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

2020-02-22 04:31:13文云南省社科专家脱贫攻坚调研组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西畴县师宗县泸西县

文云南省社科专家脱贫攻坚调研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为人类如何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下实现生态修复,获得生态恢复与贫困治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模式。为全面阐释云南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模式的内涵,这里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曲靖市师宗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作为案例进行描述。

复绿:修复生态夯实发展基础

云南在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中,选择把石头山变绿,把石头地变成可耕地,把“雨成灾,晴成旱”改变成“雨留水,晴有水”。

保护森林:增加覆盖率以实现生态修复。西畴县是扶贫开发中生态修复成功的典型,提出“山顶戴帽子”的措施,即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恢复森林植被。为了协调增收与恢复生态的关系,提出“山腰系带子”,即对山坡耕作条件差的石旮旯地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此外,引导鼓励成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和推广新能源,极大减少人为砍伐林木。师宗县采用恢复森林与发展林业和热区水果产业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等项目资金,对县内贫困户进行支持,让他们增收有渠道,实现生态修复。泸西县针对当地石漠化生态环境,采用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持续开展矿山复绿、荒山绿化、重要江河湖库周边及通道面山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

坡改梯:扩大保肥、保水、保土的优质耕地。在石丛中改造出可利用的耕地是西畴县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经20多年的工作,西畴县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达到人均耕地1.2亩左右,基本解决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泸西县针对石漠化片区进行了大规模坡改梯工程,让很多石漠化片区坡地变成高产梯地,很多坡地通过改造后建成种植园区,形成水果种植的大型片区,为水果种植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建立完善水利系统:修建水窖、水塘、水库等水利工程。西畴县在治水上主要采用建设小水窖为主,全面建成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坝塘、小水渠等“五小利工程”。师宗县石漠化严重的几个乡中,生产、生活用水十分稀缺。2015—2019年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新建、改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51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8700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8万亩,河道治理39.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6.64亿元,新增蓄水1054.3万平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89万亩。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县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11件,水窖22946口,“五小水利”工程4.5万余个,农村供水工程23547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611处,分散式供水工程22936处,受益群众37.1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90%,集中供水率达85%,水质合格率达全省平均水平,有效解决了农村饮水用水问题。泸西县投资12.86亿元建设重点水利工程106件、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3080件,县域内有4件中型水库、48件小型水库。在脱贫攻坚中,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3186件,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3177户53582人,实现33.01万人饮水有保障。为提高农业生产、生活饮水,泸西县开展了三塘片区五小水利重点县项目、连城隆德片区农业综合开发、毕块片区石漠化治理、俱久片区坝塘除险扩容、阿永吉片区小流域治理、毕块小坝塘除险扩容及大牲畜饮水池、阿定调节池及3个坝塘改造提升、大水井大牲畜饮水池、连城片区4个村组6个蓄水池、隆德片区4个调节池项目、布德龙片区3个调节池及入户管网安装项目、湾半孔响水水源输水管线及方摆片区20余公里管网改造、2018年山区五小水利重点县项目等。

推广清洁能源:沼气、太阳能、电能。西畴县在农村生活能源使用方面,2010年后大力推广沼气池,实施节能改灶,安装太阳能等。当前,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4.36万口,做到户均拥有1口沼气池,改变传统上山砍柴、樵薪做饭烧水的传统生活,减少了林森木砍伐数量,让当地森林得到恢复发展。师宗县在脱贫攻坚中,投资4.43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建设和升级改造,解决全县10.8万户农村居民用电问题,全面实现行政村通10千伏动力电,户户通电覆盖率达100%。泸西县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上,整合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及省州农村能源建设资金307.2万元,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952台(每台太阳能热水器补贴1000元,群众自筹850元)、节柴改灶1100台(每台节柴灶补贴300元,群众自筹100元)、沼气旧池改造100口,惠及群众4152户。在脱贫攻坚中,全县推广太阳能热水器9204户,节能灶3700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386户。

