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弘扬与传承:武当文化的译介现状与策略建议

2020-02-21 03:57柯宁立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外译武当山武当

◎柯宁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不断的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各种外来文化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产生了中华特色的宗教文化,如中华佛教文化等。自汉唐伊始,佛教文化传播与交流无论是在陆地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间多有关于佛教文化研究的中外典籍问之于世。与之相反,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自其诞生之日却一直默默无闻,似乎除了一本与道有关的《道德经》及其译本研究,鲜有更多的外译典籍。道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似乎只在内部循环进行。

武当文化作为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与传承道教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自其产生、传播与发展至今已逾600 年,其文化内涵涉及政治、历史、宗教、经济、文化、建筑、医药、民俗、武术等诸多方面。600 多年来,武当文化也曾传播海外,但其文化辐射范围远不及佛教文化。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武当文化在弘扬与传承我国道教文化方面显得至关重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武当文化译介作为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武当文化

武当山位于我国古代楚、秦、韩三国交界处,其与道教文化的渊源早自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既已开始。道教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武当道教供奉玄武为主神,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解,形成了系统的武当道教文化体系,故有“武当派”之称。(新华网,2007)鉴于此,有学者研究认为“武当文化来源于楚文化,是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人们从事社会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胡遂生、钱超、杜艳,2011:18)

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不断更替,以武当山为中心逐渐产生了一大批以历史建筑、 民间文学、道教伦理、武术、医药等为代表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多以道教文化为中心,其内容不断得以延伸与扩大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资料显示,武当道教文化体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武当道教史、武当道教理论、武当道教建筑文化、武当道教像器文物、武当道教仪式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武当道教文学、武当道教信仰民俗等。(人民网联报网,2012)

武当文化源自我国古代楚文化,又与道教文化相结合,发扬并广泛传播于民间,至明朝达到兴盛的顶峰阶段。作为有着长期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的一种,其内涵丰富,内容博大精深。据此,有研究者认为“武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因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现象。它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道家道教、文学、建筑、地理、风俗、武术等各个方面,并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罗耀松、杨贤玉,2001:1-3)武当文化与道教文化精神有很大渊源且二者密不可分,武当文化研究学者杨立志在论及武当文化与道教文化精神的关系时指出:“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过的文化”,并概括性地将武当文化基本精神的要义总结为六个方面:“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信向善”。(杨立志,2005:131-134)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杨立志对武当文化的概念做出更加详细的界定,对武当文化的精神要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认为武当文化从本质上是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伦理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庙堂文化、草根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合体”。(杨立志,2009:1)由此可见,武当文化一方面源于道,另一方面又将道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充分结合,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魅力,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武当文化博大精深,武当文化及其相关研究吸引了研究者的兴趣。据统计,国内涉及武当文化研究各层次的研究论文内容主要涉及10 大类,即武当文化理论、历史与人物、信仰与仪式、建筑与文物、民俗、武术、音乐与美术、医药与养生、文学、旅游与经济。(胡遂生等,2011)研究刊物种类总数量多达30 余种,其中《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中国道教》《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资源环境与工程》 《中国宗教》所刊发的研究文章占大部分。除期刊刊登的文献之外,国内各级各类出版社也出版过不少武当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著,著作主题内容涉及10 类:“理论研究、风俗地理、建筑文物、历史人物、武术气功、医药养生、文学故事、音乐艺术、旅游经济、其他”。(钱超,2017:136)在众多的研究中,《武当文化概论》(杨立志,2008)是较为全面、系统论述武当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武当论道——武当大兴600 年纪念论文集》(杨立志,2015)则是一部融合武当研究较新成果的综合著作。武当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武当文化的外译奠定了基础。

2 武当文化的译介现状

武当山因道而建,更因道而兴。也可以说,武当文化是以道家文化为核心,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汉水地域文化有机融合于一体的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鉴于此,武当文化译介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中国道家文化的进一步弘扬与传承。

国内关于武当文化译介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译介研究内容由武当武术翻译向武当山旅游翻译研究转移。较早关注武当山武术词语英语翻译的是杨贤玉(1996)发表的《武当武术词语英语翻译方法初探》。之后有关武当山武术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自2012 年开始,武当文化翻译的研究陆续有一定数量的增加,研究的内容突出表现为旅游文本翻译相关研究。卢茜(2011)、李玉娟,聂淼(2012)、熊潇(2015)、何建友(2017)等研究武当山景区旅游文本的英译问题;徐珊、杨铭(2013)讨论武当山中文导游词的英译策略;叶涵宇(2016)以武当山旅游公示语为例,在“看、易、写”原则下分析武当山旅游文本的具体应用问题;蒲轶琼(2013)则基于景区英文简介材料分析了模糊语言的语用问题;袁艳玉(2013)在其硕士论文中则针对武当上景区旅游资料的中文原文及英文译本对照分析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张正荣、彭涛(2014)以武当山特区政府英文官网为例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首次以生态学为视角探讨了如何准确将武当山的文化内涵译成英文的原则问题;李雯筑、刘晋斯(2015)注意到武当著名的宫观等历史性建筑缺乏统一、权威的英译本,武当山景区人文景观介绍的英译不尽人意,探讨武当山人文景观英译等问题;祝东江、陈梅(2015)针对武当山旅游对外推介中英语翻译资料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具体应用,以期实现“文化传真”(祝东江、陈梅,2015:135);彭小燕、祝东江等针对武当旅游国际推广中的翻译现状做了分析和展望(彭小燕、祝东江、何建友,2018);余倩倩(2017)则以武当文化外宣的纪录片《太和武当》英文字幕翻译为例探讨翻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

