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威 熊运实 郭 璐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Q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自2007年实施以来,先后经历了滚动审核、全覆盖审核、量化审核、一体化及差异化审核等不同发展阶段。一年两次的体系审核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各级干部、员工对QHSE体系管理从不接受、不认同到主动积极参与改进的转变,QHSE管理体系审核已经成为中国石油深入推进QHSE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1-6]。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首次实施以企业内审为主,集团总部督导为辅的审核方式,这既是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形势,深化Q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督促企业发挥QHSE管理体系运行主观能动性的新尝试,真正将企业内部审核作为总部QHSE管理体系审核的重要关注,发挥总部督导与企业内审的协同推动作用,实现了总部QHSE管理体系审核内容不少、审核力度不减、效果不差的初衷。
企业是QHSE管理体系运行的主体,内审是企业自我验证QHSE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规定要求,从而保证企业QHSE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要素和手段,是持续推进QHSE管理体系自我改进的内生动力。集团公司历次QHSE管理体系审核尽管涵盖对企业内审成果的审核,但审核过程中更多的是聚焦现场发现的问题,对企业内审的质量、内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与管理改进关注不够,部分企业内审还存在审核覆盖不足、问题深度不够、审核实施力度不强的情况。通过本次实施以企业内审为主、总部督导为辅的QHSE管理体系审核,对比过去历年审核发现问题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此次审核取得了较好效果,对于今后推动企业QHSE管理体系内审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首次将企业QHSE管理体系内审从企业层面的后台推向总部层面的前台,有利于督促企业自主发现并主动向总部上报QHSE管理问题。这些管理问题往往是企业更清楚,而总部审核不易发现或不掌握的问题,为从总部和企业两个层面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对于企业今后QHSE管理体系内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此次总部督导下的内审,检验了企业QHSE管理体系的内审能力与质量,对企业的触动大,将有力地推动企业今后加强内审工作,提升企业内审的质量,为企业持续改进QHSE管理提供重要保证。
针对特殊时期首次开展的以企业内审为主,集团总部督导为辅的Q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集团公司从推动QHSE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出发,结合总部重点工作部署、疫情防控等要求,明确了“五方面内容,四项具体工作”的重点审核内容,提出了“两个全覆盖、三项验证”的工作要求;各企业周密策划、精细部署,实现了生产经营单位差异化审核全覆盖。
与历次由总部制定审核方案并组织对企业实施审核不同,本次审核由企业根据总部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审核策划,制定审核方案并组织实施审核工作,总部则组织对各企业的审核方案进行评审等技术把关,提出修改指导意见并督导企业内审全过程,从而确保了审核的“一企一案”,有效落实了“差异化、精准化”的审核要求,提高了审核的针对性。
总部层面首次实施全覆盖的总部处级干部包点联系以及QHSE管理体系审核督导机制,通过采取强化审核过程管控与指导,实时关注企业内审进展,对关键审核过程把关指导等措施,确保了审核工作不偏离。通过包点联系指导和现场督导,对企业领导进行访谈,从而有效提升了企业审核工作效能。
此次总部审核是对企业开展QHSE管理体系内审能力和质量的一次重要检验。为此,各企业高度重视,企业各级领导深度参与,尤其是企业一把手亲自部署审核工作,企业领导班子带队参加审核工作,部分企业专业管理部门牵头开展专项审核,企业各级员工积极迎接审核、深入分析问题、进行问题整改,带动了企业全员参与体系运行与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从动用审核员人数、审核覆盖范围、发现问题数量来看,本次企业QHSE管理体系内审实施力度空前,审核成果突出。
由于本次QHSE内审是首次在集团总部督导下,由企业作为主体,代替集团总部组织实施的审核,审核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面对首次“大考”,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审核问题管理层级分布及企业内审组织情况来看,一是对企业机关审核与追溯力度不足,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发现企业机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内审难以对机关自身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审核。二是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访谈难度大。审核员认知与站位不够,无法从业务指导的角度给出企业领导QHSE管理改进的建议,且因审核员与企业领导工作职务的差别,使审核员访谈企业领导时,不敢说、不敢问,导致企业领导访谈工作质量欠佳,访谈工作流于形式。
一是缺乏对审核问题质量的关注。部分企业单纯追求总部下达的审核发现问题数量,将其作为判断审核质量、衡量审核水平与审核工作量的重要指标,而对管理问题、专业问题等关注不足。统计表明,多数企业近90%的审核发现问题集中在生产作业现场,近80%的问题是现场设备设施“跑、冒、滴、漏”及站场操作的“低、老、坏”的问题。对于这些现场审核发现的问题,缺乏深入分析,未追溯到导致现场问题产生的管理问题。
二是对专业审核内容关注不足。部分企业专业性问题偏少,如审核中未涉及对井筒质量、井控、工程建设质量等集团公司风险管控重点领域的专业审核及分析内容。
