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梓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编辑部每周都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从2005年开始,迄今已逾15年。《年鉴》搜集的数据,也将纳入北大国史(共和国研究)中心,将成为国史档案的一部分。《年鉴》以“基本事实”和“主题调查”两大部分为编辑方针,对中国艺术正在进行的实验、探索、创新和遭遇进行调查和整理。《年鉴》中的“基本事实”部分是以时、地、人、事四大专栏对“年表”“艺术界人、事、物的流变”、个人专项及艺术事件进行记录,文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的收录不仅记录着当代艺术界讨论的热点,也反映着某些问题在时间中演进的轨迹。在搜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阅读,做“相关话题”的标注,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从最早每年年底对文献进行集中收录、阅读,到之后的每周一收、每周一读的机制,“文献”阅读有了一套更加全面的规范。本文基于《年鉴》收录的文献数据库,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小节,以一窥这十几年来文献中一些信息的消长。
一、“文献”收录
“文献”分为纸本文献与网络文献两类,以各大艺术类杂志、网站、公众号为收录来源,对展览评论、艺术事件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搜集。从2005年起,截至2020年11月15日,我们收录的文献共有57146篇(其中纸本文献有24456篇,网络文献有32690篇)。
从图1数据图可以看出,从2016年开始,纸本数据量开始急速下滑,2005年纸本杂志数量为55本,到2016年减少至37本,而2020年仅为6本;文献数据量也由3195篇缩减到125篇(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5日)。其多数原因是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纸媒被网媒代替,艺术杂志停刊,部分杂志采取纸媒、网媒一体化,从而使文献搜集来源逐步由纸本数据转向了网络数据。而网络文献的收集渠道也從最初的雅昌、艺术中国、艺术档案、99艺术等几个零星的网站转向各类主流媒体公众号及个人公众号。仅我们目前搜集文献参考的艺术类公众号及网站就有130多家(这个数字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上升)。
二、“文献”阅读
如果说“文献”收录是“主题综述”形成的第一步,那么“文献”阅读则是为日后“综述”写作提供了进一步梳理。“文献”阅读最初只是对文章进行简单的“主题词”标注,2015年起,开始对文章做出“主题词”“关键词”“内容提要”等内容的详细标注。
“主题词”
与“综述主题”融合,用作专题研究。主题词的标注主要是为了方便“综述”作者进行主题检索。所以我们将主题词分为“当代艺术”“传统艺术”“理论问题”及“其他杂项”四大方向,共包含有34项主题词。主题词的种类也在艺术项目不停的发展中陆续进行添加,如“生物艺术”“跨界”等主题词都是近几年增补的(图2)。
“关键词”
“关键词”是对主题词的补充。如果说“主题词”是“主题综述”的灵魂,那么“关键词”就是“主题文献”的精神支持。在对“主题词”进行检索后,开放的“关键词”便可以成为进一步搜索材料的重要依据。所以“关键词”的补充通常从文中自由摘取,内容越详细越多越好,并采取“主题词有限、关键词开放”的原则。
“内容提要”
在文献阅读过程中会对文献进行判断,对新闻性(反映了当下的热点和趋势)和研究性(文章对关注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文献会进行适当的推荐。对于这类文献会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内容提要”的记录。这一项的记录也有助于“主题综述”的撰写者们能够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从2016年起,“推荐文献”开始以“题目”“主题词”“关键词”“内容提要”“原文链接”的形式在“现代艺术档案CMAA”公众号进行推送;并从2019年开始,还会在“推荐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精选,精选的文献也会以原文授权转载的形式进行推送(图3)。
三、“文献”利用
“文献”除了以列表形式排入《年鉴》的“附录”中外,其还是“主题综述”撰写的基础。“综述”以总结“文献”内容为主,通过对主题词、关键词进行筛选,选出与综述主题有关的文献。之后再进一步筛选,挑出深入探讨或反映这一问题“重要事件”“关注热点”及“各方观点”的文献,进行整理并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梳理出一年中对这一问题讨论的脉络。
从图4可以看出,2005—2019年《年鉴》中,“主题综述”涉及内容最多的“主题词”集中在“批评”“区域”“雕塑”“市场(收藏、拍卖)”“机构(画廊、美术馆、博物馆)”这几项中,分别为12、11、10、9、8次。而除了这些较为“日常”的艺术事件外,“版权”“乡建”“艺术驻地”这几类近些年话题度较高的事件也被选为“主题综述”,尤其是2019年“网红展”这一未出现在“主题词”中的“主题综述”,也是因为这一年中“网红展”的“井喷”现象而被提出这一话题以进行分析撰写。
本文仅用文献数据库少量的信息作为例证。“文献”工作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以全面、精准、透彻为准则,对艺术事件进行记录。而随着艺术现象的不断变化,未来的“文献”内容和形式如何演化,如何在文献书库基础上展开研究,我们还需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