上述关于武当文化外译的研究相比武当文化深厚的内涵而言,其研究内容仍然有待拓宽。鉴于此,杨贤玉、杨荣广(2012)两位研究者尝试从武当民间文化研究着手,以武当山民间故事为研究文本,解读研究武当文化更多内涵外译问题;张正荣、胡立清(2017)关注到武当武术文化对外交流的现状问题,以武当武术英文网站为例提出武当武术文化对外推介的对策。上述研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武当文化外译的研究范围。

第二,译介研究视域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目的论视域(李玉娟、聂淼,2012;袁艳玉,2013;肖鸾,2014;祝东江、陈梅,2015;熊潇,2015),功能翻译理论视域(徐珊、杨铭,2013),生态翻译学视阈(张正荣、彭涛,2014;余倩倩,2017),实用文本视域(何建友,2017),平行文本视域(卢茜,2011),语用视域(蒲轶琼,2013)。当然,也有个别研究者关注到武当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从旅游英语教学创新研究角度,以武当文化为例探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地方文化渗透性问题。杨贤玉、杨荣广(2012)在《仙山碧水——武当山民间故事选译》一书中以翻译作为手段,将民间文学的跨语际、跨文化传播作为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探讨武当文化译介问题。彭小燕、祝东江、何建友(2018)从文化自觉、功能目的论、跨文化交际三者相结合的视域探讨武当旅游文化翻译策略问题。总体看来,上述研究从语言学、翻译学视角研究武当文化译介的居多,从道教文化以及跨文化传播视角研究武当文化译介的不多。

与此相比,国外关于武当的相关学术论文研究则显得数量明显偏少。EBSCO 外文检索显示:关于武当山的外文文献2007 年以前完全没有,2007——2019 年的总数量一共只有58 篇。其他检索如CALLIS 外文期刊库检索显示,1993——2019 年仅有31 篇与武当有关的文章。Springer link 外文数据库检索显示文章数量稍多些,共有125 篇,其中纯英文的有123 篇,另外2 篇为德文。

纵观目前国内外武当文化译介研究学术论文,无论是早期研究还是近期研究,鲜有见于核心刊物者,专著类译介数量也明显不多。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华学术外译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典籍外译本逐渐增多,有关武当文化学术著作的外译著作数量却极其有限。CALIS 联合书目数据库显示,截至2020 年,与武当文化有关的各类中外著作共计553 部,其中,韩语著作2 部,英语类著作仅13 部。13 部英语著作中,1 部为文学译介,2 部为武当道教文物译介,1 部为道教文化译介,2 部为道教建筑译介,5 部为武当风光译介,仅2 部为武当文化翻译专题研究:《仙山碧水——武当山民间故事选译》(杨贤玉、杨荣广,2012)、《武当山英文导游辞研究与创作》(张正荣,2013)。这一数量较武当文化研究专著的总数量相比相去甚远。武当文化译介的专著研究无论从内容深度、研究层次还是数量上都亟待进一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武当文化译介研究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武当文化经典典籍译介研究欠缺。典籍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料,典籍外译是弘扬和光大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有译界学者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关注中华文化典籍的译介”(许钧,2017)。在论及典籍英译的重要性时,有学者强调:“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典籍英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能让世界人民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从中汲取可供本民族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严晓江,2019:71)广大外译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典籍外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辛红娟,2017:11)武当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反映在有文字记载的典籍上,如武当道教典籍、武当医术典籍、武当武术典籍、武当文学典籍、武当道教音乐典籍、武当养生典籍等。上述典籍虽存世不多,但流传下来的当属武当文化精华。从统计来看,目前似乎尚无任何关于武当文化典籍外译的专著研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经典外译恰恰是国家大力支持开展的一项工作。

