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小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8月建立的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1980年1月22日,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2004年3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成为“云南省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地;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云南省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抓改革、促开放,建支柱、保重心,推精品、造名家,稳人心、创辉煌”的发展方针,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科研支撑体系,由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转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应用和决策咨询研究为主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06年10月,为适应发展需要,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成立,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9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加挂“云南智库”牌子,通过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资源,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努力成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云南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进入新时代,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转型,提出了“坚持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生产力与学术创新力并重”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创新的思想宝库,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术殿堂,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的发展目标。
流金岁月,春华秋实。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不断激发全院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汇聚勇攀哲学社会科学高峰的磅礴力量,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成长为一个学科体系较为健全、人才结构相对合理、地方特色逐步显现、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业机构,较好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不断出成果、出人才,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不断推进。始终把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重要工作,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打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创新团队”,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了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学术成果。
高层次人才培养扎实有力。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把人才作为最重要资源,大力引进、使用和培养人才,全面提升科研团队的层次和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院有在职职工27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占职工总数的9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7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1%。有国突专家、全国“百千万”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贴专家、云岭学者、云岭文化名家、省突专家、省贴专家、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171人次。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和“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要求,柔性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智库专家。
(3)创新培训。学校近年来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师培训形式,如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教学研讨,借助高清视频进行异地同步集体备课,凸显分享与反思为主题的学习交流等,通过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高质量研究成果持续推出。始终坚持聚焦科研主业,一体化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建院以来,共出版专著、工具书、论文集、译著1600余部,完成调研报告2000余篇,发表论文1.1万余篇,提供给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报告2000余份。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64项,云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38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中实现了新突破,7篇研究成果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实质性肯定批示,在《求是》杂志发表了《答好脱贫攻坚战这张大考卷》文章,出版了《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系列丛书》《谱写新时代云南跨越式发展新篇章》《辉煌云南70年》《辉煌云南70年·大事记》《七彩云南70瞬间》等系列主题图书,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取得了新成效。
高层次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促进高层次学术交流合作领域拓展、规模增长、模式创新、声誉增强。与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主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105家智库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接待包括印度总统、缅甸前副总统、泰国前副总理等在内的来访团组近2700人次,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越南国家文化艺术研究院等签署合作备忘录。作为地方智库机构代表,应邀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亚洲智库网络行动计划”发起单位,与其他19家国内外智库机构共同签署《亚洲智库合作网络行动计划》。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和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成员单位,也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2个国家级平台牵头单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举办的“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智库论坛之一。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始终,保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确保全院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服务院中心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实施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和党的建设工程常态化评比活动”和“党建带群建、党内带党外一体化推进”机制。
40年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支持。40年的发展充分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做学问。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脱离了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40年的发展充分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学问,紧扣时代主题,把握人民思想脉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理论需求,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回应人民价值诉求,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才能使研究成果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任务。40年的发展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重大实践经验总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必须立足边疆突出特色。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是地方社会科学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40年的发展充分表明,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发展特色上下大功夫。只有紧扣边疆实际,适应发展需要,把准研究方向,才能巩固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学科,不断提高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千秋基业,人才为本。40年的发展充分表明,只有遵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才能构建起一支政治过硬、功底扎实、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加强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40年的发展充分表明,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才能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以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为目标,以高层次科研人才团队培养为重点,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在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上下功夫。立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定位,通过深度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开展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以及重大实践经验研究,在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环印度洋发展战略等领域推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
在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围绕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积极探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尽心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出力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运行机制,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在搭建高标准学术平台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创新团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等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研究成果发布制度,构建更加高效开放的科研创新合作平台。
在践行高效率工作作风上下功夫。持续加强作风、学风建设,通过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创造动力、优良工作作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努力开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培养高境界学术情怀上下功夫。树立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讲求境界情怀的好风气,努力培养全院科研人员对党的情怀、对国家的情怀、对人民的情怀、对家乡的情怀和对研究团队的情怀。辩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学术影响力与决策影响力、个人研究实力与团队协同攻关能力、提倡奉献与合理报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