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体系

2020-02-22 04:31聂选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南亚西南防灾

文 聂选华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

21世纪,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紧缺、资源安全、疾病蔓延、环境危机、灾害频发等共同挑战,寻求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灾害具有频发性和易损性,且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灾害易发和多发相应增加了灾害风险的控制成本和防灾减灾的溢出效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推进全球治理和区域社会合作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领域的联动融通,凭借广泛合作、发展共识和利益趋同的价值诉求,探索区域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的新路径,协同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负面效应,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利益共同体。

中国—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亟待破题

“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进入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和便捷枢纽,并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传播的印记。时至近代,“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的相继开辟和融通,促进了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并编织起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中国—南亚东南亚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层面的合作,构建跨国际跨地区的灾情灾报体系、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以及灾后协作重建体系,符合中国及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西南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南亚东南亚地区洪涝、干旱、风灾(热带气旋)、地震以及山崩、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各国灾害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面临巨大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与比利时流行病灾害研究中心共同创建的紧急灾难数据库统计,1980年至2015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共暴发自然灾害4581次。其中,东南亚地区共遭受1348次自然灾害威胁,南亚地区遭遇1120次自然灾害侵袭;在这35年间,紧急灾难数据库统计显示,中国暴发的自然灾害达758次之多。

截至2018年3月21日,紧急灾难数据库报告世界各国报告的灾害数量,2017年全球共发生318次自然灾害,影响到122个国家。其中亚洲大陆暴发136次自然灾害,灾害频率最高,占总数的43%。中国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2017年共发生15次洪水/山体滑坡和6次风暴灾害事件;就人类影响而言,2017年印度承受的自然灾害负担最重,15次灾害(主要是洪水和风暴)导致近2300人死亡和2250万人受灾;其余东南亚各国灾害暴发频次不尽相同(紧急灾难数据库统计,越南9次、泰国6次、印度尼西亚12次、菲律宾13次)。紧急灾难数据库的数据统计及相关影响分析,为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和灾害综合治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面对西南丝绸之路沿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压力加剧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推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事务的国际合作,是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共同责任。携手应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顽疾,是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跨境综合防灾减灾水平,制定科学系统的防灾减灾机制,是构筑中国—南亚东南亚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

中国—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的共同利益诉求

近年来,中国及南亚东南亚诸多自然灾害呈现出跨国际的特征,减少自然灾害带给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造成的袭扰和损失,是推动跨国际跨区域综合性防灾减灾合作和践行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行动。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至少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伤,800万人受灾,其中140万人急需粮食援助。中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中国政府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在西藏受灾地区全面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积极调配运力前往尼泊尔接回中国公民,并向尼泊尔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派出由62名搜救队员、医护队员、地震专家、技术保障人员组成,携带有搜救、医疗等有关救援设备和6条训练有素搜救犬,富有科学精神和经验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帮助尼方开展救灾和安置工作。中国政府、军方集民间全力驰援尼泊尔抗震救灾,极大地彰显中国的国际担当和责任。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交流多元化持续推进,世界各国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节点,在超越国界的危机和挑战面前,协同解决贫困、饥饿、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灾害频发等难题,是区域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南亚东南亚同全球一样,正处于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期,根据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自然灾害特征及管理水平的差异,切实加强能源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合作,推进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南亚东南亚生产、贸易、物流、投资、金融与社会稳定发展,是在联合国综合减灾计划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区域防灾减灾合作新格局的重要抉择。

中国—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的实践路径

西南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发挥西南丝绸之路建设复合型和双向性的功能,符合中国—南亚东南亚防灾减灾合作的整体利益。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治理新阶段,推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务实合作,建立区际综合性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常态化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需补齐“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短板和提高灾害协同治理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积极主导并建立孟中印缅地区防灾减灾合作体系,推进中国与泰国、老挝、越南、缅甸、印度、马尔代夫等国建立双边多向的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加强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灾害预测、预防、救助、重建、宣传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中国—南亚东南亚各国防灾减灾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展跨境防灾减灾技术咨询和决策服务,有利于促进灾害文化互鉴和利益共享。

中国和“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较大,汲取中国传统灾害文化中备荒机制、仓储体系以及救灾实践的养分,推进中国—南亚东南亚灾害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跨区域合作,借力防灾减灾强化中国—南亚东南亚利益共同体支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亦是“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南亚西南防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古城西南两座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潮”就这么说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Country Dr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