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主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服务和带动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创建产品品牌,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福建省顺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健发展,数量增长迅速,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显著,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显著效果。本文以顺昌县山沟沟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為研究对象,对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合作社发展背景
顺昌县是闽北山区典型的农业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宜竹荪生长。竹荪隶属于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多糖类珍稀食用菌,香味浓郁、口感清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被誉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同时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竹荪种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适合年龄大、外出务工难的农民种植,是一项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好项目。
竹荪种植是顺昌县特色产业之一,由于竹荪产量高、价格好、收益快,带动辐射顺昌县竹荪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15.6%,成为全国竹荪生产主产区。先后被评为“中国竹荪之乡”、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2009年12月,“顺昌竹荪”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大历镇位于顺昌县东南部,主要作物有竹荪、笋竹、水稻、莲子、柑橘及蔬菜等,是顺昌县竹荪产业的发源地。为做大做强竹荪产业,大历镇将发展竹荪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支持科技特派员与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体,组建竹荪技术研究所,摸索出竹荪生态种植新技术。大历镇被南平市食用菌协会授予“闽北竹荪之乡”称号。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科技专家的帮扶下,顺昌县涌现一批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农业合作社,大历镇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达25家,顺昌县山沟沟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5月18日,注册资金50万,2012年变更股金为120万,成员102人,其中女成员53人,主要从事竹荪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创新技术,逐步实现了竹荪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带动竹荪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合作社成员和竹荪种植户增产增收。顺昌县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先后荣获福建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巾帼示范基地”“南平市示范社”等称号,理事长陈秀丽荣获“南平市劳动模范”称号。
二、合作社做法与发展模式
1. 合力开展技术创新
合作社通过集聚各方力量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南平市《深化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十项措施》的精神,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实现对接,除每年划拨科技特派员2万元工作经费外,对科技特派员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研究成果转化成科技项目,申报国家、省级项目且进入评审或答辩阶段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申报经费补助。目前,已有3名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入驻合作社并结成项目利益共同体,研发出一套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生态种植新技术,经省、市食用菌专家组评审认定,竹荪亩产干品由原来的45千克提高到100千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规范统一种植技术
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连片种植、统一调培养料、统一发酵时间、统一使用品牌的“五统一”措施,使合作社成员掌握了竹荪的种植技能,竹荪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不断提高,竹荪产业化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合作社通过举办竹荪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掌握竹荪的种植技术,同时发放实用技术资料,为菇农开具竹荪“处方”,带动辐射周边近4 000户每年栽培生态竹荪3万多亩,亩增收800元,农民增收合计2 400万元。
3. 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贫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短板,迫切需要产业带动。合作社积极探索并建立“合作社+科特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农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安排科技特派员上门服务、实地指导,制定季节性的赊账制度,将菌种、肥料、地膜等生产资料送到贫困户家中,待竹荪出售时再扣除相关款项。2019年,合作社成员、建档立卡贫困户魏荣种植林下竹荪13亩,合作社为他争取林下经济政策补助9300元,用于购置培养料、菌种等生产资料,当年纯收入3.1万元。
三、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制度执行不到位
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明确了分工、建立了机制,由于成员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民主意识弱、管理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合作社内部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实际操作中偏向个人意愿,成员受益小,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致使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合力。
2. 经济实力较弱
虽然合作社成立较早,但发展受限,经济实力不够强,服务功能较弱,没有与农民形成利益链。例如:合作社年产竹荪2.4万千克,由于贮藏竹荪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未扩建产品保鲜库,导致竹荪效益下降;各合作社之间缺乏产业链对接,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
3. 专业人才匮乏
合作社主体是农民,理事长一般由营销大户担任,文化水平不高,营销策略、品牌意识不强,缺少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带头人。
竹荪生物学特性不宜连作,随着竹荪种植年限增加,产量逐年下降,产品单一,保鲜、贮存难度大,深加工技术不配套,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些都制约了竹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合作社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营机制
健全运行机制事关合作社能否持久良性运转,事关各利益主体能否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要按照2017年12月27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明晰产权关系,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对内强化技术服务、对外拓宽经营范围。按照市场需求,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品牌农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做大做强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合作社发展活力。
2. 加大培训力度,普及生产技术
合作社通过科技扶贫“万名培训”“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科普超市”“科特派生态竹荪产销科普微信群”“慧农信”等平台,培养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精技术的管理人才,提升产品质量,坚定发展信心;同时示范带动,以示范户、基地带着成员干,针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中的问题,以及成员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培训及专家现场指导。通过集中课堂理论学习、成员交流互动以及基地考察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3. 拓宽人才渠道,加强技术攻关
制约竹荪产业发展瓶颈是连作障碍,解决连作障碍技术问题,需要引进省、市食用菌农技部门、大专院校专家集体攻关。为确保优秀科技特派员、专家进得来、留得住、干成事,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及南平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十条措施》,主管部门要在职级晋升、职称评审、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以提高科技特派员、专家创业的积极性。合作社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与入驻专家共同研发,攻克竹荪连作障碍技术难题,开展竹荪菌种选育系列研究工作,研发竹荪孢子粉、竹荪保鲜剂等新产品,提倡旺季储藏、淡季上市、兴建保鲜库错峰销售。
4. 搞好品牌保护,发挥品牌效应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竹荪产品的知名度,着力打造业内叫得响、传得开的品牌产品。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切实提高竹荪产品质量,叫响竹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合作社成员要严格遵守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实行“三品一标”认证,发挥“顺昌竹荪”的品牌效应。“顺昌竹荪”要对接融入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之中,按“武夷山水”的操作规程打造“順昌竹荪”,让竹荪及竹荪孢子粉、竹荪酒、竹荪调味料等新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使之成为闽北农特产品的一张名片。
5. 创新营销模式,畅通销售渠道
合作社除利用“互联网+”、微信直销等平台外,创建直供直销、会员制消费,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产销衔接机制,进一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合作社通过参加展销会、年货会等活动,直接对接市场。利用竹荪林下仿生栽培新技术,与竹林旅游、科普体验结合起来,设计竹荪旅游产品,延伸“竹林-竹荪-旅游”产业链,带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引导性项目“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7Y1101)
作者简介:高允旺,男,高级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村经营管理及食用菌竹荪产业创新推广工作。联系地址: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经营站 邮编:35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