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策略

2020-02-20 22:55宋园园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人文价值观

宋园园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上海201415)

0 引 言

习主席指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3]”文艺首推文学,要改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首推优秀的文学作品。唯有文学作品最能带动人的情感、壮阔人的情怀、植入人的内心。“文以化人”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给人以激励和陶冶。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以文学为载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4]。从优秀文学中发掘与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知识内容和营养成分,使之成为弘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文学教育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文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提升综合素养。文学教育、思政教育和“第二课堂”等,与教育目标相呼应,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 文学素养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价值观

文学素养,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通过文学素养的提升更好地理解其他方面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文学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精神感悟的升华,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所思、所想、所感、所得,人内心深处的感应有所不同,所以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也大不相同。圣人先贤将他们的处世经验和体悟记录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思想观点让我们受益无穷。古人不但重视文学的情感表达作用,而且还注意到文学中的思想情感也有高低正邪之分,能够起到教育和教化作用。凡是精神高尚、思想纯洁、有大义有担当的文学作品,无不浸透着文学家的感悟和心血,如果能够沉下心来研究这些文学作品,就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唤醒学生对高尚情操的追求,领略其中真善美的正能量,对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新中国治理的智慧和经验,国家富强民主,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文明和谐,才能弘扬正能量,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才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公正、法治则是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人民爱国敬业,社会诚信友善,人民才能有更完善的获得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要深度发掘文学内涵,在文艺作品中以生动直观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摒弃生硬的理论灌输[5]。用生动的作品和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真谛,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被否定的,这样才能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很多支撑,提升文学素养是一种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6],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密切关联。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能够使人精神受到感染,心灵获得陶冶,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让大学生对此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

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接受文学知识的“主战场”,而大学语文课程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领学生探索更深邃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承载着传统和创新两大要素,是思想交流碰撞、精神融合的有效媒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文化思想汇聚成特色鲜明的文化脉络,这些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文学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现状

大学语文是高校课程教育的必修内容,已有近百年的教学历史,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可是,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经常是教师妙语连珠,而学生则置身事外,一般很少有同频、有效的共振,长此以往,根本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7]。

2.1 高职院校中的文学教育权威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大多是由语文课来承担的。有些人片面认为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语文教育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没有太大帮助。教育部门也没有对高职语文教学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所以一些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对语文课程缺乏应有重视,将语文教学边缘化。甚至在课时比较紧张时,首先减少的是大学语文课程。

2.2 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随意性态度

由于学校、社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漠视,加之部分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高,语文功底不够扎实,使得语文教师对教学比较怠慢、提不起兴趣。如备课不认真不充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文、教学内容随意删减和教学目标不清晰。至于文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育人功能、升华价值观的作用早都丢至脑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高职语文教学很难被学生所认可和喜爱,在语文课堂上,原本灵动而浓厚的人文气息也逐渐被淡化。

王荣生[8]曾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两项要求,①教师要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②内容要集中,有系统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应用。

语文教师如果始终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成长当作己任,才可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刻增一份定力,在“雾里看花”的时候多一双“慧眼”[9]。

2.3 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传播优秀文化的学科,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然而高职语文课堂问题迭出,从教师队伍构成来看,有些语文教师仅有中专学历,教授课程无异于“念课文”。对语文教学缺乏客观认识,对教材把握不准,自身也不愿意“充电”和深造,从而影响了学生文学知识的习得。还有些语文老师本身人文精神不足,很少拿出时间和精力钻研课程,上课按部就班、僵化死板,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发展缓慢,更忽视了文学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元素的挖掘。

2.4 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尴尬

大学语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影响需要一个濡养而漫长的熏陶过程。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造成高职教育目标过于单一,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联动培养。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明显被低估,仅作为学校的“点缀”而存在,甚至认为语文不是必修课。这些片面的认识造成一些高职院校将语文列入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范畴,致使教学改革无法推进、教材使用混乱、教学方法陈旧老套,鲜活的作品被肢解得如同嚼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大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3 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同构路径

价值教育经验证明,学生价值理念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仅靠硬性灌输是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所以要从源头上厘清、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改变。

