,而是张氏家族内部普遍的敬老原则。如在《劝孝歌》中列举了父母以外的九种关系,包括伯叔、同胞同堂兄弟姊妹、夫妻、儿孙、外祖父母、岳翁母等等,都普遍适用这类孝德原则,如“伯父与亲同一脉,莫将鸡子来分骨。亚父如同父一般,也当常作父相看。”“我有外公与外婆,才有母亲生育我。报答慈亲溯本根,来龙山大莫忘恩。”“我有岳翁和岳母,才有女儿婚配我。谊属东床义与情,莫将半子负虚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氏家族还将家庭、家族内部的父慈子孝之德推广到社会上去,而表现出代与代之间的敬老爱幼品德。《劝孝歌》又云:“我有同时人有父,我敬其亲人感悟。情意相关礼貌恭,人亦吾翁即若翁。”

由于张氏族人代代言传身教和儒家孝德的熏陶,张谷英大屋敬老尊老、以孝顺为荣,以不孝为耻,成为风尚。下辈与上辈会面,下辈要主动打招呼尊称上辈,要主动为上辈让路。一同吃饭,上辈动筷子后下辈才可夹菜。与上辈坐在一起,下辈不能翘脚,必须端坐。父母健在时,逢年过节、父母生日,子女要看望祝福;父母逝去后,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必须祭拜、扫墓、烧包。在这个大屋场,你如果不注意这些礼仪,人家就认为你不孝,缺乏教养,特别是你要是骂父母,别人就会用歧视的眼光看你,别人不愿意和你来往,因为你是不孝之人、不孝之子。

2.2 隆礼重义,以和睦为贵

张氏家族认为,友爱兄弟是孝敬父母的必然之义,是家和的根本。《劝孝歌》云:“我有同胞兄与弟,兄要仁而弟要义。兄弟仁义父心安,纵无甘旨可承欢。”家和还必须族睦,和睦亲近同姓的亲族,并且还要友善四邻,家族才能兴旺发达。以和为贵是遵循祖先的遗愿,是对先祖和长辈的孝敬。

在家庭和睦上轻财重义。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是处理家庭问题的基本原则。清朝嘉庆年间,第十五世祖绪彬、绪栋兄弟的家庭,五世同堂,人口达到百人(最小的孩子叫百伢子)而不分家。家庭生产生活井然有序,按规定时间作息,按时开餐,按月领取零花钱。婴儿统一放堂屋照料,哪个孩子饥饿了,有乳的妇人就先喂哪个婴儿。绪彬、绪栋兄弟以仁义为重,珍惜手足情份,带头不搞私藏,不谋个人私利,不做不孝不悌之事,使得百口之众如同一心,全家上下和睦相处,家业兴旺发达,至今传为美谈。这里还流传着张垫兮视侄如子的故事。清朝初年,十三世祖张垫兮少年时期就父母双亡,接着哥哥嫂嫂又去世了,留下一个叫官贤的侄儿由其抚养。张垫兮精心抚育,后送读成人,又为他娶妻成家,胜过亲父。张垫兮有四个儿子,分家时,他把财产一分为五,侄儿和儿子是一样的。分家数年后,张垫兮又喊来族中长者,拿出一包银子对侄儿说:“是累累者,公有也。吾虑汝未能理家,故秘藏有待急需。今汝贤,故出之,父兄财产岂吾宅私藏?”官贤不受,张垫兮就强制分了一半给他。

在睦族姓上扶贫济困。张氏家训将“睦族姓”列入第五条,认为既然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就没有亲疏之分,对饥寒者要进行抚恤救济帮助。为此,十世祖张良甫于17 世纪中叶首创张氏宗族公益性组织“济贫公”。他目睹族中孤寡残疾人无法生活,自己带头捐谷100 担,并动员族中富户捐献。他把集中的钱粮以放利息贷给他人,将其利息解决困难之家。在张良甫倡导后,数百年中族中富户涌跃响应,十六世祖张登魁是其杰出者之一。张登魁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幼时家境贫寒,由房亲张鸿逵抚养,并跟随学医,成人后逐渐发迹,竟成古村富户。致富后不忘昔日艰辛,仍过着粗茶淡饭的布衣生活。特别是为富且义,用大量资金投入大屋公益事业,为村里修路建桥。谱载:晚年义举尤多,自当大门首至祠庙之石路及祠庙之石桥,皆为他所修。1922 年,张登魁八十大寿,子孙们准备庆寿挂匾,大张庆祝,但他却婉言谢绝,提出:“岂吾独老乎?今族之人老而贫者众矣,可移此捐田石许(10 亩),以岁所入租分给之,虽所得甚微,亦渴所一滴也。”子孙极力赞同。

