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坦 西南林业大学保卫处处长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总体要求。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进一步鼓励云南干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深化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增强大学生军事技能。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具有重要地位,云南的安定团结是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几年来,云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底,云南高校在校生116万人。高校作为青年学生聚居地,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通过国防教育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推进云南高校国防教育,应从体制上形成以组织实施学生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大学生军训)为重要支点,以开设军事理论必修课或选修课,同经常性、多形式的国防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完善国防教育组织机构,配备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高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应由分管武装部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武装部、学生工作部(处)、宣传部、教务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构成。针对学生军事技能(军训)、军事理论课程、学生征兵等高校国防教育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提高学校层面重视程度,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统筹协调。同时考虑成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教研室,挂靠在武装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对接教务处把国防教育纳入本科教学计划,除军事技能(军训)占有一定必修学分外,军事理论部分也应占有一定的必修学分或选修学分。将军事理论的课堂教学同军训工作、国防教育有关的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活动、思政课程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给予国防教育各个环节适当经费保障。除军事理论教学教研室专职教师外,武装部、宣传部、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相关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可选聘为国防教育的兼职教师,保卫处理论知识坚实的退伍人员及各学院有经验的学生思政工作管理人员也可参与国防教育工作。由教务部门统一认定教学工作量,在教师职称晋升、津贴发放、交流学习等环节给予保障。
优化军事技能课程设置,创新军事技能训练模式。优化军事技能课程设置。早在1984年颁布实施的《兵役法》就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现行的高校学生军训重视队列训练,以及简单的格斗技巧,对于实用性要求不高。在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下,应加强射击与战术训练和防卫技能与应用训练,培养学生过硬的本领,为国防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创新军事技能训练模式。随着军训模式的不断变化,军训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现役部队派遣教官难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应当引入民兵预备役制度,将民兵预备役制度同大学生军事训练进行结合,把在校学生培养成军事后备力量。西南林业大学在现有基础上探索,让高校退伍军人发挥作用,结合学校民兵组织优秀学员,配合县区民兵预备役人员共同组成军训教官队伍,并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大学生军训的时长、形式和内容,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起到了良好效果。另一方面,除学生日常的军事训练以外,学校也应当采取措施将有志投身于国防事业学生号召起来建立组织,例如民兵连(社团)、安防中队、军事爱好者协会等,每周定期训练、集中管理,使军事技能训练常规化。
多措并举整合校内资源,拓宽国防教育实施途径。一是加强与思政学科教学融合。高校国防教育应当考虑同思政教育积极结合,在师资方面也将有效弥补高校国防教育师资薄弱现象,有利于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更好开展。二是结合云南边境地区民族抗战史开展国防教育。云南有着国防教育的丰富资源,各高校应当结合民族抗战史开展国防教育,采取烈士陵园扫墓、瞻仰抗战遗迹等方式,以情景式教学来增强学生对国防教育的理解。三是多形式开展国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团组织应利用民主生活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以全民国防教育日、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为契机开展多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国防教育活动进行报道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