3.1 文学教育理念的重构

通过对文学教育的感召力、浸润力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再认识,若要打破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桎梏,必须从观念引导入手,通过文学教育的方法改进,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意大利学者Donatella Acerbi指出:和其他教育科目相比,意大利教育领域对于文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在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渗透德育和美育,而文学作品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揭开了德与美的面纱,在想象和叙述中丰富了人的思想。由此可见,语文教育非常重要,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文学教育。虽然在这段话中并没有明确指向高职院校,但是对于高职语文教育的开展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要承担起智育、美育、德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中领悟,从而提高精神的感悟力,与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共振。文学教育不仅局限于校园内,而应当成为终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围绕和明确文学教育这一根本特征来开展教育活动,重建文学教育理念是必然的。文学教育要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掘,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文情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理想追求、价值观构建等,认识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所具有的影响力。只有文学教育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塑造时,其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文学教育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体现其前瞻性和价值引领性,将人文教育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审美能力,从而使文学教育向更新的目标——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发展,促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文学教育目标的重构有利于教育结构的优化,能够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和实施原则,从而优化教师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文学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重构,这样不但能落实文学教育的目标,而且还能起到思政教育的渗透和灌输作用。

3.2 回归文学教育的本真——人文性

文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创造的产物,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与人形成强烈的共鸣,让人知荣辱、识善恶、辨是非、明事理,文学有着不可比拟的教化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健康个性、完善人格等有着重要影响。一部文学作品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命运,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在文学教育中,必须凸显其文学性,探索其中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文学教育规律,建立更科学的教育方式。

文学并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生活的描述、提炼、再现、升华。在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成长和生活的关照,从文学作品中读者能够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和处世经验,作者把对生活的追求和人生际遇记录在文学作品中[10],因此,文学的发展或重建,必然会推动人类精神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价值观的升华与重构。

文学的教化作用被人们所重视,在喧嚣的世界中,一些高学历的精英人才却在远离文学,他们忽视了文学中的美与真,不懂得如何探索内心世界的感受,不懂得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样的人会逐渐被心灵的藩篱所束缚,情感得不到寄托,精神也将一片荒芜。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在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对于文学的疏离和曲解,让人们更迫切地认识到文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文学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而应当变成人的终身修养,在文学世界中徜徉,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这样才能建立起不带功利性的人文环境,以更纯粹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人对世界、对生命充满感恩和热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生活中去,每天发现不一样的生活价值和人生内涵,感受生命特有的价值,这将是超越物质的力量,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切关怀。

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向往之心,让生活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文学教育的魅力之处。发掘文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提炼,这样才能达成精神共识。正因如此,文学教育的价值才得以彰显,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引导学生在文学教育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之所以倡导文学教育,是因为文学教育能够还原教育的真谛。需要教师主动绕过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注重文学教育特有的人文价值,认识到文学教育所承载的教化、改造任务,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教育活动,这样才能起到思想政治的引领和完善作用。在人文教育领域,文学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文学教育相融合,能够把生动的文字转化为感性的教育内容,从而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文学就像一盏心灯,能够照亮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11]。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3.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

在高职文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背景下,通过课程的整合能够优化传统教学方式,避免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思政教育形式。

(1)注重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拓展思政教育课程资源,从而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让学生在轻松、生动的环境下主动学习,理解思政教育的各个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将改变传统思政课堂沉闷、枯燥、僵化的问题,让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2)教师要结合具体需求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文学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渗透融合,需要教师具备更出色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满足全新的教育需求。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文学教育,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互动沟通,能够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

(3)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如果教师采取“一支粉笔、一味填鸭”式的教育形式,那么,再精彩的内容也无法展示,文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也将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两者融合的重要价值,在教育内容上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在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进而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3.4 构建师生和谐交流机制

教科文组织指出,师生关系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师生关系需要用心构建和维护,两者平等民主,而不是强制式的管理。可以说,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建立一种新型现代师生关系便成为教育中十分紧迫的中心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能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12]。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充分的师生交流为基础。只有教师充分理解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更有效措施帮助其解决。教师比学生的生活阅历更丰富,所以,一些在学生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供解决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切实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消极倦怠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温暖和关怀。学生能从教师的关爱中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从而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赖,从而更深刻理解“友善”与“和谐”的深刻内涵。

