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茹
[摘要]中国现代化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全面揭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规律性,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是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价值旨归,以对国内外大局的准确判断为重要前提。这些本质特点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模板,更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翻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因而具有世界性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2-0004-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10。这一观点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以CNKI数据库为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意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9年11月6日共有相关文献十一篇。通过对这十一篇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大多数文献均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探寻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验。然而,大多数文献仅停留在对这一“世界意义”的单纯描述性研究,主要是通过阐述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批判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弊病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因此,学界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对相关机制的运行规律进行总结,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10。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正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才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巴林顿·摩尔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复杂进程进行研究,提出“在政治领域,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现代化成功的重要保证,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在广阔的领域内确立安定和秩序”[2]。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曾经指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八大基础支柱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实现的高效决策”[3]。
(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利于保证政策的弹性化和连续性
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政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政党制度采取的是“外部多元化”模式,即通过多党轮流执政来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但是,目前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式民主国家中,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野党已经不仅仅是恪守其职责的反对党,更多的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西式民主的“政权轮替”使各执政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相互推卸责任,政策制定和执行往往陷入僵局。然而,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政党制度上的优势可以使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地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保证政策的弹性化和连续性。目前,整个世界的“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在“东升西降”趋势越来越明朗的情况下,更凸显出党领导下的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从政策的弹性化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智慧就在于其领导下的政治体系具有强大的政策制定、动员、调整、反馈和纠错能力,从而使政策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得到及时调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策领域的调整和变革是非常迅速的,进行了数次的重大政策转型。总体上是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具体的经济运行体制进行适时地调整和变革,以便通过充分发挥政策弹性来带动经济增长。从政策的连续性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智慧就在于其领导下的政治体系是上下层次分明,内部关联密切的整体系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确定改革方向和思路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五年一届的党代会作为中国发展方向的指向标,都会一以贯之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规划和部署。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各级职能部门根据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这种从上至下的、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决策使业已形成的政策文件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变更而随意改变,这使改革进程得以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和质的飞跃。
(二)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利于实现对“资本逻辑”的有效驾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正确处理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实现对“资本逻辑”的有效驾驭,才能保证资本因素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良性运行,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自身所生成的,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广泛联系交往的产物。因此,汲取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应有之义。在这一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如何对附在其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剥离,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重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积极成果进行成功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有效驾驭乃至超越“资本逻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富民强国的有效途径。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中国从世界上的“贫穷人口大国”、工业落后国、基础设施落后国、科学技术“空白国”发展成为“小康社会”、工业强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大国、世界创新国;从最大的传统农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发展为最大的现代城市社会、全面开放社会。總之,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传统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巨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实现的。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是经过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而逐步深化,完善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为遭遇的挫折甚至失败而放弃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是更加明确地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等制度。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强调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发达国家所出现新变化的追逐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走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的英美模式道路。这种模式要求全面市场化、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其实质就是在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极力追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这种以资本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无法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的结合体。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求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发展方式的“属人”价值属性。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一)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陷入无限循环的悖论之中
新自由主义框架下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的发展陷入无限循环的悖论之中。这种悖论体现为在资本主义状态下,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人的丰富性越丧失。在以资本为主导的西方现代社会中,物质财富的加速累积和前所未有的丰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第一主义”的驱使下,对物质财富永无止境的欲望使人被束缚于看似合理的“铁笼”之中,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空间日益逼仄。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但是个体的生存智慧和精神需求则呈现出匮乏状态。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体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4]。资本的运作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但是游离出来的相当数量的自由时间又重新被用来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视为“齿轮”和“螺丝钉”的广大劳动者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劳作中被资本所操纵,从而在片面的发展中无法自拔。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出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出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要利用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绝不能走英美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最明显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生产关系的建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在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前提下,对由此衍生出的剩余价值的无限占有。其在本质上是鼓励社会生产为私人资本的收益最大化服务的。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其核心要义是要保证社会生产资料能够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有效利用资本,使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为民谋利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绝不意味着与资本的彻底决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的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发展道路。但是在人类社会不断朝着深层次“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然要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密切联系而不是相脱离。正如姜辉所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是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但是‘资强社弱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5]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发展所取得的有益成果。
三、正確把握国内外形势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关系到新时期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中国实际和世界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的结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对国内外大局作出新判断和新认识,以更好地回应时代新要求,解决时代新问题,引领时代新发展。
在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的大发展和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深化对世界多极化的科学认识,保持对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自觉,力求为优化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融入世界潮流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像邓小平曾经指出的,“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6]。改革开放初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开始“进入世界”。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融入世界”。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题演讲,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坚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寻求各方利益关系的最大契合点与加强合作的公约数。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调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注重实现本国利益与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相统一。这充分表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是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也不断显现,改革所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例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民生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叠加,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重大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党建薄弱环节亟待解决等等。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坚持‘快干‘实干‘会干的同时,注重防范风险”[7]。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在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断深化认识中,在锲而不舍的实践奋斗中,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这一美好蓝图不断变为现实。
四、结语
纵观世界,东南亚等沿着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和方案进行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没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纳和接受新自由主义派经济学家们的自由化改革方案。在这种一味照搬别国发展经验的过程中,要么在“颜色革命”中走向沉没,要么在“中等收入陷阱”中走向迷失,要么在“华盛顿共识”的“猛药良方”下消隐于无形。而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反复较量和角逐博弈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仅使世界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逐步走向振兴,而且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中国之治”局面的出现,首先,最为关键的就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极力排除外界杂音,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种不同于别国的特质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其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种创造性延续,即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也就是说,在有效利用资本的基础上,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懈努力。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国内外大局作出准确判断。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对国内外形势作出准确判断,才能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错路,才能战胜现代化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总的来說,中国所探索出的有别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新路,对世界上渴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79.
[3][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魏平,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3.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4.
[5]姜辉.当前世界社会主义正进入谋求振兴期[J].人民论坛,2016,(9):26-29.
[6]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76.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2018:131-133.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