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专题教学实施策略和原则

2020-02-21 15:37刘厚超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李白文言文语文

刘厚超

专题教学又称“模块教学”,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专题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专题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获取一般的语修逻文知识,不再是简单地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和运用材料,以及探究、评价和鉴赏的能力上,突出的是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促进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提升”[1]。

对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教育是进一步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言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版块,教师应自觉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紧随课改潮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方法,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在参考前人著述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当下教学改革的总体情况,提出了“高中文言文专题教学”的理念。在本文中,笔者将简要阐述其实施策略和基本原则。

一、高中文言文专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课文,拓展延伸

专题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但也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叶圣陶把教材当作“例子”,王荣生也主张把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2],每种类型承担不同的教学使命。因此,教师在开展文言文专题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立足课文,找到其与学生成长生活的契合点,进而寻找拓展点,“使拓展的面与课文的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3]。

1.以文学作者为拓展点

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以文观人,即通过作品窥探作者的生平命运和人格魅力。因此,学习一篇文言文,可以以作者为中心进行拓展延伸。通过研读相关资料,学生可以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其人格魅力,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也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众所周知,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学生对其豪放飘逸的诗风也有所了解,但对其生平经历等方面的认识仍是相当模糊的。那么,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以李白其人为切入点,开展一次专题教学。李白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因此,教师不妨设计“李白的诗酒人生”的专题教学,精心挑选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上安州裴长史书》《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能展现李白多重性格或人生不同阶段境况的诗文,以及《旧唐书·李白传》《唐才子传·李白传》《李白传》等传记,再结合古今名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的阅读对李白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2.以文学体裁为拓展点

文学体裁是为某一类文学作品“量体裁衣”,同一体裁的作品在结构、主题上往往有共通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文体作为拓展点,将相同文体的作品进行整合,使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总结该文体的一般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试写简单的文言文。例如游记是记录旅途见闻的一种常见的散文形式,教师在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可以将郑如奎的《游钓台记》、袁枚的《游仙都峰记》、柳宗元的《小石城记》等相关文章联系起来,开展“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专题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归纳游记特点,并尝试用文言文写一篇游记散文。

3.以文学意象为拓展点

千百年来,很多文学意象因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而流传百世,经久不衰。例如,月亮是一个古老的文学意象,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始终都是清洁的象征、离思的寄托。因此,理解月亮这一文学意象,对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心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蕴意义重大。在教授张九龄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围绕“月亮”开展“中国古代的月亮”的专题教学活动。除了搜集中国古代描写月亮的诗文之外,还可以搜集和月亮相关的雅称、画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同时结合名家名师的网络公开课、研究著作等来深入理解“月亮”这一意象。

(二)原著研读,感悟经典

阅读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各种版本的教材都编选了一定的名著节选课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节选课文还原阅读的意识,学生也没有在课后自觉阅读原著的意识,所以大多数高中生对于必读名著往往是“只见一叶,不见森林”。中华文化经典浩如烟海,教材节选只是“九牛一毛”,学生要想真正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全面地阅读原著相当重要。

深圳市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在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研究时,用《诗经》作为专题教学的开始,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源头起步,进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照。高一、高二共有四个学期,每个学期大体设定四个专题教学环节:高一上学期的《诗经》《边城》和海明威、中国当代诗歌;高一下学期的《论语》、屈原、莎士比亚和《雷雨》;高二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呐喊》《彷徨》和苏轼、王安石;高二下学期的韩愈、伍尔芙、李白、杜甫和加缪。这种排列组合遵循的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思维发展由“感悟”上升到“思辨”,并由以“思辨”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究”为主的规律。[4]而阅读原著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结合大量的辅助材料,可以深化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认识。

文言文的专题学习离不开原著阅读。笔者建议,高中生每个学期至少阅读一部古代文学原著,阅读时可使用从后往前、由易及难的方法。高一学生可以从明清传奇、小说读起,其虽是文言文,但相对来说,在语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和现代白话文相差较小,阅读起来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培养阅读兴趣。等学生培养起阅读兴趣,并有一定的阅读功底之后,再逐渐加大难度,阅读更多的古文经典。

(三)文艺改编,体验激趣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只有阅读这一种方式,还可以用读吟诵唱、表演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相对而言,形式的创新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化魅力。

1.剧本改编,模仿体验

在师生眼中,文言文的学习一度枯燥乏味。那么,能否想办法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呢?课本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文言文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课本剧通过对教材的改编,“让学生用形体进行表演,变静为动,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5]。如《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庭刺秦王”、《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等情节,都可以让学生自行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给课堂增添了乐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模仿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文言文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篇目的文言文整合起来,截取其中可以改编的精彩情节,放开手让学生“穿越时空”,大胆组合、改编成完整的故事。如将《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项羽之死》等文章主要情节组合在一起,结合原著,就可以改编成一部以“刘项之争”为主题的话剧或电影,并让学生尝试着去表演。

