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陈淑玲
高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运算核心素养,可以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大幅度提高解题效率与质量,降低解题花费的时间。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考虑教学目标与任务,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通过高考奠定基础。
高中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并在班级内举一反三,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整个过程中应该对数学运算流程进行评估与判断,培养学生运算品质,提升学生思维活跃度,达成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目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借助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全面发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如,教师可以在每个学习小组中划分4 名学生,组长的职务由优等生担任,带领其余成员共同研究问题。小组长根据组员情况合理划分学习任务,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例如:已知m∈[-2,2],若不等式2x-1 >m(x2-1)成立,求该不等式中x的取值范围。
思路:在处理这道题时,首先要对不等式进行整理,再将m的最值代入不等式,从而求出x的取值范围。
注意: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先要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将其定义为求x的不等式,直接进行求解,这会增大问题的难度。但若换种思路,将题目所给的m的取值范围当成一个变量,而将x作为一个参量,转化不等式为:f(x)=m(x2-1)-(2x-1),如此将整个题目转化为求二次函数f(x)在m∈[-2,2]时x的取值范围。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学习中遇到第一个需要数形结合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类题目涉及较多知识点,如并集、交集等。通过利用数轴或韦恩图完成这类问题的解决,将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图形,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
又如:如果集合A={x|-2 <x<1},B={x|0 <x<2},求集合A与B的交集,即A∩B=( )
A.{x|-1 <x<1} B.{x|-2 <x<1}
C.{x|-2 <x<2} D.{x|0 <x<1}
这是一道很常见的集合类题目,如果不能合理利用数轴,学生难以下手,但如果借助数轴完成题干转换,就可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数轴,直观发现两个集合的交集,正确答案选D。
教师教学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可以对某些抽象难懂的概念,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主题教学,一一讲解,仔细对比,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每个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都不相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理解,教师要将难理解的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并且生动形象地讲述,将抽象的知识尽量概念化。这就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所以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错误点在哪里,对错误点进行反复讲解。
数学运算能力本来就是一种逻辑推理,有很多的解题技巧可以归纳,在数学运算中要学会举一反三,注重反思归纳。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专题考试,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错题,总结答题思路,让学生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方法。教师对于总结较好的学困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也可以多让学生进行例题研究、公式变形,从这些角度来提高高中学困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同时规范的答题格式与解题技巧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调整解题方法。
如,学习《三角函数》知识点时,优等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与记忆二倍角公式、差化积及半角公式,整个记忆过程中可以尝试对公式进行推导,对整个知识点有着系统认识;中等生要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公式有全面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类概念及记忆公式;学困生简单了解三角函数图像的知识点,并对诱导公式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技巧方法等。通过合理制定预习目标的方法,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也是课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限制,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推动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