当前大学生素质的发展趋势,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文素养方面的底蕴却日益淡薄,价值取向被异化,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追求,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族群,因为人类有独特的精神体系,有创造文化和文明的能力,文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碑石,使人懂得如何探索更加深邃的思想。要想从思想、情感、政治3 个层面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们必须要提升个体的内在修养。

因此,高校要加大文学教育力度,课程规划应不断完善,丰富文学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接触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正能量,主动探索、思考、感悟。可在语文课堂上增加文学鉴赏、评价类的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开展自主创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在班级内交流,教师也可推荐学生作品到期刊和杂志上发表,这样激发学生的文学学习热情,并主动参与文学创作中,营造浓厚的文学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这样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价值理念,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生心中,从而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

3.5 提高受教者文学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在传统思政工作中,教师很少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以主观视角开展教育工作,这样的教育形式看似“高大上”,但是却让学生有空中楼阁之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学生接受程度较低,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形式造成思政工作死板僵化,忽视了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培养,也忽视了学生的精神追求,进而造成教育目标偏离,与“文化育人”的初衷渐行渐远。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热情,难以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强化学生文化修养的目标。

基于此,为了找准思政教育的价值定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文学教育相融合,为学生推荐一些底蕴深厚的经典文学作品,或者将这些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以此营造浓厚的文化教育环境。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百态,让学生在领略文学魅力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批判假恶丑,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13],懂得分辨文学作品的优劣,持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领悟力,懂得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同时,也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让生活充满正能量,燃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高度,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优秀品德。

3.6 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融”于教学方式变革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生硬固化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在文学教育中只有创新教育模式,才能达成既定目标,实现文学育人的目的。课堂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14]。课堂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认知进行直接引导,这需要系统编制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对学生价值认知的持续正向引导。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间接熏陶。学校和教师思考“教”和“学”的双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互动方式,才能将那些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转化成学生的价值认同[15],从而深刻影响学生的品格形成。所以,明确了“教什么”并依此编制课程内容仅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影响并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方式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方式所体现“一般精神”或实质性价值观而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实际上,杜威早就指出,那种强调知识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讲是多么具有个人主义特点,它们是多么无意识却又是那么肯定而有效地反映到儿童的判断和行为方式中去”[16]。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每个学生都做着同样的工作,并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独特经验、话语表达和自主选择权无法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中也没有机会进行社会性分工,从而使学生感到在知识的学习中既缺乏为他人和集体做出贡献的能力,也缺乏做出贡献的机会,每个人在知识的获取上只需要“坐享其成”,抢在别人之前或在竞争中战胜别人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剥夺了大量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性品质的机会,而且还鼓励和助长了一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变得思想懒惰、情感麻木、善于逢迎以至于自私自利。因此,杜威指出,教师要注重教育改革,改变教育中心,关注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属性,从而建立伦理教育的重心。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重构,营造浓厚的自主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为他人和集体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承认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一切努力切实确保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价值观培育中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各种实际价值认知和价值体验。更重要的是,创新教学形式要以活动载体的创新为主,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到民主平等的重要性,主动建立起秩序观,对价值观念进行解释、论证和实践,接受他人、集体的质疑和实际检验,只有经历这样一个独立思考、理性探究、相互质疑和反复验证的学习过程,那些抽象宏大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转化成学生深刻的价值认识和生动的价值体验。例如,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同时还要学会对自己的观点负责,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接受质疑和询问,这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何为“负责任的自由”而非“任性妄为的自由”。

有鉴于此,只有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转化机制[17]。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过程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经历这种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准则[18]。实际上,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和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结 语

人文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能够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传承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正确理念。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树立和思政工作中的一些短板浮出水面,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一现状必须积极改进,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实现人文教育的创新。高校人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创新思政工作的新契机。高校要重视这一优势,在人文教育中不断发力,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为社会培养更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素养良好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人文价值观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我的价值观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人文绍兴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人文社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