不仅如此,武当文化外译的语种也不多。文化外译的主要媒介之一是语言。在提及中华文化外译时,有关专家提出“以多语种的方式开展中文典籍和其他作品的外译工作,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典籍和作品互译工作,应当成为下一步对外译介工作的重点”。(王广禄,2019)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动下,中华文化外译的语种已从单纯的英文逐步拓展为以联合国通用语种和“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的语种,这无疑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扩大了影响。然而,从目前国内已知的出版信息看,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学术专著,反映武当文化外译的语种基本上还是以英语为主,其他外译语种很少。因此,中国要想进一步弘扬武当文化外译研究,加强和重视英语以外的小语种外译无疑是必要的。

3 武当文化的译介策略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倡将 “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作为“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习近平,2014)武当文化由来已久,其对外交流也日渐频繁,但武当文化译介研究的步伐似乎缓慢得多。武当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绝不止武术交流或者旅游翻译这么简单。围绕武当文化的内涵,武当文化的译介研究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具体而言,以武当文化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分支承载着弘扬中华道教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译介工作完全可以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上进一步突破。

第一,借鉴国内外译介学相关理论,由当前武当文化以译者为中心的目的语文本翻译策略或者文字转换技巧研究转向以文化外译输出的目的语文化认同或是否接受为中心的研究。许钧(2017:10)指出:“……译介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转换问题,而是事关中华文化能否真正为世界文明发展带来新的价值,也涉及中国能否平等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更有学者分析指出:“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介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符我们在进行文化外译选题时,往往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做决定中符并没有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对翻译的社会需求”,并据此认为现在的中华文化外译应“从最开始以原语文本为导向的‘怎么译’,逐渐发展为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接受问题”,而译介是否能主动为目的语国家引介取决于中国文化中是否“有能为目的语国家服务的元素”。(陈月红,2017:1)从文化外译的接受者角度——寻找武当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切合点出发来研究武当文化外译,顺应当前中华文化外译的潮流。除了旅游、武当功夫之外,还有哪些涉及武当文化的内容是目的语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可能普遍感兴趣或者能产生文化共鸣的方面是值得进一步通过外译推介的?这些仍有待武当文化外译研究者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播与弘扬。

第二,武当文化译介应充分考虑翻译研究的多视角问题。前面提到,武当文化以道教文化为核心,涉及历史学、宗教学、医药学、建筑学、民俗学、养生学等诸多方面。因此,从多视角、跨学科角度研究探讨武当文化外译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极为必要。目前的武当文化译介除了从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其他学科视域之外,提倡从宗教学、民俗学、传播学角度讨论武当道教信仰、道教与民俗翻译问题并与国外其他宗教、民俗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人们甚至还可以从语用翻译学、符号标记学视角解读武当道文化在翻译中的若干问题等。

第三,引入“大翻译”理念,重视武当文化经典典籍译介。“大翻译”是罗选民教授针对典籍译介提出的,他指出:“‘大翻译’指通观之下的语符翻译,其对象是中国典籍,阐释、翻译和文化意象建构是这一活动的目的。”他还倡导“通过‘大翻译’模式使文化典籍得到多重阐释,覆盖目的语文化的各类读者,并有可能最终融入目的语文化,成为异域的文化经典”。(转自李文婕,2016)武当山自道教传播以来有不少存世典籍,这些无疑是武当文化的精髓、中华道教文化的重要宝库。武当道教文献自周朝至今颇有存世经典之作。但是截至目前,国内外还缺乏关于此类典籍的外译著作。在道教文化已经逐步为海外所接受的背景下,如何研究这些武当道教相关典籍的外文翻译对武当文化向世界武当传播意义重大,这也是武当文化译介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第四,依托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武当道教学院等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武当文化外译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专门的武当文化外译研究基地。一方面努力培养一批专门的外译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武当文化外译队伍;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外译系列规划项目指定课题的招标,重点、系统有序地推进武当文化外译的进度,逐步通过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武当文化外译项目将武当文化的精髓推向海外。同时,可尝试建立武当文化海外传播学院,通过武当文化海外教育的方式弘扬中华武当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文化话语地位。王雪莹(2020)指出:“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纵深推进的当下,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先行建设:深化人文项目交流、拓展图书海外流通、提高外译翻译质量和推广汉学教育事业。”此建议同样适用于武当文化的海外传播。学术出版物只是武当文化外译推介的一种方式,通过更多的方式可以加快武当文化的外译传播速度,提高武当文化外译传播的效果。

4 结 语

习近平(2013)总书记在论及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提出“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武当文化无论作为道教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意义不言而喻。武当文化走向海外必须要顺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通过武当文化的译介将中华道家文化进一步传承与弘扬。译介工作者不仅应当密切与国内武当文化研究者的合作,以武当文化研究会这类机构为依托深入探讨武当文化的海外传播问题,还要通过译介研究进一步加大国际研讨,依托海外武当文化研究机构深入讨论研究武当文化的传播问题。武当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外译武当山武当
武当山道人消防队荣获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奖
武当佳境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轻轻松松聊汉语: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还馍录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武当秘传太极拳图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