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漳州西湖生态城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

2020-02-19 04:19戴炳奎
福建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行车道西湖用地

戴炳奎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漳州 363005)

0 引言

当前,城市的发展面临交通、经济、环境、社会等严重挑战,亟需转型为社会-经济-自然因素协调发展的模式。因此,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生态城市”成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围绕绿色交通发展内涵,美国的加州伯克利、丹麦的哥本哈根、新加坡和荷兰的格罗宁根,均在不断进行自行车交通的研究和实践,认为自行车交通是低碳无污染、即相对独立又可和其他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的交通方式,有助于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低碳交通城市。我国在引入绿色交通的发展思路后,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尤其是诸如杭州、厦门和桂林等旅游城市,也都在大力推行自行车交通的研究和发展,将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以实现城市交通的绿色化发展。但国内外当前注重的是从整个绿色交通的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专门针对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仍相对欠缺。

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具体体现[1]。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一环,在城市中短距离出行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往往作为首选的交通出行方式。因此,探索绿色交通理念下的自行车交通规划方法,以更好地完善和深化绿色交通体系规划,亟为必要。

1 绿色交通理念

1.1 绿色交通定义

1994年,加拿大学者Chris Bradshaw首次系统地对绿色交通体系进行定义,将“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 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单人驾驶车辆[2]。由此可看出,绿色交通所倡导的是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鼓励公共交通方式的发展,限制私人交通方式的使用。

1.2 绿色交通的特性

绿色交通主要包含4种类型特性。

(1)公平性:绿色交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提供的是对所有类型、各种层次的交通服务需求。

(2)可持续性:绿色交通理念的根本,在于实现交通、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3]。

(3)系统性:绿色交通统筹考虑整个城市交通体系,协调、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引导和使用低能耗、高效率的交通工具,以构建系统性的交通运输体系。

(4)统一性:绿色交通的建设,要与城市空间特色、土地资源利用、环境承载力、大众出行选择等其他因素相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目标[4]。

1.3 绿色交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以私家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带来一系列的环境、交通和安全等问题后,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在众多发达国家逐渐奉行。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一系列如《冰茶法案》等绿色交通的政策,指导城市交通建设;英国在2003年将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经济转型的首要战略目标;日本希望通过推行“低碳革命”实现绿色交通发展目标;此外,丹麦、荷兰和新加坡均以推行“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理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系统[5]。绿色交通的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台湾学者沈添财率先引入中国后,形成了26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4个绿色交通省,北京、厦门等27个绿色交通城市,大连港、青岛港等11个绿色港口,河南三淅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等20条绿色公路,以“交通政策、交通方式、交通工具和交通环境绿色化”的发展思路践行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交通方式上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引导小汽车合理、适度发展,并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上,提供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政策以及施行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倾斜措施,致力建设绿色化的交通出行环境,同时采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并在交通系统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外部系统协调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目标[6]。

2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自行车交通规划内容和方法

2.1 自行车道路路网规划

(1)梳理与自行车道路路网相关的商业和公共设施分布、公共空间系统、轨道站点和社区服务分布等重点要素。

(2)以自行车交通需求预测为基础,重点考虑自行车交通聚集程度、地区功能定位、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将多因素进行叠加,确定自行车分区。

(3)统筹考虑相关重点要素。在不同自行车交通需求分区的约束下,沿城市重要自然景观资源、交通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两侧道路用地空间设置自行车通廊,把自行车连接道设置在沿城市生活性次干路和支路两侧道路用地空间,并将具备自行车通行功能的城市绿道纳入自行车交通网络,形成自行车道路路网。

2.2 自行车交通空间规划

(1)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等级和自行车道功能等级,设定自行车道宽度。

(2)根据路径周边用地和建筑功能、用地开发强度和行人流量等因素,采用不同的自行车道断面设计。

(3)考虑自行车道隔离、过街和无障碍设施的配置。

2.3 自行车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1)遵循“就近停放、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轨道/公交首末站、人流密集区(商业区、公园、旅游区、大型活动广场)等设置自行车(含共享单车)公共停车场。

(2)结合自行车道路网及自行车公共停车点,并充分考虑居民出行习惯,在居住小区、休闲文化中心区、商业商务区、学校、公共服务中心等周边,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

3 漳州西湖生态城自行车交通规划

3.1 漳州西湖生态城概况

漳州西湖生态城项目位于漳州主城北部,是老城区、高校园区与金峰开发区、天宝、靖城的衔接地带,南临九龙江西溪水系,东靠主城区西部组团,与圆山隔江相望,总面积约4.9km2(约7382.4 亩)。其区位和尺度的特殊性,为打造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