从总体情况来看,各企业内审的审核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审核员的整体能力亟待提高。一是部分审核员管理判定分析能力不足,对业务管理制度、流程、标准掌握不足,导致问题判标不够准确。很多审核员还没有建立系统化审核思维,导致对问题追溯的有效性与系统性分析的深度不足。二是部分专业审核员审核基本技能不足,多数专业审核员来自企业质量、基建以及工程技术部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还不熟悉QHSE管理体系标准,不掌握抽样的基本方法,不会利用量化审核标准对问题判定。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集团公司Q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在新冠疫情和低油价双重考验下,集团公司积极转变审核方式,企业自发调动审核资源,策划并实施审核活动,对比以往情况,在领导重视程度、方案计划合理性、整改实施效果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和提升。该审核方式在发挥企业QHSE体系管理自主能动性、压实各级管理责任方面作用突出,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次审核成功的实践表明:以企业内审为主,集团总部督导为辅的QHSE管理体系审核方式应作为今后总部对企业开展QHSE管理体系审核的重要方式,值得总结推广。
今后总部QHSE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应在企业完成内审的基础上开展,将企业内审作为总部外审的前置条件,实现“企业不内审,总部不外审”。在企业内部审核实施基础上,由总部根据风险等级,按照差异化的方式对企业审核进行督导,对审核质量不高的企业加强审核过程指导,对量化评级得分较低的企业开展重点帮扶,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性、督导型审核工作,有力地提升总部审核效果,倒逼企业提升内审能力和质量,帮助企业准确、有效地诊断把脉,为企业自主提升管理水平赋能。
进一步明确总部、专业公司、企业审核的功能定位与实施流程,总部层面结合中国石油QHSE管理体系建设与推进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各专业领域和企业QHSE管理绩效和风险管控的实际情况,明确审核总体要求及审核方式,并组织对企业Q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估。专业公司根据生产组织、风险高低、季节变化等特点,结合企业QHSE管理体系内审自我量化评级结果,对企业管理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同时根据企业内审数据分析确定专业审核主线与重点,定期组织对各企业实施专项与专业审核。企业应根据重点工作部署、企业风险管控特点以及承包商、高危作业等重点领域监管现状,分专业、分类别开展差异化审核,涵盖机关部门、所属单位。总部及专业公司建立包点、督导工作机制以及指导与考核评估流程,加强对企业内审过程的有效管控,激活企业作为QHSE管理体系建设与审核的主体责任意识,确保审核工作重点突出,为企业QHSE管理体系实现自我持续改进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量化审核标准。结合体系审核数字化转型进程,按照质量和HSE管理体系审核同步实施的要求,分专业、分层级系统完善集团公司、专业公司及所属企业量化审核标准,加强审核标准与勘探、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炼化、销售等专业监管要求的有效融合,加强审核标准与数字化结构分析的对接,为QHSE管理体系审核科学量化定级、QHSE管理数字化分析、企业绩效改进做好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研究。
二是研究提升审核质量的工作标准与方法。从关注发现问题数量逐渐过渡到关注发现问题质量,注重查找体系运行中的管理问题,研究文件审核的方法,明确审核追溯、管理原因查找与判定的准则。加强对重复问题的关注,探索建立重复问题的判定标准及重复性问题有效整改的方式、方法,确保企业QHSE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
随着QHSE管理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QHSE管理体系审核发现问题数据量持续增加,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难以满足QHSE管理体系审核管理的需要。为此,一是推进企业QHSE体系审核数字化管理。从体系审核流程、体系标准、审核发现问题维度分析等方面,全面推进数字化转换,综合以往的审核数据表现,开展深入的数据分析挖掘,探索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隐藏的规律,为QHSE管理体系建设与审核提供精准的主线与数字化决策依据,从而实现科学、精准审核。二是加大信息化工具的推广应用。在集团公司统建系统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审核助手等防爆移动终端工具,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现场数据采集与信息传递的效率,并规范现场审核。同时,结合大数据信息化支持开展审核问题汇总分析,提高审核质量,指导企业精准实施管理改进,提高绩效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QHSE审核队伍是保证审核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基础。随着质量和HSE体系审核同步实施的推进,加强审核员培养尤为重要。
一是实施审核员分级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管理层级审核工作需要,建立审核员分级注册与管理机制,出台审核员注册、培养、选调与考核配套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级别审核员应具备的能力与标准,并分层级组织动态培训与考核。在总部层面,考虑建立人员固定、专业齐全、素质过硬的督导队伍,保障总部督导与指导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发挥总部审核效能的同时,指导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审核工作。
二是建立专业审核人员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审核人员数据库,从各企业专业部门、科研院所等机构选拔专家与优秀专业人员,合理搭配专业构成,编制梯次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培养,打造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管理务实、现场经验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审核专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