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十手”人才的培养探究

2020-02-21 08:38董光强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深度融合人才培养

董光强

摘 要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创作更多“立得住”“叫得响”的精品力作,让主流舆论更好抵达人心、民心,是一门新的时代课题。文章从全媒体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剖析了“一专多能”优秀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创造性提出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培养“十手”人才。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深度融合;“十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2-0103-04

2020年9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

202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加快主力军挺进主阵地,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方向,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推进一体化发展,大力培养青年业务骨干和复合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1 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困境与现实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中,除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流程再造以外,最重要的“老大难”问题就是人才。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在谈到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抓手与任务时分析说,要打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的“任督二脉”[ 1 ]。

伴随着新闻业态、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点多面广,新闻传播打破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界限,呈现出跨行业、跨终端的特征。基于此,数据工程师、产品经理、舆情分析师等全媒体岗位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人才问题逐渐让不少传统广电机构“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因收入、保障等种种原因,存在高端人才留不住、骨干人才跳槽转行、年轻人才吸引力下降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大刀阔斧改革,“消肿”减负,实现扁平化管理、赛马式选才,涵养人才“蓄水池”,真正大力引进人才、大胆培养人才、大方激励人才,是摆在媒体机构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

2 守正创新,大力培养全媒型、专家型“十手”人才

2.1 政治把关,必下重手

2.1.1 围绕中心,高起点谋划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要强化政治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锚定坐标定位,要把新闻舆论工作放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去考量。

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才能盘活“一盘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做好这一选题时要坚持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的原则,深入践行“四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大宣传”格局。在这方面,全国各地媒体可谓全面开花,新华社中国网事开设的#奔跑吧康康#新浪微博话题吸引1.4亿人次关注,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发起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小康村24小时#;《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9月10日刊发《相聚“浙”里 共奔小康》,报道浙江金华帮助贵州等地10余万贫困人员就业脱贫;《大众日报》9月11日以《家门口提“棗”奔小康》为题对青岛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北村的探索进行了报道。相比纸媒,电视媒体更加注重视觉表达,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派出多路记者,在脱贫一线蹲点3个多月,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温暖的画面,讲述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的小康故事。2020年国庆假期期间,重磅推出“幸福的起点”系列报道,成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有力诠释。

围绕中心,要着眼未来,善于运用纵横坐标分析法,通过主题、时间的纵横分析,对重大主题、重要选题进行谋划。比如,围绕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重要历史节点的宣传报道,立意要高远,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生动深入展现新变化、讴歌新时代。

2.1.2 严格把关,确保播出安全

全媒体时代,特别是审核团队,必须坚持24小时“不打烊”,充分发挥好审核“内容安全阀”作用,凭借高效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打赢一场又一场“攻坚战”。

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严格执行“分级审核、先审后发”程序,坚持“三审”制;对于镜头语言特别是资料镜头坚持重播重审,不断提升内容优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内容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如今,在图文时代到视频时代的变革之下,发展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瓶颈,面对数以万计的视频画面和评论,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敏感性,通过人工把关+机器辅助等切实提高质量把关意识,同时完善追溯机制。

审核既要做到标准化、制度化管理,也要有奇思妙想、恣意文采。总而言之,要做壮大主流舆论的排头兵、创新融合机制的试验田、全媒传播的领跑者。

2.2 舆论斗争,主动还手

2.2.1 勇于“亮剑”,提升舆论斗争话语权

互联网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舆论环境和国际形势愈发复杂多变,新闻舆论必须在斗争中激浊扬清,要确保在舆论斗争中不断增强话语权、主导权。

舆论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把党报党刊看作“在报刊方面能够以同等的武器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的第一个阵地”。国际舆论斗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线,“被动就要挨打”同样适用于舆论战。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要顺应时代潮流,增强主动性和应变能力,敢于、善于、勇于“亮剑”,要充分认识到个别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和卑劣行径,认清西方媒体妖魔化报道的各种伎俩,做到有理有据有力有节,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自信。

