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洲, 张德勤
(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实验教师专业能力的强弱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工匠精神”是古代工匠在其职业生涯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敬业乐业、专注专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2]。当前“工匠精神”业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不同领域从业人员的精神品格[3]。高校实验室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实践性,实验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职业实践很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我国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进程中,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一支“工匠型”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验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岗位意识、过硬的实验业务能力以及相应管理水平[4-5]。高校实验教师应在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践行工匠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和综合性的“工匠型”实验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敬业精神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6]。敬业乐业精神是高校实验教师工作中锲而不舍、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的动力源泉。高校实验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情意、热爱自己的职业,秉持对所从事职业高度认同的态度,尽职尽责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实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的质量。
尽责奉献是古代工匠所操持的一种优秀职业操守,他们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需要精力集中和全情投入,并且始终与工作对象处于交融状态,将智慧寄托于所制作的产品上。实验室工作是一项严谨而系统的工作,高校实验教师需要立足于本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每一次实验,并且需要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中长期坚持,尽心尽责为广大师生提供实验指导、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古代工匠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将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对各个工艺环节进行反复斟酌,以追求至臻至善的产品质量。高校实验教师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需要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发挥刻苦钻研和求真务实精神,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调试仪器设备,保证各项实验教学与科研任务顺利圆满完成。
实验室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与服务性非常强的工作,实验教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需要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全面和优质的技术服务。实验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实验室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才能。实验教师需要对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环节了然于胸,确保实验实训课堂教学不遗漏、不出错,积极指导学生按照规程进行操作,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事实验室工作不仅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而且还需要接触多种类型和型号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采购、使用和保养通常会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实验教学人员不仅需要与专业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实验课教学,还需要配合各单位做好对仪器设备的采购、管理、维护、保养等工作。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协作关系是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得以成功进行的必要条件。高校实验教师需要有顾全大局、善于合作的“匠心”,在实验室工作中遵循正确的合作之道,秉承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确保实验教学科研任务的有效完成。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也蕴含着一种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7]。实验教学人员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好服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实验教师应积极主动关注本专业相关的实验科学方面的进展,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和管理需求。高校实验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在实验技术革新、实验装置改进、实验方案改良、仪器功能开发及新仪器研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当前多学科交叉导致各专业相互之间逐渐融合和渗透,高校实验教学人员需要不断更新、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实验教学能力。高校实验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自如。现代科学技术及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形式发生很大转变,这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实验教学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保养方法,而且还需要具备根据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对理论教学的要求自主设计科学实验项目方案的能力。
高校实验室除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也是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8]。高校实验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课题的申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参加这类科研活动有助于实验教师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以及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在科研选题、科研项目规划、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在科研选题方面,实验教学人员还应积极申报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课题,对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学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将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使得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是高校实验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实验室管理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管理工作头绪繁多、事务繁琐,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高校实验教师不仅从事日常的实验教学、科研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而且还承担着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采购与验收等任务。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增加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显著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的效率及效果,更好地为实验教学科研任务的实施与完成提供软硬件支持。
“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是具有精益求精敬业特征的一种信仰[9]。打造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为高校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是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高校应从“匠心”“匠术”“匠行”“匠道”等多个维度,探索完善“工匠型”实验教师的养成与培育机制。