谋富:发展产业和转移劳动力实现增收致富

云南石漠化片区生态修复是扶贫开发的前提,要实现增收致富,就必须探索让村民增收的途径。

充分利用片区资源发展致富产业。西畴县针对区域内耕地少且多是山地的现实,重点种植核桃、八角、油茶等经济林果。当前,全县累计种植核桃16.3万亩、八角8万余亩、油茶2万亩、水果2.1万亩,经济林果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师宗县在脱贫攻坚中提出“3331”扶贫开发模式,其中有30%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等新产业实现增收脱贫。泸西县根据该县自然环境和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在石漠化山区发展水果种植,特别是以苹果、桃子、梨树等特色水果。师宗县在种植业发展上主要把热区水果产业作为重点,大力发展热区水果产业。五龙乡现已种植优质柑橘2万余亩、柠檬1万余亩、软籽石榴3000余亩、小黄姜1万余亩,芒果、枇杷等6000余亩,形成以种植水果产业为基础、旅游业为主导,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泸西县在种植业发展上主要把林果和中草药种植作为重点。在水果种植上,2018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6.57万亩,挂果面积16万亩,年产值7.5亿元。

培训、引导转移过剩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西畴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帮扶、培训,让7488户贫困户、1.29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务工增收,分别占有劳动力贫困户总数的80%和贫困户劳动力总数的65%。师宗县通过沪滇扶贫协作帮扶机制,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目标,全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9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02万人次,实现30%以上贫困户稳定增收。泸西县把转移劳动力就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从2014年至今,累计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各类培训19378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13174人,县外转移就业7600人,年人均收入2万元;就近就地务工5574人,年人均收入1.2万元。

健全乡村公路网,保障出行和物流顺畅。西畴县通过政府补贴和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相结合,2018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123公里。全县建成县级客运站1个,乡(镇)建有客运站6个,建有农村客运招呼站70个,全县9个乡(镇)通班车率达100%,72个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路面硬化率达99%,平均公路密度是全省的3倍,列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县。师宗县五年内共投入5.264亿元,修建公路1053公里,投资2.05亿元硬化村内道路240.66万平方米,实现了10个乡(镇、街道)公路达到高级路面标准,110个行政村和784个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泸西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在公路建设中,积极推行“交通出树、乡镇种树、农户管树、树归农户”的公路绿化模式,绿化公路沿线里程1160公里,实现硬化公路绿化全覆盖。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西畴县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中,把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作为整个产业发展的重点。2018年底,全县成立农民合作社344个、农业龙头企业9个,共有9964户建档立卡户参与合作产业化发展。师宗县通过“扶贫公司+村党总支领导下的合作社+深度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形成“县有总公司、乡有子公司、村有合作社、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布局。泸西县在产业发展上主要采用设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模式,构建“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就业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风险补偿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贷”发展计划。

移民搬迁获得发展新空间。西畴县在扶贫开发中形成的“五子登科”法中“村庄移位子”就是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子和农户,实施生态移民或扶贫搬迁,让他们获得发展。当前,全县累计实施生态扶贫搬迁2014户7866人。师宗县采用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产业扶贫相结合,投入3.5亿元,在8个乡(镇、街道)建成33个集中安置点,共搬迁1744户7222人,其中,建档立卡1382户5692人,同步搬迁362户1530人。泸西县在脱贫攻坚中投资3.27亿元,建成13个集中安置点、1个分散安置点,涉及农户1155户4625人,其中贫困户715户2929人,贫困户100%入住。

设立扶贫车间为特殊群体解决就业问题。西畴是在“扶贫车间”上开展得较为成熟,全县积极引进生产线,通过“厂房式、合作社、居家式”三种模式,实现就业增入。师宗扶贫车间主要采用扶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技术,通过传统技术与扶贫相结合。2016年以来,师宗县投入400余万元,扶持了“龙布瑞”“阿嗔手工绣坊”“蓝瑶依恋”“黑尔壮族服饰加工坊”等企业和作坊,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化,拉动少数民族手工业快速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脱贫致富相结合。泸西县通过建立“扶贫车间+乡村工厂”就业模式,在全县建成扶贫车间23个,解决了560余名贫困劳动力的就业。

