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总目标,就要构建与其一致的课程内容。具体而言,英语教学应该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内容。其中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构成了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帮助解决目前小学阶段教学普遍重视语言知识学习、语法训练,轻视学生思维训练,学习内容表层化、碎片化、简单化,教学模式化,情感教育贴标签等现象的有效途径。
作为六要素之一的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类。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直接影响其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绘本阅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因忽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本解读停留在表层,语言知识学习碎片化,学生对文本缺乏有深度的认识和思考;二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出现只关注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人文性的现象,缺乏对文本主题的探究,属于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教育;三是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逻辑性,出现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有效设计活动的现象。
基于以上认识,以一堂市级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优质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展开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外研版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三级,标题是Toby and the eagle。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和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对文本主题、文本内容、文体结构、文本知识、文本意义等进行深入分析。教师要解读文本的主题和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学习语言,要在解读中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要在解读中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引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使用“What—How—Why”框架进行文本解读。What是指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从语言层面对文本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How是指文本具有怎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故事类绘本的起因、经过、结尾)、语言修辞和故事配图,即指从语篇层面对作者表现这些主题和内容的方式进行解读;Why是指从立意层面解读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从文本的育人价值进行解读。
首先,从主题语境的解析入手。本课的主题语境属于人与自然中自然生态主题群,通过故事情节传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Toby and the eagle是故事性绘本,内容讲述了托比(Toby)和他的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去自然公园游玩,他在和同学放风筝时,风筝被一阵风吹到了树上,他们决定爬树取风筝。在树上,就在托比要伸手取风筝时,他看见树的高处有个老鹰的巢。一只老鹰站在那儿恶狠狠地盯着他们,并煽动翅膀似乎要攻击他们,原来它在保护它巢穴里的孩子,因为他们离老鹰的孩子太近了。托比和同学不想再打扰老鹰,于是跳下树,将风筝留在了树上。过后,托比将此事告诉管理员。几天后,他收到了管理员寄来的风筝和老鹰一家的照片。
Toby and the eagle是一篇故事性记叙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开端(P1—7)、发展(P8—13)、结尾(P14—17)三部分展开叙述。故事采用一般现在时态展开,以陈述性语言为主,用一系列动词、形容词等描述性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情绪,故事语言简练、生动。其间穿插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运用例如“‘We have to leave it.The mother eagle doesn’t like us to be close to her chicks,’he says.”等句子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产生情感共鸣。故事的配图清晰,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语言,读懂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心情。
Toby and the eagle呈现两条线索。一为明线,即故事线。给读者呈现了主人公托比和同学在公园放风筝时,风筝被风吹到了树上,托比爬树取风筝的过程中激怒了老鹰,其原因是他们离老鹰的孩子太近了。二为暗线,即育人价值线。托比因不想打扰老鹰而将风筝留在了树上,引导读者形成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及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根据以上文本解读,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从主题意义探究的角度思考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以主题语境为出发点,正确分析和把握语篇内容,构建语篇信息的结构图式,为主题意义的探究奠定基础。其次,要设计围绕主题探究的教学活动,有逻辑、层次地理解故事主题意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内化实践,然后探究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化并拓展主题。
教学对象是使用外研版教材三年级起点的五年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量,能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也愿意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已掌握故事中所使用的一般现在时态。但是本故事中较多的动词词组如 take...off,be stuck,blow...into,be too close to,sprea...wings,dive at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授知识。在授课时,教师采取读图辅助理解、教具辅助理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以自然拼读的方式教读字音。学生自身语言有限,如何引导他们用有限的语言表达观点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会用提供关键词、搭建语言“支架”等方式帮助学生降低表达难度。因为年龄尚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分析、评价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思维的深度。
基于以上思路和学情分析,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本课故事学习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1.通过图片环游和阅读文本,掌握take...off,pull the kite,is stuck,blow...into,climb the tree,be too close to...spread its wings,dive at,ranger 等语言知识,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整个故事,初步理解主题。
2.运用故事中的信息点,通过梳理故事要素(characters,setting,problem,solution,result),提取故事主线,尝试使用文本语言讲述这个故事,内化语言知识,探究主题。
3.分析故事中的对话细节,讨论主人公的行为,判断托比的心理与意图,分析、领悟主题。
