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扬州古建筑空间及人文内涵简论

2020-02-20 05:46左春丽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2期
关键词:盐商大运河运河

左春丽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225127)

1 中国大运河概述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一个线性活态的巨型文化遗产为世界瞩目,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大运河正式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到隋朝时期南北贯通,兴盛于唐宋明清,目前形成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的格局,自南向北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运河的兴盛源于漕运的发展。古代陆路交通运载力有限、成本高昂且易遇到各种风险,制约着贸易的发展,早在西汉《史记·货殖列传》就有云“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贵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谚日: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水运却以其特殊的优势,打破了由于陆运不便的贸易局限,只要路线正确,顺着河流与借助风力,船只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及运输时间。故而水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凿大运河,使南北水系贯通。尤其是明永乐年间停止使用海上运粮通道,大运河更成为南北货物往来的重要通道。为了漕运的畅通与管理,需要建设水城门、堤、坝、闸、桥、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设备设施,大量的理曹官吏、卫漕兵丁、船工水手的驻留,需要建设粮仓、钞关、行宫、驿站、衙署等配套和管理设施;漕运兴盛,会盘桓荟聚大量南北往来的商人及文人旅客,既促进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又拉动运河沿岸周边城镇及民间传说、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的发展。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高度重视,沿线涉及的8个省(直辖市)、25个地级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运河长子,扬州城在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方面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扬州段运河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 扬州因运河而兴盛

扬州城的兴盛与发展,便是以隋唐时期大运河全线贯通及扬州兴盛为背景,扬州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上北下、西进东出的航运重镇,且俨然成为唐朝的水陆物流集散中心。《资治通鉴》曾评价:“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李白的“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亦可见扬州的繁华程度。随着盐业的兴起,扬州更一度成为中国最繁华、富有的商业城市,东南第一大都会。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坦言:“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盐铁,历来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扬州作为盐铁的中转港口,积累了丰富的航运红利,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认为“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扬州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直至16—19世纪的明清年间,扬州作为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一直兴盛,更由于两淮盐厂、两淮盐运使司坐落于此,盐商们为了取得“盐引”,大量盐商汇集于此,加之康熙、乾隆先后各六次“巡幸”,扬州城市建设更是高度繁荣。

盐商将盐运出,销往全国各地,回来船要压舱,便带回了木材、粮食等产品,还带回来园林建设用的石头、建筑材料与用品,政府对于盐商带回来的物资,给予免税的优待,富足的盐商们便利用这些优势,建立起一座座玲珑剔透、匠心独具的私家园林和宅第。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感于扬州盐商的富庶,发出“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的感慨。能让皇帝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扬州盐商宅园的建设水平不可小觑。其建筑技艺、文化与精神内涵均值得后人深深地挖掘。

3 扬州古建筑人文内涵简述

如今的扬州,仍有数百个官宦之府、盐商宅第、书香世家、平民居所等建于明、清及民国早期的古宅名邸保存于运河沿岸及古城区内。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简洁的外形尽显清雅、柔和、质朴的秀气。其中盐商建筑及遗址四五十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淮盐业商总黄志筠的个园、盐商汪鲁门的故居、盐商卢绍绪的宅第等。宅园合一的整体布局,丰富的建筑、装饰艺术语言,兼融南北的设计风格,为居住者提供了可居可游的闲适环境。扬州古建筑没有北京四合院的显赫与豪华,亦不同于徽派建筑的繁缛与世俗,而兼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及扬州文明发展进程中独特的地域性人文内涵。其中最具代表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当数座落在扬州北隅的“个园”,两淮盐业商总黄志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的私家园林,面积不足50亩的园子,运用笋石、湖石、黄石、宣石等不同石料堆叠形成形状各异的假山、叠石与植物的精心搭配,营造出春夏秋冬四季园区,志趣新颖、结构严密,可谓中国园林的“孤本”。