在友善四邻上谦恭礼让。张氏家庭处事原则是内方外圆。族中内部事务讲原则、讲族规,不和半点稀泥;对外事务讲灵活、讲礼让,以百忍为高。张氏家族在家训中告诫后人,齿刚易敞,舌柔常存。谷英公后裔多,并有不少精通武艺之人。相传张树人力大过人,其大刀有百斤重。张相远能举400 多斤重的石马墩,曾经赤手空拳打败老虎。但该族从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大屋人子女外遇故死之,只由法论,从不假人命而动族人。张谷英和睦四邻、“百忍家风”至今沿革相袭。该族有一分支久居杨林乡,20 世纪80 年代和邻村的龙姓家族因用水问题发生矛盾,以至积怨日深。年轻人认为张姓是占理的一方,要用武力讨个公道,族里长者却认为,张氏家族历来本着以和为贵的思想,从来不以大欺小,有理也要让三分,最终家族的长者说服了年轻人,借春节舞龙的习俗,主动上门给龙姓拜年送福。以自己的高姿态化解了两个家族多年的积怨。

2.3 崇儒重教,以经史为宝

张谷英大屋世代崇儒重教,以经史为宝,被誉为“书香门第”。张氏族谱家训云:“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遗子黄金满瀛,不如一经。”“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他们认为,体现孝的最佳表现是“扬名天下后世,光耀父母”。这就必须尊书重教,“唯有读书高”“事亲为大孝无亏,圣贤蒙养是根基”。

长期的熏陶教化,使大屋人以读书为荣,不识字为耻的风气日浓,专默精诚,苦读诗书,“凿壁偷光”,锲而不舍,学以成名者数以百计。据初步统计,民国前,这里就有进士1 人、举人7 人、贡元1 人、贡生6 人、秀才45 人(武痒生4)、太学生33 人。其中,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不乏其人。如清乾隆年间,十四世祖张祖炳、祖煌兄弟均登金榜。张祖炳本人是个很出色的秀才,他在兄弟六人中排列第二。但他为了供养五弟张祖煌就读长沙岳麓书院,自己在家酿酒挣钱。乾隆三十五年(1770)五弟祖煌参加乡试(省城考试),获得第十五名举人,辛丑殿试(皇帝亲自主考)拣选一等,实授湘阴教谕。张祖炳在家酿酒务农,并勤奋学习,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也去参加省城考试,获得第三十七名举人,时年巳54 岁了。清同治年间,贤母胡氏画荻教子,其子张笔红与其孙张皋臣双中举人。张笔红的母亲胡孺人(1785—1840),出身书香门第,系张谷英十四世祖张锡兹之妻,在其子笔红才2 岁时,其夫病故,胡氏仿效北宋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苦心培养孤儿。谱载:“茹茶耐苦,倚竹忘寒,藿羹一盂,食不宿饱;蓬漏三鼓,纺无停声。”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笔红高中清同治壬戊恩科举人,候选知县,掌教湖北青阳书院、岳阳金鹗书院。时隔11 年,张笔红长子张皋臣高中癸酉科举人,张笔红、张皋臣父子蝉联芷榜,小儿子张翰臣也为有名的秀才。

大屋人崇儒重教,历来以授业解惑培育人才为贵,有的几代授徒讲学,成绩卓著者颇多。十七世祖张锦山在笔架山麓建屋设馆,训诂传经,留下“故老犹传说,书香绕笔峰”的颂歌,其子张云衢,历任清桂阳训导、益阳教谕(学官名),曾主讲甘肃省南华书院,贤人弟子济济。张云衢之子张渥潜,自号“笔山主人”,又潜心教育终生。