2.2.2 敢当“谣言粉碎机”,做好网络舆论引导

针对当下“网络谣言、造谣谩骂、欺诈诽谤”等众多自媒体乱象,要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黏合剂、风向标的作用,共同营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比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健全,防攻击、防病毒、防泄密技术保护措施落实到位;面对网络谣言,坚持第一时间发声引导,坚决防止“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全世界”。不断健全突发敏感舆情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引导、有效疏导网络舆论,稳定突发敏感事件的公众情绪,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2.3 及时编发,要做快手

快速准确发布是媒体竞争的重要一环。如今,媒体融合改革进入深水区,谁也不是谁的“救生衣”。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媒体融合不能满足于目前的“一次采集 多端分发”,要进一步把分散、优质资源要素向互联网主阵地聚合,在完善策、采、编、发、评的全业务流程基础上,主动适应移动端差异化、碎片化、分众化的传播特点,善于抓住用户关注的热点、泪点、痛点、槽点,引发受众共鸣。全力拥抱互联网,必须顺势而为,要真正做到边采边发报道好、贴近百姓典型新、精雕细琢作品实。

2.4 深度挖掘,全面能手

互聯网时代的新闻“快餐”充斥在人们的手机中,但真正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精心打磨的精品,或是调查的故事,用文字娓娓道来,或是挖掘的真相,用镜头一一讲述,或是真情的流露,用创意产品巧妙呈现。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要在观念上实现从“传媒人”到“全媒人”的转变,不断学思践悟,永葆情怀,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坚信最好的新闻报道、产品永远是下一篇。人才是发展的第一产品。在媒体机构,每一个人都是创作者、产品经理,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产品思维,掌握“十八般武器”、练就“十项全能”,努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学贯中西”的见识、“才高八斗”的学识,真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用心用情不断生产受广大人民群众青睐的内容产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让广大网友愿意听、愿意看、愿意转。比如,深圳广电坚持“一人多角、自我革命”,探索人才跨界转型,实现从纯粹的新闻信息发布者、广告刊播者向城市政务服务承办者、行业连接和平台搭建者、品牌和活动方案解决者的角度转变。

2.5 融合报道,善于牵手

互联网时代具有无边界属性。任何一家媒体机构,不再是一家独大,要想活得更好必须“抱团取暖”。湖南广播电视台统筹策划、全国70家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融媒体项目《我家住在解放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单位出品,山东卫视与多家卫视共同打造的“大河奔流新时代——黄河流域九省(区)迎新文艺演出”等,都是业界联合牵手的典型案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江云联合全国各地媒体策划推出的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系列主题海报,更是走红网络。

融合要跨“介”更要跨“界”。资源、生产要素要进一步有机整合,特别是体制内媒体要与商业互联网平台合作、共生、互补,打好“组合拳”,唱响“大合唱”。换言之,牵手不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媒体的超级云端编辑部,还有新闻资讯类、聚合类App与短视频应用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社交通讯平台、在线阅读平台、导航类应用、社交电商等的跨界合作,在做好存量的基础上,探索创意增量。比如,由西瓜视频、中广天择联合出品的全国首档消防救援纪实真人秀《冲呀,蓝朋友》近日在西瓜视频、抖音、今日头条联合独播。山东广播电视台2019年7月份联合抖音App、好看视频等推出全国首档短视频聚合类节目《好看时间》,2020年8月联合快手上线短视频分享节目《这就是快手》,开创主持人与网络达人直播互动新模式。

2.6 大胆创新,有力抓手

在内容生产方面,要实现由传统媒体为主向以新媒体生产传播为主的转型,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探索媒体融合推动下的新闻形式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央视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策划推出的慢直播系列不断刷屏,央视网比划栏目推出的“90后梗王”袁隆平短视频把一档电视节目访谈进行了“二次元”剪辑,有新意、有观点,破圈传播。