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增收脱贫相结合。西畴县创新机制实施“五分钱”工程,成为乡村清洁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为农村乡村清洁提供保障,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机制。师宗县通过设立乡村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三无两有人员”(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就业。泸西县通过设立乡村保洁员、乡村社会综治协管员、乡村道路维护员等公共服务岗位和乡村公益性岗位1215个,每月给予500元岗位补贴,在解决就业问题时还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治理的“双赢”。

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西畴县在扶贫开发中提出“穷县富办教育”的理念,将县城650亩和兴街开发区138亩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的黄金地块用来办教育。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13.4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57所,新建校舍43.05万平方米,建设运动场25.32万平方米,全部排除D级危房17.6万平方米。2018学年,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93%;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辍学率为零。泸西县建立建全从幼儿园到大学就学资助体系。2014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5.59亿元,其中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23万人次5026万元。

求美: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新风尚

云南石漠化片区把脱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提升相结合,改善群众精神生活,实现多维度的贫困治理。

培育新时代社会风尚。西畴县的“幸福超市”是由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管理,实行积分兑换的一种具有救济与激励相结合的扶贫机制,具体是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考核评议积分,让获得的积分者能到指定地点兑换需要的物品,获取直接的物品支持。“幸福超市”物资来源由民政救助、驻村帮扶单位干部职工、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捐赠构成。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收到脱贫攻坚“幸福超市”爱心捐款385.87万元,接受党员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棉被、餐具、文具等生活日用品达1.58万件。自“幸福超市”开办以来,已覆盖全县50个村委会8365户贫困群众。师宗县是通过建立“爱心超市”实施物资帮扶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爱心超市”是采用公益积分兑换物品形式,探索以“小勤劳”兑换“真爱心”,以“微爱心”激发“大能量”的脱贫攻坚路径。当前,全县建成固定“爱心超市”81个、流动“爱心超市”7个,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评定发放爱心积分兑换券23万余张,兑换60余万元物品,受益群众达52万余人次,实现110个村(社)全覆盖。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消除传统生活陋习。西畴县通过全面广泛的宣讲“西畴精神”,把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卫生生活技能等推向农村村民生活中,在县乡(镇)两级党校、村级活动场所和部分村小组挂牌成立97个“西畴精神”讲习所,在思想上“扶志”、在能力上“扶智”、在发展上“扶业”。师宗县通过“精彩师宗”的宣讲,大力宣传新时代主题,提升村民的时代精神。2014年以来,全县举行针对群众的“精彩师宗”宣讲会48900余场次,各级干部入户宣讲12万人次。

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西畴县提出建设“三美三宜”乡村,目标是把乡村建设成“绿、富、美”的新农村。师宗县为解决农村清洁卫生问题,全面建设乡村清洁设施,通过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全县建成垃圾填埋场2座,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热解站6座;配齐后装式垃圾压缩车8辆,可卸式垃圾车30辆,钩背车62辆,钩背箱3012个;新建村镇公厕1000余个,集镇和村庄污水处理设施5座,实现城乡垃圾收运处覆盖率达100%。泸西县随着脱贫攻坚的实现,加大对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全县8个乡(镇)建设垃圾池257个,垃圾箱(斗)1648个,垃圾清运车35辆;金马镇、午街铺、三塘乡3个乡(镇)垃圾焚烧场建设投入运行,45个村小组已建设小型简易焚烧炉124座;新建改造乡(镇)政府所在地公厕16座,新建改造81个行政村公厕81座;完成483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需求调查,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西畴县师宗县泸西县
泸西县饲料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畴的石头
含笑花(2022年4期)2022-07-28 03:05:20
西畴县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泸西县总工会:举办专场招聘会
时代风采(2019年4期)2019-12-14 15:40:48
泸西县总工会: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
时代风采(2019年3期)2019-12-13 01:53:25
师宗县五龙壮族乡生姜种植技术推广及应用
基于GIS/RS的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师宗县速生杉木的种植与管理
绿色科技(2017年3期)2017-03-14 20:32:23
师宗县核桃提质增效技术措施
绿色科技(2017年1期)2017-03-01 10:30:08
师宗县档案局开展乡镇档案馆建设业务培训
云南档案(2016年6期)2016-08-24 06: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