张谷英族人以经史为宝,并不是读死书,而是与时俱进。自号“笔山主人”的前清秀才张渥潜,是渭洞地区颇有名的近代文化人,辛亥革命后,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从曾祖母之命,在家乡与兄弟月舫等共建鼎兴学校,月舫去世后接任校长,教育兴国,不收报酬。日寇侵华时期,岳阳城沦陷,他投入到教育救国的行列,回乡在张谷英大屋笔架山下设“笔山草堂”,培育学子。曾自撰联“龙蛇入笔张癫草,风雨如山杜老堂”。这里切合着国家的严峻形势和培养才志之士救国图存的意志。他编著数十万字的《三余教育类编》作教材,此书分《三字句》《四字句》和《诗学易知》、教育小说等,其中《三字句》《四字句》和《诗学易知》在岳阳东乡作私塾启蒙教材广为流传。张渥潜还是一位拥护革命宣传抗日的进步人士。民国二十一年(1932)五月,国民党军队向我根据地发起围攻,平江县苏维埃负责人罗树人被反动派追捕到渭洞,张渥潜协助当时任渭洞苏维埃副主席的冯子愚先生将罗树人伪装成斋公送往大峰山隐藏起来,之后脱险。1944 年11 月由王震、王首道所领导的359 旅抗日“南下支队”来到张谷英时,他腾出房屋给其办公住宿,为抗日“南下支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做统一战线等工作尽其所力。

“兴门弟不如兴学弟,振书声然后振家声。”一方面,大屋人送子读书成为风气,加之村里助学,入学近,学费轻,几担柴、箩把谷也能抵学俸,因此,无论男女,极少不识字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泥腿子在街上写招牌,挑牛粪者是秀才,这在大屋一点也不稀奇;另一方面,几百年张谷英大屋耕读文化灿烂,阅读已成为许多族人的习惯,“卓午锄薯陇,炎蒸汗不干。有时休树下,犹自带书看。”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大屋崇儒重教一直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这里的青少年大都志向远大,读书风气日益浓厚。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走出了300 多名高学历人才,有的还留学海外,成为著名的科技、管理专家。

2.4 勤俭立身,以清廉为重

除了直接奉养父母以表孝敬之心外,作为个人,事亲者应具备怎样的修养和品行呢?张氏宗族认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以勤为本、以俭养德、以清廉为重。张氏家训21 条中,大部分是讲修身的,其中特别提到要“勤职业”“循本分”“崇廉节”“尚节俭”“戒贪忌”,提醒族人“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懒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廉耻事大,死生事小”,要牢记“俭、勤、忍”三字诀。《劝孝歌》中更是明确告诫族人:“我有儿孙亲后裔,中才莫把中才弃。教他勤俭与廉恭,方锦祖德与宗功。”

张氏族人数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人主要通过科举也就是读书之路走上了仕途,他们不忘祖宗的遗训遗风,忠国爱民,生活节俭,勤政清廉,不贪私利,留下了难得的声誉和政绩。据历史资料考证,张氏宗族中出外为官者多达300 多人,但没有出现一名贪官。如谱载八世祖张瑶,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刑部主事时,御史冯恩慷慨陈词朝廷大臣们的得失是非,惹怒了都御史汪镕,欲治冯恩死罪。张瑶挺身而出,竭力制止,遂惹火烧身,被贬至大平守。被贬期间,当地遭遇蝗灾。经过调查,张瑶认为必须发动百姓共同抗灾,于是他颁布给捕蝗虫的人以粮食奖励的布告,这样群众抢着捕蝗,很快消灭了蝗虫,使粮食获得了丰收。第二年调任镇江征守,这里盗贼横行,百姓十分恐慌,张瑶亲自指挥剿灭盗贼,又立新功,被取用为广西参政。张瑶无欲则刚,刚正不阿,敢于作为,同时又勤政爱民,朝廷官员都畏惧这只老虎,地方百姓对他却十分敬佩。