在当前人事制度均实施岗位聘任制的前提下,重要的是应该明确实验教师的岗位职责[10]。明确岗位职责有助于实验教学人员找准职业定位,增进对从事实验室工作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实验室建设需要对实验岗位进行合理设置并将岗位职责予以明确,同时需要突出考虑实验室工作的技术性和综合性特点。①参照学科带头人设置的经验设立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岗位,主要由富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并且学术造诣高的资深教授担任,其职责在于全面主持实验室建设、把控实验室工作质量、负责实验室发展和改革方面的一些重大议题并带动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相关研究。②鼓励热爱实验室工作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实验教学岗位工作,建立以硕士毕业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骨干队伍,协助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处理好实验室的相关工作。③鼓励具有动手能力、懂技术的高水平教师转入实验教学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增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活力。④对不适应当前岗位实验教学工作的人员进行分流,以实现实验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与结构优化,提高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应摒弃实验室工作处于教学科研从属地位的思想,将实验教学人员与从事理论课教学的人员以及科研人员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他们同等视为服务于高校发展目标的三支重要人才队伍。通过人才的合理定位,使得实验教学人员与理论课教学人员在职称和薪酬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这有助于激励他们建立对本职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并进一步激发其敬业爱岗、尽责奉献精神,从而在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方面更加努力,精益求精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高校实验教学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已有的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在当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胜任教学科研任务的能力。工匠精神培育导向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大对实验教学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以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养为支撑,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拥有熟练、精湛的“匠术”。
高校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并采用多种形式:① 岗前培训。该项培训的主要任务是使实验教学人员熟悉从事实践教学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了解实验教学岗位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学习教育法规和政策,进行职业道德教育。②岗位培训。根据在岗实验教学人员的岗位特点和承担实验教学科研任务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与自身从事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相结合,逐步掌握和提高从事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方法和技能。③ 在职学历培训。推荐具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的年轻实验教学人员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建设和充实具备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实验骨干教师队伍。对于部分学历较低的实验教学人员,鼓励他们脱产或在职攻读本科学位,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④ 举办专门的培训班。针对一些新进的专门设备或者开发新的实验课程的需求,高校可以组织部分专职使用人员以及相关的教师进行专门技术培训。⑤ 参加相关的研讨班或研讨会。针对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设备采购等某一领域的问题或前沿知识,进行交流、学习与研讨。⑥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11]。
只有真正体现对实验教师劳动的尊重,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12],激励机制是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内容[13]。在激励机制设计与实施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及工作内容的繁杂性。按照效率优先、优劳优酬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制定切合工作岗位的津贴分配制度,强化实验教师的忧患意识和敬业精神,激励他们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方面更加努力地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增强实验教师队伍的责任心,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14]。在绩效考核方面要根据各实验岗位的实际情况,兼顾各学科专业之间实验室工作的共性和差异,按照科学公正、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指标设计上,要坚持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突出重点考核指标,使考核指标能真实反映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对考核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以现实表现和工作绩效作为评价依据,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激发他们从事实验教学与岗位成长的积极性。
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实验教学人员职称体系,发挥职称晋升的激励作用。根据不同实验岗位的特点,探索分类进行职称评定的模式。除了可以参评实验师和工程师系列职务之外,还可以为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实验人员设立教学型职称评定标准。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工作的特点,不仅要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实验教学人员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实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业绩。
为了充分挖掘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项目开发以及实验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可以设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课题。对于取得优秀实验教学科研成果的个人进行表彰,比如设立实验教学优秀成果奖、实验室管理先进奖、实验室建设贡献奖等。这类课题和奖项有助于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实验教学科研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有利于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良性开展。还可以设立实验室研发与协同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实验基金,以鼓励实验教师开展相关的研发创新活动,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创新能力[15]。
实验室工作的工作氛围和实验室文化对实验教学人员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好实验室的文化氛围不仅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16]。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营造实验室工作的良好文化氛围,有助于通过组织氛围和文化渲染塑造实验教师勤勉尽责、恪尽职守的职业情操。加强“工匠文化”建设,应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团队工作氛围,大力弘扬民族气质、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提高实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荣誉感。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实验室“工匠大师”队伍,以其奋发上进的职业精神、尽责奉献的职业情操来感召和激励广大实验教学人员勤奋工作。高校应通过宣传展板、图片展览、单位网页等多种渠道,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英模事迹及其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进行渲染,提高实验教师的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的外在标准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规范,通过文化渲染塑造实验教师奉献和服务的价值观、忠诚事业的使命感、学习和创新的责任感以及团队精神。
实验教师是高校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的强弱和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实验室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实践性,实验教师在职业素养、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能力建设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高校应完善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培育机制,从“匠心”“匠术”“匠行”“匠道”等环节着手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匠型”实验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