除古宅名邸外,扬州运河文物古迹还包括大量的堤、坝、闸、桥、码头、钞关、行宫、驿站等。如康熙和乾隆先后六次沿大运河南巡,运河沿岸便建立了大量的集宫殿与园林于一体的行宫,有的是新建,更多的是借助沿途的祠堂庙宇改建而成,如扬州天宁寺行宫便是其中之一,天宁寺是扬州八大名刹之首,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在寺西侧扩建天宁寺行宫,此后乾隆帝南巡都在此驻跸,行宫御花园中还建有御书楼,当时曾奉旨收藏《钦定四库全书》七部中的一部,天宁寺成为见证扬州繁华与兴盛的重要物证。另外,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扬州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桥梁,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类建筑形式。“扬州……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前。……”随着时代变迁、河道渐淤没,《梦溪笔谈》所记古桥及古迹很多已经不复存在,如开明桥、通泗桥仅存地名,桥已不存;有的原物已被毁,但还保存有旧址遗迹,如曾经作为隋炀帝行宫的山光寺;当然也有一些古迹完好保存,如大明寺;有的被毁,却又重建,如开元寺。很多古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用作用,但仍然是运河文化最重要的实物见证,是历史与文脉的承载者。运河流淌出扬州盐商的传奇,运河边上的每一处盐商老宅,既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是一种文化历程、文化积淀,在向世人诉说曾经的繁华往事、展现扬州建筑、园林与运河之美。

建筑既是“物”,又是历史与文化。扬州古建筑空间,既包含可见的建筑实体空间,又包含不可见却可感知的建筑文化空间。单体建筑或建筑群所建构的物理性空间可视为建筑实体空间,是当时的一切社会活动、一切社会力量产生和发展的场所。该空间给人们提供一个遮风避雨、赖以生活的真实环境,是真实可见的,无论是建筑的方位选取、空间布局、数理应用、规模进制以及福祠、楹联、照壁、门楼、连廊、匾墙等均有一定的建设规律可循,所有的一切都向世人展现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建筑实体空间。

建筑文化空间则体现在诗意与审美等意境方面。由于古建筑及其宅邸中地域文化和个人价值取向的装饰艺术和园林艺术,蕴含了诗意与审美,体现了追求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实用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审美创造与诗性气质。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对于扬州盐商来说,虽然通过河运与盐业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但在封建专制时代政治上以及古代传统观念中,仍处于非正统的边缘地位,所以在商业巨大成功之后,他们仍希望通过正统的途径进入权贵与核心阶层,故而在宅园设计与装饰方面,沿用了唐代大诗人王维隐居辋川开启的为景致赋诗题词的中国古建筑空间、园林景观表志传意的做法,无论亭台楼阁,还是细部的楹联、匾额等的艺术装饰,均体现盐商们贾而好儒、商而兼士、崇尚宗法、封建正统的文化人格的一面。如宅园入口处门楼匾芯、墀头、门抱石以及福祠、仪门处吉祥图案的雕刻装饰,隔扇门裙板、花罩、挂落处的小木作;亦体现在楹联、匾额、中堂条幅等处的书法艺术,通过宣示祖训家风、家庭管理与教育、做人修养与处世、寄情山水大隐于市、家道称誉与希冀等内容,借以表达宅园之主的情趣与追求。各种艺术手法、技术技法的综合运用,将建筑实用空间引向了一个随虚空、不可触摸,但可感知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与诗意文化!

4 结束语

与大运河有着千年不解之缘的扬州城,保留了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古宅园、古寺院、古街巷……向世人诉说着运河及扬州的历史与文化,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单霁翔先生讲:“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我们这一代人只是过程,我们的目的是使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同样享用文化遗产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从文化遗产中得到智慧,留住历史文化信息”。当下,适逢大运河文化重启之际,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深挖运河古遗迹的文化内涵、哲学精髓,通过转型升级,发挥文化优势,实现稳中求进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识之士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盐商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