张氏家族中历代业儒者不少,这些儒者孝悌力田,勤耕苦读,严于修身,清廉守节。如十世祖张甲元,生于明崇祯五年,博学多才,性格豪爽,交结广泛,学不拘方。谱载他为自己写《自记铭》曰:“我形不劳,我心不摇,形虽易写,心实难描,形即是我,我即是心,我形我心,唯德是钦。俾尔子孙,堪为世铭。”从表到内、从形象到内心,他最看重的是仁义道德,并要求子孙永远铭记修身德为先。十三世祖张继韶,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被从府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授岁进士外翰林官一员,候选儒学正堂。谱载:张继韶以儒学为业,享受由公家发送的膳食津贴。他气慨不凡,光明磊落,主张靠过硬本领获得功名,非常反感龌龊伎俩,对通过徇私舞弊取得名利的人嗤之以鼻。张谷英大屋有不少儒者,甘天下之淡位,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汲汲于富贵,一生本本忠忠,追求仁义道德。如前清秀才张涤村,性情傲骨,不甘失败,乡试不第,乃授徒自给。联其门曰:“问近况如何,只剩数卷残书,一壶浊酒;把今年过了,再看生花彩笔,栁染宫袍。”他边授徒糊口,边刻苦攻读,常常三更灯火,五更鸡鸣,顾不上吃,舍不得睡。但天公不作美,仍屡试不第,且日益穷困,至酒食债不能偿,乃闭门静坐,换门联曰:“君莫叩门,心下自明休合券;我非负债,家中如有愿倾囊。”他仍“读书则生,不则入捾”,后穷困潦倒,至终不第,自挽联云:“撒手赴黄泉,傥参二五闾罗,定把后果前因问个明明白白;雄心付流水,为嘱两三儿女,就是种田耕地,也要本本忠忠。”

张谷英族人中大多是躬耕田垅、春生冬藏的农夫。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耕苦做,“打稻声何急,农夫汗雨挥。可怜戴日出,直至夕阳归”。劳动的艰辛,更觉物力维艰,倍加勤俭节约,以积累家业,孝事父母。他们处于社会最低层,但绝大多数族人不乏志士廉者之风,“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无罪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他们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一家安本分,几代长儿孙。不为供王税,何曾到县门”。

在张氏家族中,懒惰、浪费和贪婪的行为被认为是忤逆不孝的。家训族戒中就有“戒多事”“戒淫荡”“戒贪忌”,就是劝诫族人不能无事生非、游手好闲、贪婪浪费。对于不勤、不俭、不廉的行为则通过教化、惩处予以克服。在这方面,张氏家族的家法是不留情面的。清末年间,大屋有些后生违反族规打牌赌钱,村里推举张月舫负责禁赌。张月舫与族弟张玉兵,人称是“可共裤穿”的好朋友,但玉兵爱赌,对月舫不以为然。一日,玉兵正在上厕所,见月舫经过,于是作打麻将状,戏称“碰倒”。晚上,张月舫召集房长到张玉兵家罚禁,硬是假戏真作,罚大洋四块。

2.5 诚信向善,以忠厚相沿

“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同类)不争”,诚信向善,以忠厚为本,这是张氏家族孝友家风的重要内容。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初修谱开篇序言指出:先祖由吴入楚近400 年来,“忠厚相沿,源远流长”。21 条张氏家训,反复告诫族人要“存心地”“修行检”,反复修炼操行品行。要“以诚待人,以恕养德”“为善最乐”“为善不为人知”“勿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独立勿愧影,独寝勿愧衾”。

传统社会讲究正确处理五伦关系,除父子、兄弟、君臣这三伦外,还有夫妻和朋友。张氏家族在处理夫妻关系上注重真诚、节操。张氏族谱载《旌表节孝谢孺人传》。谢孺人系优廪生十六世祖张五楼之德配。五楼公怀才早逝,年仅三十,临终前无子女,作诗曰:“膝前嬉戏惟娇女,堂上瞻依有老亲。六叔侄中四孤子,七兄弟里一残人。”张五楼知谢儒人处境艰难,告知谢儒人改嫁再婚,而谢儒人当时才22 岁,全不念自己青春年少,坚持必立后(承继)才肯盖棺,议论三日后以侄儿张锦山入继,尔后谢儒人以贫困之家抚养子孙,未曾改嫁,寿八十八岁而殁。这事传到皇帝那里,皇帝赐给他“旌表节孝”的御书匾额,县志载其挽联云:“苦节本中孚,六十年蹇难瞪孤,观履未曾蒙小过;席丰殊大有,三四代鼎烹颐养,随临端不困家人。”现在看来,“旌表节孝”是愚孝,实际上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和压制,在当时其精神是感人至深的。张氏家族不但女子贞守节操,不少男子也重情守义。前清秀才张云屏与岑川李家自幼有婚约,后李家女因病而盲,请求废婚,张云屏不从,说:“相爱者情,结合者义,山盟海誓,终身不渝,岂能因病而负初衷?”婚后相亲相爱,永不分离,至今子孙昌盛发达。十三世祖张继轩,三十三岁丧妻,有三个儿子,不再娶,终日以书为伴,为乡邻推崇。

