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执行总编 兰恒敏
笔者曾听一位省属企业董事长说过:“我们跟万华、潍柴的差距,从根本上来看,还是在‘三项制度’改革上的差距。万华、潍柴的‘三项制度’改革动手早、抓得狠,所以他们能脱颖而出。”
这位董事长说的是真心话、实在话。
稍加考察可以发现,凡是有活力、有冲劲、发展快的国有企业,无不在“三项制度”改革上取得了根本性突破;凡是发展平平、死气沉沉的企业,几乎可以肯定在“三项制度”改革上有大“亏欠”。
“三项制度”改革很早就在国企推行,原来的“砸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本质上就是“三项制度”改革。但“三项制度”改革所要求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目前只是在部分企业和某种程度上实现,并没有在所有企业中彻底实现,“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升不能降”依然是制约国有企业活力的根本性症结之一。
也正因如此,近几年省国资委紧紧扭住“三项制度”改革不放,反复抓了又抓。“三项制度”改革常改常新,永无止境。
4 月28 日,省国资委召开省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暨中长期激励工作推进会,要求切实增强加快“三项制度”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进一步打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通道,把好(员工)能进能出的关口,破解(收入)能增能降的难题,确保全面完成“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
怎样才能完成省国资委确定的目标任务?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负责人在“三项制度”改革中应该着重克服两种心态。
一是怕“惹事”。干部职务、员工岗位、收入增减都是事关个人利益的大事,搞不好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上级怪罪下来吃不消,还是少动吧。这是时至今日许多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依然动作不大、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应该看到,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是坚定支持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广大职工是真心拥护和盼望“三项制度”改革的——企业改革了,有活力了,效益好了,员工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就有了保障。要相信上级的支持,相信群众的觉悟。
万华和潍柴当初改革时,也遇到重重阻力,但他们顶住压力,“扛着铡刀改革”,终于成功。现在改革环境宽松多了,有了“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机制”,胆子怎么比万华和潍柴“拓荒”改革的胆子还小呢?
二是怕“费事”。还有一两年就退休,能“平安落地”就好,犯不着去得罪人。于是,改革喊得响、做得少,得过且过,难啃的“硬骨头”留给下一任。这是不负责任的心态。
要克服这两种心态,单靠上级“一再强调”和“说服教育”不行。这些道理当事人不明白吗?什么都明白。“三项制度”改革,关键要从“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这一项做起。
只有当干部锐意改革的所得大于“得过且过”的所得,或者不改革的所失大于改革的“所失”,“三项制度”改革才能成为企业家们“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