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声乐教学方式探讨

2020-02-21 08:52任大蔚
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多学科声乐教学教学应用

任大蔚

摘 要: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场所之一,不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差异且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声乐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其中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如何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做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高效结合,进一步促进教学双方的专业能力,是目前声乐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应用;声乐教学;多学科

一、我国声乐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各高等教育院校对音乐生进行扩招,其中,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传统专业音乐学院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1]。

声乐课是音乐教学的主要课程,近几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声乐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改进,其中以集体声乐教学模式为主,包括由2~4人组成的小组课和5人以上的集体大课。但不管学生多或少,他们到底吸收了多少专业知识才是检验课堂的最好证明[2]。

传统的声乐教学大多是由声乐教师数按照自己以往学习声乐的经验进行授课,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多学科融合的概念,导致其教学内容和阶段的划分往往不够明确,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模仿教师的演唱,却不清楚区别到底在哪里,难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倘若教师把声乐的学习划分为多个部分,如语言、舞台表演、歌唱心理等,那么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唱的认识就会更清晰。

二、声乐教学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

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诸多不同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不能只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作品和声音的处理上,更要对学生演唱时的状态以及其心理情况等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点对点指出学生问题的关键并进行有效训练。

(一)声乐心理学

在声乐艺术中,声乐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其主要是为了给从事声乐行业的工作者提供心理理论基础,科学地帮助声乐学习人员在学习声乐知识时获得更多的专业理论[3]。声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每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发声器官。一些没有经过必要心理练习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在重要场合频繁破音甚至失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将声乐心理学融入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其可以改善声乐学习者的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促进声乐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二)声乐中的语言学

声乐演唱过程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表达歌曲思想。往往声乐表演中的语言如音乐剧,歌剧等,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更加生动,在简短的歌词中要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变化、性格差异和中心思想是需要有很高的概括性。

生活中的语言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艺术和美学功能,它更注重的是其中的实用性和通俗性[4]。这种语言较为直白,相对声乐作品中的语言更加随意,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为了让对方明白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而声乐中的语言往往是为了表达固定的思想和内容,是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通过作者的加工和美化后传达给观众,且要与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调相符合,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声乐演唱者要在演唱过程中对语言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处理以便符合作品内容,如将口腔前端的语言器官和身体共鸣腔配合起来增强共鸣效果及戏剧性[5]。

(三)物理声学

1.发声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美声唱法的发音也是如此。人的发声系统比较复杂,我们将人的发声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声源(喉头,主要指声带)、动力(呼吸系统)、共鸣腔(气流的通道,以口腔和鼻腔为主)[6]。

声带在歌唱时起到重要作用,声带的长短决定其振动频率:声带越短,振频越快,其音调就越高;声带越长,振频越慢,相对的音调也就越低。歌唱时声带之间的声门闭合,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发声。唱高音时,声带往往是部分或边缘发生振动,振幅相对较小。声乐学习者在练习时要多注意体会美声唱法中的“通、实、圆、亮、纯”等特点,合理控制声带的振动[7]。

2.共鸣腔

共鸣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声音的共振现象,声乐的共鸣是指声音与气息相结合使共鸣器官达到一起振动的现象。人体发声的共鸣腔主要包括口腔、鼻腔、咽喉、胸腔等。一般来说,在唱歌的过程中发出低音时主要以胸腔共鸣为主;而发出中音和高音时,咽喉、鼻腔、口腔的共鸣比例就相对较大,主要是以高位置共鸣为主。美声唱法需全共鸣、真假声音混合、多种声区混合,保证在身体腔体完全打开的基础上使多种共鸣同时出现。

学生在进行演唱练习时,可让喉头自然放松,处于一种将要打哈欠的感觉,此时学生应尽可能地保持稳定,使呼出来的气流在整个声音管道内流动,形成“气息的声音”,这种声音圆润且具有穿透力,不仅可以发出具备“亮”“响”“美”特点的美声还可以保护声带,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式。

三、多学科背景下进行声乐教学的创新

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更提倡注意歌唱时的整体动作(包括气息、共鸣位置、声音方向等),歌唱时只要保证身体的协调,那么发出的声音也必会是协调且流动的。但问题是对于一些声乐初学者或对唱歌机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学生来说,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较短、对歌唱动作不够熟练或气息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干扰其注意力,使其无法完全集中于动作之上,转而花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声音的音色和音量。这种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才会造成很多学生一开口就出现“抠”“捏”“挤”“卡”等问题。只关注声音表面的学生也许可以发出所谓的“浑厚”的声音,但这种声很难持续发展下去且会损害声带,只有把注意力从“表面声音”转移到“内在动作”才算是掌握了声乐的基本。然而,由于初学者很难判断自己唱的是对或错,调整歌唱动作的工作又由专业课教师负责,而一般高校的声乐专业课课时并不多(一周1~2次课),所以学生的学习效率难免会有所折扣。笔者设想,是否有一种办法可以增强学生课后自己练习的效率,让学生可以自己判断自己唱歌的动作是否正确。

假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演唱者在发声时可以佩戴隔音耳塞,保证其声音只有教师能听到而自己却听不到,那么演唱者就可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歌唱动作之上。发声时,演唱者可以使用简单的练声曲或单音,無需演唱整首作品,因为此方法主要是辅助学生获得歌唱动作的准确性,属于一种基础性练习,学生无需关注声音的质量只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歌唱时的自身器官感受之上,如:嗓子是否不舒服,气息有无流动性,音调高和低时到底有什么区别等。整个过程中将使用专业设备结合成像技术对其声带发声时的状态进行采集并图像化,而专业教师则需结合学生发出的声音、发声时声带的闭合图像,告诉学生演唱动作是否正确即可。此过程因涉及了物理声乐等其他学科,所以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也会比较高。

四、结语

多学科视角的结合给声乐教育领域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视角,虽然这些创新可能并不成熟,但仍有继续探索的意义,这就需要更多热爱音乐人士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可广泛应用于所有声乐学习者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这种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也会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省时省力”。如今,众多学科百花齐放,只要“集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我们的声乐教学领域将会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鸿俊.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艺术研究,2008(1):100-101.

[2]苏艳.走出“课堂”的声乐艺术教育: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艺术教育人才现状与发展探析[J].四川戏剧,2018(10):178-180.

[3]刘新义.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6(20):18-19.

[4]王成.声乐演唱中审美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J].戏剧之家,2017(19):67.

[5]张娜.物理知识在声乐练习中的应用:以美声唱法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10):56-57.

[6]路广宏.浅论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价值[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1):56-58.

[7]张俊.鼻腔共鸣在歌唱中的妙用[J].大众文艺,2010(4):9.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猜你喜欢
多学科声乐教学教学应用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多学科的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