对待他人,包括朋友,张氏族人则与人为善。张谷英有一个最富诗情画意的景点,叫百步三桥。“三绕一环穿四坳,水流百步过三桥。”先前,这条平江通往岳阳的古驿道上并没有桥,行人过往要踏着河中的跳石。清嘉庆九年,一位平江人在张谷英买了一担谷回去过年,经水中跳石过河时,不小心跌了一跤,一担谷全部泼到了水中。过年的粮食没了,那平江人伤心地痛哭起来。恰巧十六世祖张绪栋路过,便把他带到自己家里,送了一担谷给他,不但不取半文,还给了一串钱作路费。第二年,张绪栋为首出资修筑了这百步三桥,方便行人过往。又如清道光年间,家族祖坟山上的树木被人盗伐,负责管山的张云屏捉住了行窃者,一问,那盗树者是一家饥寒交迫的人,想以此树来换点米过年,张云屏听后同情心顿生,不但没有惩处他,反而赠送银两,让他渡过了难关。

3 张谷英古代孝友家风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如果说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张谷英古建筑群是该村的颜值,那么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的孝友家风则是该村的灵魂。孝友家风的核心是孝。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立国之本与社会之基,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百善之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当今社会,孝虽然不再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基础,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首要观念,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价值标准;虽然不再成为“全德”,但仍然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元德和首德。在新时代,孝友家风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其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仍然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灿烂光辉。

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并不是简单地一律照搬古人的做法,而是要进行辩证地扬弃,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和发展,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弘扬孝友家风,对于修身齐家,以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1 弘扬孝友家风,有利于推进家庭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家风是一个“模子”,传承什么样的家风,就塑造出什么样的家庭,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家庭又影响到社会和国家。弘扬、传承孝友家风,就塑造出和谐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爱。这种好家风推衍到社会,敬老爱幼、谦恭礼让就会成为社会风尚。这种家风提升到国家层面,就是奉公守法、爱国爱家、忠孝两全。在这个“模子”的塑造下,家庭成员严于修身,仁义存心,讲求孝德。由于孝悌伦理渗透到了中华民族子孙的骨髓,孝教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辈身体力行,无声命令式的教育引导,以及血缘亲缘这种得天独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使得孝友家风具有很强的复制和塑造能力,成为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社会从家庭开始,中国梦,孝先行。孝友家风是共创和谐、实现中国梦的一剂良方。

3.2 弘扬孝友家风,有利于通过家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孝友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向家庭的一座桥梁,孝友家风体现的以“善事父母”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当代中国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重要源泉。爱国心不仅包括对故乡的情感,更包含着对父母的依恋和对祖先的崇拜,对祖国的热爱。孝敬必然导致敬业,它体现了自我奉献、爱岗敬业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孝敬以致诚信,生发友善。在新时代,弘扬传承以孝敬文化为核心的孝友家风,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家庭成员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创造性地传承孝友家风,是把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方式。人一出生就受到家风的熏陶,“蒙养以正”“早训家风”,家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息息相关,伴随着家庭成员的一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孝友家风是营养剂,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滋养着心灵、陶冶着情操,浇灌出参天的道德之树。孝友家风像一本教科书,能够塑造精神支柱,传播主流价值,淳化社会之风。

3.3 弘扬孝友家风,有利于加强家风建设,促进干部廉洁自律

孝友家风是做人做官的“保险栓”“防腐剂”,为廉洁奉公提供了精神支撑,能够强化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内心自觉和定力操守,促使家庭成员自觉遵守纪律规矩。筑牢理想信念。同时,孝友家风还是一道勤政廉政的紧箍咒。先祖长辈以身示范的榜样力量,与族规族戒的严格要求,以及社会舆论的无形压力,像紧箍咒一样制约着张氏后人不敢不勤、不敢不廉,促使其以勤养廉、以俭养德。张氏家族还从议事决策程序上要求族人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杜绝“一言堂”,预防不廉行为产生。如张谷英村议事厅高悬的一副对联上写着:“议事商情,小异大同无远近;循规蹈矩,集思广益得方圆。”张氏家族从严家风上预防贪腐行为,对当代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家风
勤劳是最好的家风
一脉相传的家风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08
勤劳节俭传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教世界(2019年31期)2019-12-05 01:24:46
百家姓看“家风”
家教世界(2019年28期)2019-11-01 05:17:44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幽默好家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