2.组织活动,实践体验

除了组织课本剧表演之外,还可以组织诸如探幽、雅集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古代的文人雅趣。如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一个文人雅集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流觞曲水”、吟诗作赋的乐趣,并尝试写一篇类似的记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古人的高雅情趣,同时还能通过习作练习提升其写作水平。

(四)自主合作,课题探究

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这是根。”[6]无论是单篇教学还是专题教学,都不能局限于学科之内、教室之内,应该把生活当作课堂,让学生在这个“大课堂”中自由探索,领略知识的魅力。在文言文专题教学中,除了教师钻研教材以选择适合学生的专题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些专题研究。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文言文相关的探究专题,并选择自己的任课教师或其他的语文教师甚至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指导教师。学生在自主查阅、搜集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适时寻求指导教师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主要是课外的,任课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机抽出课时让学生展示阶段性的成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或提供建议即可。

二、高中文言文专题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专题选择:以学生成长需要为核心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目标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自身的生命成长。因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学年开展不同的专题教学,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

总的来说,教学专题和教学材料的选择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需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就教学专题而言,一方面,教学专题不仅可以以内容、情感主题为依据来确定,如“爱国主义诗文探究”,还可以文本体裁、题材、时代、文本作者、文学意象、文学思潮等为依据来确定,如“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文探究”;另一方面,教学专题不仅可以以语文知识为主,还可以兼顾历史、政治、哲学等其他学科,如“商鞅变法专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还能从中获得启示,对我国现今的政治制度有比较深刻的看法。就教学材料来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音频、图像等媒体材料已经成为人们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应局限于阅读文本材料的能力上,“读”声音、读图像应该成为新时代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任桂平、倪文锦在研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课程标准时发现:“国外一些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显示,人类的阅读已由‘读文的时代走向‘读图的时代。语言已由口头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语文的基本能力也突破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框架,而增加了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7]因此,教学材料的选择也不应局限于文本材料,而应该选择包括文本、图像、音频等在内的多样化材料。如在开展“李白的诗酒人生”专题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可以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文及评论文章,还可以搜集相关的朗诵音频、解说视频、古今画作等材料,让学生全面感知“李白的诗酒人生”。

(二)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

在传统课堂中,师生的地位相对分明,教师是权威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而不是主动生发的。而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新时期的高中生“知识面较广,思想较活跃,但又趋于封闭,独立自主意识较强。他们在语文学习上不满足于那种千篇一律的单篇讲读,他们有在观察、阅读、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归纳、分析,得出自己看法的强烈欲望”[8]。因此,传统灌输式教学不仅不能适应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专题教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在师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

传统文言文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讲堂”,大部分时间都在字字落实、逐句翻译,这种方式使得课堂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对学生来说,课上课下都是课堂,语文课堂仅仅是那个时间段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场所而已。苏格兰女作家缪丽尔·斯帕克说:“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经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9]拉塞尔·L·阿克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更强调说:“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10]因此,真正的学习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而是学生“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是“一种新的更深广的把握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11]专题教学让学生“在读写一体、言意互转中重点培育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質疑并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和品质,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思考中从整体上实现‘精神和言语共生。”[12]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不代表教师作用的下降。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地位永远不容忽视,“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主动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13]实际上,专题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至少应该在了解学情、整合教材、筛选材料、组织教学、评价学生这五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专题教学的需要。

(三)成果展示:以学生才艺个性为核心

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能按工业生产的方式“加工”学生,而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发挥生命的极致,为社会发展贡献各式各类的优秀人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新时期的课改工程,尤其是教育评价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以往单纯地以分数论高低的评价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文言文专题学习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做题,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所长,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时应该预留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进行展示,每个阶段都应该有阶段性的成果展示,专题结束后应该有总结性成果展示。学生的成果展示应该以学生的才艺特长为核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学生不仅可以口头展示、书面文字展示,还可以通过画报、音视频、自主表演甚至是邀请嘉宾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健康成长。

专题教学“改变了长期以来一本书、一篇课文、一种形式的教学状况,提升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品质,为高中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也为新课程理念的落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14]。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篇课文的教学改进,而应把文言文教学置于语文教育的大格局中进行探讨,立足于文言文教学的整体发展,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悟经典的魅力,汲取民族的智慧。

注释:

[1]刘宇新主编:《专题教学——改变从教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3]周挺:《“有风景的房间”——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2013年第36期,第37页。

[4]蓝枫:《温暖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吴泓“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探访(二)》,《中学语文》,2010年第25期,第3页。

[5]薛义:《把“课本剧”引进文言文教学的尝试》,《阅读与鉴赏》,2011年第7期,第38页。

[6]刘征:《刘征文集第一卷:语文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07页。

[7]任桂平、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2期,第42页。

[8]汪泰荣:《知困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9][10][美]阿克夫、格林伯格:《21世纪学习的革命》,杨彩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第14页。

[11]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8页。

[12]邹贤敏:《整体化:语文课改的必然选择——吴泓“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的价值和意义》,《中学语文》,2011年第10期,第3页。

[1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4]刘宇新:《“专题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尝试》,《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28期,第18页。

本文系2017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编号:SGH17B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有忻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李白文言文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