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元
1.学生能够自己收集二胡艺术的相关音响资料,了解二胡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并在班上进行介绍,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表述二胡艺术及其基本特点。
2.学生通过直观欣赏《光明行》,熟悉乐曲主题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并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其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并能哼唱其音乐主题。
3. 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能认同、喜爱二胡艺术。
熟悉乐曲主题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并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其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法及其演奏技巧上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演奏教学,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民乐的精粹——“二胡”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电化教学。
3.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摒弃那种欣赏课上老师讲、随后放(音响)、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让学生直接参与演唱,或演奏,成为音乐形象的直接塑造者。
1.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民族器乐曲占了极大的比重,民族器乐以它独特的音色,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
2.民族乐器揽胜,请说出两种乐器的名称,并且:
(1) 说出其类别 (吹管、拉弦、弹拨、打击)。
(2) 模仿其演奏形态。
(3) 列举其代表的作品。
3、略述民族乐器类别及种类。
吹:指吹管乐器,包括笛、箫、笙、管、唢呐等。
拉:指拉弦乐器,包括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革胡、坠胡等。
弹:指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柳琴、三弦、阮、扬琴、古琴等。
打:指打击乐器,包括鼓、锣、钹、木鱼、碰铃、三角铁等。
导入: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对“二胡艺术”的理解,教师引导说明。
二胡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乐器,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它的音色委婉柔和,略带忧郁,类似人声,极具抒情歌唱性。
1.它特别适合塑造依依惜别方面的情境(范奏:《阳关三叠》和《红高粱·九儿》 片段),但它的表现力远不局限于此。
2.还能表现热情欢快的场面(范奏: 《红军哥哥回来了》 片段)。
3.表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范奏: 《战马奔腾》 片段)。
4.还能进行一些非常逼真的模仿(范奏:《空山鸟语》 及锣鼓声、马蹄声、马嘶声等)。
在此教学过程中,还可酌情指导有二胡演奏基础的同学演奏这些模拟声响。
总之,二胡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它,学习它,最好能掌握运用它。
二胡从“乞丐的乐器”登堂入室,成为音乐舞台上的一件独奏乐器,进而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归功于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
1.作者简介:
刘天华 (1895—1932),著名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1891—1934,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她”的创造者,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词作者,是首批翻译家之一,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之弟。从小十分热爱音乐,学习过多种乐器演奏。1922年起担任北京三所大学的音乐教授。1932年在民间收集乐谱时不幸染病去世,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作品有二胡独奏曲《病中吟》 《良宵》 《空山鸟语》《光明行》等十首二胡独奏曲,《歌舞引》等三首琵琶独奏曲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一首琵琶练习曲,为后人奠定了二胡专业创作和演奏的基础。
2.作品简介:
《光明行》是刘天华的一首著名二胡独奏曲。之前人们总认为二胡只能抒发感叹忧伤、悲悯的情怀,刘天华打破传统,吸取了西洋弦乐器的演奏特点和写作技巧,于1931年写成了一首用二胡演奏的、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他用明快坚定的旋律、富于弹性的节奏、主和弦分解进行的号角式音调,使全曲生气勃勃、表达出当时人们追求光明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
3、分段赏析:引子+(一) +(二) +(三) +(四) +尾声。
(1) 引子:老师范奏,并鼓励学生试用脚手配合打节奏伴奏。
(2) 第一段:老师范奏并引导学生体会,第一主题的旋律先铿锵有力,充满激情,接着奏出气势磅礴的音调,表现出英武豪迈、勇往直前的情绪。
(3) 第二段:老师范奏,并引导学生体会,第二主题是一个柔美、圆润的对比段落,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
曲调先在G调内弦进行,后在D调外弦重复。
问:这样演奏的用意是什么?
启发回答: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
(4) 第三段:先让同学们跟着钢琴轻声演唱。
将232 12 3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做不断呈现。
问:这样演奏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启发回答:这种手法的运用,犹如人们踏着矫健的步伐,昂首阔步地从四面八方汇成一股滚滚的洪流,勇往直前。
(5) 第四段:犹如人们在艰难地跋涉,连续的附点,顿弓的演奏,与后半段调性的变化,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号召人们不畏艰难,勇于攀登。 (老师边范奏,边讲解)。
(6) 尾声: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弓法(颤弓与非颤弓)演奏,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弓法表现的不同效果。
讨论:不同的弓法演奏有什么效果?
颤弓更富于动力,使音乐情绪更加热烈,使全曲生机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4.全曲欣赏:老师在midi音响的激情伴奏下,完整地演奏一遍;请学生们边听边在双腿上,即兴轻轻敲击自编节奏伴奏。
思考:这首乐曲是如何立足传统,又如何进行革新的?
这首乐曲的问世,使原来擅长演奏忧愤情绪的二胡,从此开始奏出了热烈雄壮的音乐,这是二胡历史上的一个革命性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5.赏析《光明行》 后应得到的教益:这首雄壮激昂的乐曲,激励我们在任何困苦的情况下,只要看到光明的前程,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到达光明的顶点。
1.作品地位:1978年6月,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姜建华演奏时情不自禁,掩面而泣,他说:“这种音乐只应当跪下去听。”说完就从坐着的椅子上顺势跪下去一直到听完。从此,深受感动的小泽征尔经常指挥乐团演奏此曲,使之在国际得以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音乐是作曲家演奏家和聆听者的感情交流,灵魂沟通的世界。三者若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也就表明了一个民族文化素养所能提高的一个新高度。小泽征尔要跪着听《二泉映月》的虔诚,也许是对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最深刻的启迪。
2.关于“小泽征尔”:1935 年9月出生在中国的沈阳。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终身指挥,还曾担任柏林爱乐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新日本交响乐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客席指挥。
3.《二泉映月》 作者简介:阿炳 (1893—1950),本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时丧母,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沦为街头艺人。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4.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 虽曲名优美,极富诗意,却是一首非标题性作品。乐曲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深刻地展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
5.作品赏析:
(1) 教师演奏其音乐主题。
(2) 学唱起主题歌曲。
(3) 师生共同演绎“二泉映月”主题。
二胡艺术的国际化:(播放雅礼交响乐团在金色大厅等地表演二胡的视频剪辑)。
二胡艺术与时俱进,后继有人,在不断创新中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成为民族的骄傲。
本课本着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架起了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突出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采用启发、欣赏、设问、思考、师生配合和学生积极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认识了《光明行》 与《二泉映月》 两曲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以二胡的创新发展为主线,让学生体验到了民族乐器给国人带来的自豪,体会到了创新是民族发展、时代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