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艳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和核心能力要求,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体现于文学评论写作之中。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是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与之相悖的是,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平庸、书面表达能力低下的问题。显然,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特别是文学评论写作等课程积极探求的必然目标和应有旨归。
然而,在现有的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更多的是关于写作实践的实验性尝试,集中于对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知识性阐释,缺乏必要的理论式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因此,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和当代视野,对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予以普泛式的理论研究和探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一、专业为基,思政为导: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时代性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致力于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与建构,而缺乏根本意义上的价值引导,教师立德树人意识薄弱,忽视了学生内在德性的养成,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相应地,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也显现出疲乏状态——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匮乏,难以持续性地获取专业知识,更欠缺自我向上发展的愿望,人的发展趋于片面化、庸俗化。不得不强调的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信息繁杂交错,多种文化价值取向矛盾且趋于排斥,涉世尚浅的大学生缺乏根本的价值引导难以自我确证而处于一种“漂泊”状态,因此,为学生根本方向和力量的确立给予有益指导是当下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命题。
作为文学性课程的文学评论写作课堂教学,也存在这种“去价值化”而一味追求知识教育的现象。多数文学评论写作课程教学聚焦于写作技能与技巧的梳理的知识灌输,抛弃了对文学课程内在审美趣味的挖掘,更忽视了对文学经典中价值追求的探讨,学生由此失去自我鉴赏、自我批判的能力与诉求,成为知识的“寄生虫”。文学是人学,具备独特的审美趣味、深厚的人文韵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将基础写作课程、文学评论写作课程等文学课程简单化处理为知识传授课程,势必严重损害文学课程立德树人的独特效果。相比于其他文学课程,文学评论写作课程更强调学生自我的表达与输出,它是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的综合性呈现与反映,它折射着人的根本性成长与发展。因此,明确文学课程特别是文学评论写作课程的时代性价值取向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为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之后,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前进方向。这也表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应重视价值引导,强调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指明的是,课程思政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追求全局性的育人观、整体性的课程观、协同性的教学观三者的有机融合。
基于此种现实境况和时代要求,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应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努力协调专业发展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而且,作为人的生命评价的形式,文学的根本关注在于人本身,即对人的生存现实、人的生命发展、人的精神建构予以充分的观照,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价值指引。换句话说,文学评论写作等文学课程教学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好的文学教学本身即是教育情感的审美的实现形式。而课程思政的本质,则是强调对人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规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此,文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便确然和明朗了——文学课程要求课程思政作为正确指导和规范,课程思政需要文学课程作为实现形式和途径。正如《纲要》指明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也即是说,高校人才培养要协调好专业培养与思政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应摒弃以往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做法,要努力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协同推进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不是生硬地、机械地将思政内容灌输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而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有效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质言之,文学评论写作课程教学不应停留于简单的知识化教学,需积极因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围绕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方向性问题,在突出其专业性要求的同时,自觉确立课程思政取向。
二、育人为本,立德为先: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思政理念与目的
毋庸置疑的是,对教育教学的片面化、庸俗化理解导致了当下各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型、灌输型课堂的出现。这反映的正是当下教育教学实施者缺乏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也表明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理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缺席和被遮蔽。处于时代进程中的教育者,没有坚实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理想作为内在支撑,极易被外在繁复多样的浪潮所淹没。而当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所聚焦的核心正是需要明确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认识到,相比于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强调,高等教育改革理应在上述基础之上更为明确其理论与目的,即积极因应教育立德树人之本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指向。
教育教学明确了其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育教学实施便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有所参照。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学评论写作课程教学的进行便是合法的、有效的,是真正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而言,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作为说明:
其一,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大多数文学评论写作课堂按照“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过程,偏向于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锻炼。写作教学依循于工具化的教学程序,且更致力于传统的逻辑演绎思维方法的运用。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锻炼,使学生笼罩在权威性知识的阴影之下,与文学评论写作追求的批判性品质相悖而行。因此,文学评论写作教学要综合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等多种思维方法,以促进学生多种思维的综合发展。同时,要遵循文学课程的内在特质,还原文学课程教学的应有的人文性面貌,强化文学形象性思维的锻炼,推动学生多维度深层次的提升。
其二,要探索新型教育形态。要极力探索“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德性教育”“现代公民教育”等新型教育形态的融合,以充分实现教育现代化转型。笔者以为,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更指向于教育内质的彰显,即基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于学生生命的自觉生长与发展,寻求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以文学情感互动、审美体验为方式,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国家公民。因此,文学评论写作教育教学的教材文本选择以及相关讨论都应该有所取舍,聚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以笔者文学评论写作教学为例,笔者倾向于从众多文学文本中挑選、整理出印证“文学作为生命评价形式”这一基本观点的优秀作品作为课堂教材,以使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充分发挥、洋溢文学的德性光辉和生命韵致。
其三,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教育要培养人,且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不能因文学评论写作课程的独特性质而忽视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要践行文学即人学观念与人文学和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关注生命,培育德性,涵养智慧,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要深度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文学评论写作课程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德性教育等优势,同时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促成生命发展的内外一致、德形相生。
文学评论写作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基于“以人为本,立德为先”的根本理念和目的,教育教学的刻板性、模式化的知识工具倾向将因此被矫正,课堂教学便能焕发出鲜明的生命气质与德性光辉。由是,文学评论写作的视野将不为有限的文本和课堂所限制,学生能够积极地响应时代性要求而不断探索。更为重要的是,生命发展与德性培育的立场和理念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支撑,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以笔者进行的文学评论写作课程对王威廉《你的边际》的评价为例,教育教学的推进并不仅局限于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阐释,也不完全着力于对文本承载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主题的挖掘,而更加指向对“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幸福与澄澈”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理想中的现实感,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这样的辩证的生活命题。显然,这样的教学展开,是符合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既关注生命、践行德性,又以辩证、批判性思维的运用锻炼学生各种思维的发展,追求着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价值引领,以文化人: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几个重点问题
《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阐述表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本上要以价值为引导,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皆应统摄于总体价值的引领之下。这也就涉及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引领以及如何进行引领等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其一,要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教育教学者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引导学生融合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以小我成大我,以大我促小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不懈努力。
其二,要坚持以文化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丰厚的文化宝藏有待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内蕴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审美品格和科学智慧,教育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引导其深刻理解和把握各种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及其时代价值,为课程教育教学提供物质资源和精神养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革命文化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不畏牺牲、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更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三,要坚持现代性价值取向。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辨证地对待现代性问题和现代性价值。在此,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坚守现代性主导价值,同时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性中存在着消极的、负面的因素。要趋利避害,把握公正、自由、民主、平等、主体性等现代性价值内涵,追求和践行现代性价值中的历史的合理性诉求和表达。要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重新思考现代生活的境况,完善和重建现代性生活理想。这一点,是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当下现代性生活乃至未来生活的必要之义。
择取笔者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时对阿来小说《蘑菇圈》的探讨和评价为例。《蘑菇圈》将藏族地域文化与生态文化等现实问题融为一体,关注现实时代发展中人的价值与意义失落现象,既尖锐而直接地指出了现实生态问题,又鞭辟入里地进入对人的存在价值问题的探讨。其背后,映照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也彰显出现代性价值与问题并存的现实。可以说,文本意义是多元化的,但其终极追求的表达,应该也必须从人的价值出发,对人的命运和现实予以充分观照。
总而言之,文学评论写作教学要始终坚持价值引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吁求现代性合理的价值取向,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内在血液和精核,真正做到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建构文学评论写作教育教学的理想形态。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顾顷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