4.评价主人公为了不打扰老鹰一家而将风筝留在树上的行为,联系生活实际,并形成自己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领会爱护动物、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其中目标1是基于语篇阅读,使学生获取故事信息,了解故事主题,属于学习理解活动层级的教学目标。目标2和3是深入语篇阅读,通过让学生运用目标语言阐述故事,实现对语言的内化,建构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次理解,属于应用实践活动层级的教学目标。目标4是超越语篇,通过走出文本,从学生角度出发,讨论、评价和分析主人公行为,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内涵,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其中兼顾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属于迁移创新活动层级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围绕主题意义设计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和主题有关联性,并体现逻辑性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与主题相关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逐渐深化其对主题的理解和探究。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教学活动有助于主题意义的探究。《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主题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运用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和多种学习策略,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并在这一过程中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内在精神,指向知行合一,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2018)。本课分别在读前、读中、读后环节设计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不同层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探究主题。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把China,Thailand,Australia,America 这四个国家和 panda,eagle,elephant,koala这四个动物连线,转而引导学生谈论老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绘本封面,同时提问:“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cover?Look at the eagle.Is it happy?Why is it unhappy?What happened between them?”引导学生预测托比和老鹰之间发生了什么,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教育部 2018)等基于语篇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注意,并进入主题。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四个国家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激活他们已有关于老鹰的背景知识,并与文本内容产生关联。通过让学生观察封面,如观察封面中老鹰和托比的神情,思考为什么老鹰露出一副凶狠的表情,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此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欲望。
1.图片环游,了解情境
教师通过图片环游的方法引导学生对1—4页的图片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What do they do in the nature park?”,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故事的主人公。
【设计说明】图片是绘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和文本共同组成了意义完整的故事。通过图片环游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故事的内容,帮助他们了解故事的发生情境,为探究主题作铺垫。
2.自主阅读,探索起因
教师提问“What do they do in the nature park?What happens?What should they do?”,让学生自主阅读1—7页。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索起因。
3.图文配对,合成文本
对于故事的发展部分,即8—13页,教师不是将绘本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每一页的文字部分单独发给学生,让他们两人合作,将文字内容还原到绘本中。
【设计说明】通过设置图文配对任务,引导学生两人合作完成这部分的阅读。
4.预测结局,完成阅读
教师通过提问“Does Toby get his kite back?How does it happen?”让学生预测故事的结局,然后引导他们阅读14—17页。
【设计说明】这部分活动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获取梳理、概括整合的任务,了解主题。通过四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学生完成了对故事整体的理解。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宏观结构,为主题意义探究作铺垫。
5.追问分析,探究主题
完成文本故事阅读后,教师继续追问:“How do they get the kite?What else is in the parcel?Why does park ranger send him a photo?Are the mother eagle and the chicks healthy?What can we learn from Toby and John?”引导学生细读故事的最后一部分,思考、分析和评价托比和约翰的行为。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教育部 2018)等深入语篇的活动。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触发学生思维,通过分析托比行为的变化,以及对托比和约翰行为的评价,探究故事的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爱护动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内化语言,体会主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跟读、自主朗读,以及运用黑板上的故事地图完成故事讲述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初步应用目标语言,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
【设计说明】这部分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内化语言,应用语言,完成语言输出任务,并在输出语言的过程中达到再次分享故事和体会故事主题的目的。
2.情境迁移,领悟主题
本环节中,教师提问:“If you were Toby,what would you do to after that?When we go to the nature park,what should we do?What shouldn’t we do?”引领学生回到自身的生活中,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论在这样的情境中应如何处理问题,在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应如何约束自身及周围人的行为。
【设计说明】这部分活动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教育部 2018)等超越语篇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关联生活和知识储备,通过合理想象,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运用语言,体现了学习活动观的实践性,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以“What—How—Why”框架的方式解读文本,能够使教师不仅仅停留在关注文字、图片的层面,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关注文本的主题、价值取向,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使用文本所提供的教学资源。
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过程流畅,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活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在教学中完成主题意义的探究。
不足之处是学生语言内化程度不够。本堂课有较多的新授语言知识,由于教师过度关注主题意义的探究,过多关注学生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于最基本内容的理解、记忆,导致他们的语言内化不够彻底,因此在语言应用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输出语言。建议在应用实践活动层面设计表演故事片段、提炼主要动词词组复述故事、制作思维结构图复述故事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语言充分内化。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教学是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教师应以挖掘主题意义为起点,设计遵循语言学习活动观的主题探究活动,实现语篇的育人价值,从基于语篇到深入语篇,再到超越语篇,实现课堂上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