主题宣传更是如此,实现品牌栏目、主题报道内容的双丰收。为纪念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海广播电台策划推出系列短音频党课《给90后讲讲马克思》,用互联网一代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讲述19个马克思的故事,妙语不断。

2.7 紧要关头,敢于举手

发现、培养、使用年轻人,事业才能活水涌流、基业长青,对于广播电视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要鼓励年轻人在关键时刻、关键岗位“扛大旗”“挑大梁”,做到小事不怵、大事不惧,争当“融媒赛场”上的“健将”和“闯将”。

在一线、在关键岗位、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锻炼、捶打、成长,每逢大事,都能看到媒体记者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山东广播电视台先后派出5批11名记者,跟随山东医疗队奔赴湖北一线,用不畏艰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大学所学、日常积累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知识甚至是多语种翻译、传播等,更需要冲锋在前。

2.8 技术引领,勇当旗手

媒体融合经过艰难探索,现在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跳出“舒适区”,通过前瞻性技术“领跑”引领融合步伐,重塑采编流程,从易突破地带向瓶颈地带推进。

早在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广电发展在深化智慧广电发展理念、加快智慧广电内容生产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广电节目制播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两年来,全国各地“智慧广电”建设边谋划、边推进,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智慧引领,科技赋能,让传播要素和传播介质上实现了阶段性衍变。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智慧广电”建设,多地电视台紧盯技术前沿,试生产智能产品。新华社推出的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通过直播剪辑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等数十款媒体机器人的协同,大幅提升内容生产者采集新闻资源和处理新闻资源的效率。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动拥抱新技术,探索出了智云、智品、智传、智网、智库的“五智模式”,分别从内容生产、创意、传播、聚合和服务等环节,加快打造智慧广电。

2.9 工作管理,切莫甩手

媒体机构是业务单位,要靠作品说话。在日常管理中要破除层级管理藩篱,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式动态调整,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切莫做“甩手掌柜”。厚植成長沃土,坚持“外引内培”,对外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吸引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力、有市场运营经验和优秀产品制作能力的各类人才加入。触电新闻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团队310多人中有95%以上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

对内继续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工作室制,鼓励关键岗位业务突出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要采用灵活敏捷的管理机制,在顶层设计上把需要的资源引进来,让能做事、愿做事、敢做事的人才涌现出来,加大轮岗轮训力度,最大限度调动内部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 2 ]。比如,江苏广播电视台内部体制内创业,2019年成立了一群85后小伙伴为主的网络产品部,出品的综艺《第一粒扣子》、动漫产品《青春,有多燃》、竖屏短视频剧《阳仔的恋爱公式》等备受好评。贵州广电2019年10月在内部评选出12个“青云令”创新创意项目大奖,获2 000万孵化基金;江苏昆山融媒体中心探索出了在人才激励上做“加法”、在思想顾虑上做“减法”、在目标引领上做“乘法”、在壁垒打破上做“除法”,实现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的跃迁。

2.10 成绩面前,不乱伸手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要提供环境、搭建平台,慧眼识才、诚意爱才、大胆用才、良方聚才,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朝气蓬勃的创新人才队伍,并反反映到作品中。

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和内部竞争,中层干部、基层管理岗位要在问题面前不退缩、在成绩面前不争功,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淡泊名利的精神,要为年轻人提供广阔舞台,为给人才足够的成长空间,要进一步打破身份界限,畅通优秀人才晋升渠道,在内部形成行政序列、业务序列的双向良性流动,完善优秀人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考核向一线倾斜、向精品倾斜,在内部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3 结语

人才源源不断,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全媒体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破解人才瓶颈,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是眼下工作之需、信心所依、底气所在,更是媒体深度融合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需要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进行梳理规划,更与媒体机构培养理念创新、社会待遇保障等息息相关、环环相扣,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业务精湛、“多栖”作战的高素质“十手”全媒体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领军型人才,增强大家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加快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抓手[J].广播电视信息,2020(10):11-12

[2]胡怀福,周劲.王者融归:媒体深度融合56个实战案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282-286.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深度融合人才培养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