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装配式引入建筑构造课堂教学的思考与研究

2020-02-20 05:46王燕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2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装配式钢结构

王燕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411100)

0 引言

BIM+装配式建筑以原有的建筑构造为基础,涉及建筑设计、建筑策略、建筑管理等内容,该方法的实施不仅符合当前建筑开展效率性与质量性一体的要求,同时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当前,随着BIM+装配式在业界的普及,学界也紧跟这一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探索,包括将该内容引入到科研项目中和实际教学中,以此来为建筑构造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与保障[1]。一定程度上,将BIM+装配式引入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及时行业发展的关键要求,同时也是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的核心需求,能够通过BIM+装配式的开展实现基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校企需求互动。

1 建筑构造课堂教学现状

1.1 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开展不仅要依托专业理论教学,同时也要能够优化发挥好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形成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优化配置的合力。本研究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在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存在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进一步导致整体课程教学水平不足。部分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在实际课程教学中仍旧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设置不足,只是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课程实践,课程教学内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并且难以涉及全体的学生,进一步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及时转化为综合能力,缺乏从实践角度出发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认识[2]。

1.2 学生主体作用较弱

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对象,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同时也影响到课程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多数高校建筑构造课程的学生在课程教学参与的过程中缺乏明显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有关BIM+装配式的实践过程中,有关专业比赛等活动,往往存在被动参加、被动准备的问题,学生自身独立思考与创新探索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这与高校学生本身的综合素养相关,即高校学生在综合素养方面存在差异性,部分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学习相对较差、学习习惯与能力有所不足,影响到高职就读阶段,而部分学生虽然本身习惯和能力相对较好,但是由于缺乏适应性环境,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构建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学生缺乏有关自身能力培养的意识,以及职业规划能力和发展意识相对较为淡薄,进一步导致自身的积极性不足。

1.3 课程教学方式与模式单一

从高校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整体来看,培养方式与模式发挥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的有效性、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度等情况。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在课程教学方式与模式上,虽然也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实际的探索力度不足,导致课程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多元化体系尚未搭建出来,导致课程教学过程的单调性,难以与学生的需求偏好、市场主体对人才能力需求相适应。如,部分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在课程教学上依旧依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侧重“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导致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性不足,难以综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甚至存在学生翘课等的问题,这也是各个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3]。

1.4 课程教学路径与平台不足

课程教学的路径与平台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空间方位与时间效应,课程教学的路径主要体现在校内培训、校外培训、自我培训等几种课程教学方式的选取上,课程教学的平台主要是指依托理论教学开展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校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以及各种专业大赛。从调查内容来看,部分高校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存在路径选择缺乏融合性、实践教学平台缺乏矩阵化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课程教学路径上相对较为单一,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理论教学培养的方式,有关实践教学的融入度不足,进一步导致课程教学的主体相对较为单一,难以做到课程教学路径中校内、校外、学生主体的相互关联与互动,并且学生主体的自我培训作用发挥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建筑构造课程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上,也缺乏多元化和矩阵化的思维,体现在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践平台数量不足、校内外实践平台关联度不足等问题上。

2 BIM+装配式引入建筑构造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本研究结合建筑构造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BIM+装配式引入的适应性,从原理教学、识图教学和钢结构教学三个方面探索BIM+装配式引入的具体策略。

2.1 引入到建筑构造的原理教学中

建筑构造课程中涉及较为丰富的原理内容,并且部分原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将BIM+装配式应用到原理教学中,并结合团队教学和任务教学的相关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班级群等方式,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为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任务的划分,引导学生根据BIM+装配式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其次,在课程开始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组任务的展示,对涉及的原理知识进行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相关原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结合对原理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自身的任务成果进行修改。最后,根据具体课程的规划,通过多媒体设备、讲座、现场观摩等方式,邀请BIM+装配式行业人员,结合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知识与原理的讲解,进一步优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促进学生行业思维的培养和行业认识的提高[4]。

除此之外,在有关建筑构造原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要能够兼顾到课程与行业新兴知识内容的教学,尤其是有关新兴建筑理念、建筑方式与建筑设备工程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有关课程前沿知识的总结与学习,并在原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使用BIM技术等,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课程“基膜”的形成提供新兴知识内容的补充。

2.2 应用到建筑构造识图中

建筑构造图的识别是建筑构造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建筑设计等板块教学开展的必要准备,在该板块的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建筑工程图的识别以及部分建筑工程图设计的原理与方式,因此,在该板块的教学中会有这较强的抽象性与枯燥性。在加上装配式建筑本身与传统建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相关工程图的识别上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学习,将工程图放入到三维空间中,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本研究配合BIM+装配式的引入与应用,探索从案例教学法着手,进行识图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师要能够结合BIM技术、CAD技术,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三维空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将课程案例图放入到CAD等三维系统中,结合BIM技术,搭建工程设计图的三维模型,从三维模型中引导学生对工程设计图的各个板块内容进行认识与掌握,在此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绘图原理与方式,为学生原理内容的消化提供可支撑的具象内容[5]。

2.3 应用到钢结构课程中

就当前的建筑实践来看,钢结构建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也与装配式建筑融合一起,成为装配式的具体体现。在钢结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应用的材料、安装、构件等内容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能够对钢结构的设计进行简单的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设计图教学提供基础。从建筑构造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钢结构教学的难度相对较大,内容体系也相对复杂,并涉及复杂的力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BIM技术,将钢结构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模型化的设计,对有关安装等的内容进行三维动态搭建,确保学生能够详细到认识到安装的要领,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仿真环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程教学效果的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撑[6]。

3 结束语

建筑构造教学的开展要能够紧紧贴合专业前沿的发展情况,并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内容与前沿内容一体化的效果,以此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与课程育人水平的双向提高。将BIM+装配式内容引入到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将其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同时也应当着力探索BIM+装配式内容与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突出专业前沿、信息化设备对课程教学优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装配式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及要点探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首件钢结构构件确认机制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