漳州西湖生态城已基本完成整体拆迁,村庄已拆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以农林用地、平整地为主,沿胜利西路、迎宾大道两侧遗留部分未拆迁工业企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南侧居住用地现状保留。现状仅保留胜利西路,北环城路、北江滨路3条干路。与周边区域进行连接,其余均为规划道路。

规划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为主。规划总用地487.74h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09.25hm2,占总用地面积83.90%。非建设用地为水域和其他非建设用地(郊野公园),用地面积约78.49hm2,占总用地16.10%。其中,二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生态城的北部和东部,用地面积约123.95hm2,占城市建设用地30.29%,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15.49m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约53.44hm2,占城市建设用地13.06%,人均用地面积约6.68m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109.43hm2,占城市建设用地26.74%,人均用地面积约13.68m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主要包括道路用地、城市轨道交通用地和社会停车场用地,设置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城市道路系统。这些规划用地条件为自行车交通提供了用地支撑。

漳州西湖生态城片区的发展,肩负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两大重任,其开发利用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因此,交通规划建设也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充分保护,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有机处理好城市功能和交通发展、小汽车交通与绿色交通之间、交通设施供应与交通需求调控的关系,更好地匹配赣州市“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的发展理念,将绿色交通作为低碳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引导土地利用和综合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绿色交通模式为主导的生态城市发展典范。

3.2 自行车交通发展定位

结合宏观政策背景,借鉴相关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教训,综合分析漳州西湖生态城的发展、定位及漳州市中心城区交通特性等,以及自行车交通自身的发展趋势、自行车交通短距离便捷的优势和效率。确定自行车交通在漳州西湖生态城绿色交通体系的发展定位:一是作为中短距离出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二是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重要方式;三是作为休闲健身方式。

3.3 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及规划原则

3.3.1上位相关规划

根据《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湖生态城立足尊重现状建设及土地批租情况,结合基地的自然条件,本着规划建设的延续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绿色交通体系支撑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土地集约利用、环境营造优先为原则进行总体用地布局,形成了“一心、一带、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7]。

自行车交通规划紧密结合上位规划《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系统以及绿地与景观系统进行规划,如图1所示。

图1 空间结构形态图

3.3.2发展策略

(1)提高全民现代化交通意识,制定鼓励自行车交通优先的政策。

(2)结合绿道与通勤休闲通道构建自行车廊道系统。自行车廊道系统与《漳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中所构造“一轴一环双核多廊道”布局形态的绿道保持一致[8],结合景区公园内部道路及连接公园绿地的交通性道路建设,保持路径连续性,建设高标准的设施及其景观。

(3)构建自行车交通的线性网络。自行车交通线性网络是构成和连接城市慢行网络的主体。网络的构成,分层次、分目标地满足各类交通需求,既要形成区域性的完善网络,也要形成中心城区贯通的通道系统。

(4)架构生态城区自行车系统。通过优先市政道路自行车通行权,完善自行车设施系统,结合公园、广场和绿地等建设辐射性强的慢行核,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区域性高品质慢行系统。

(5)建设舒适安全自行车道,不断设置完善方便的自行车停放设施。规划制定电动自行车的设计管理指引及安全行驶策略。

3.3.3规划原则

(1)为有效组织不同骑行单元内自行车道的规划布局,自行车交通网络构建,宜遵循“层次清晰、分区发展、干道分流、环境友好”的规划原则。

(2)单元发展、适度连通的原则:即各骑行单元内相对独立地规划建设自行车交通网络,鼓励自行车在单元内短距离出行或接驳公交;骑行单元间不鼓励过于频繁的自行车长距离出行,但布设一定数量的自行车通道,使不同单元相互连通。

(3)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原则:自行车交通网络内,布设在不同城市用地布局周边的自行车道所承担的功能及自行车交通出行强度有所差异,据此将自行车道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层次及等级,以构建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自行车交通网络。

(4)干道分流、条件适宜的原则:即紧密结合漳州现状及规划道路实际情况,选择条件适宜的道路布设自行车道,并通过规划手段使同向机动车流与自行车流物流分离,确保自行车交通安全。原则上自行车道宜布设在道路空间资源富裕的生活性主次干道上。

3.4 西湖生态城自行车道路路网规划

3.4.1规划思路

在现状及规划路网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自行车路网,将城市各类慢行社区、景观节点、绿地公园系统以及公共设施等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慢行节点”串联。该规划的自行车道路路网,主要从自行车通廊、自行车连接道和休闲道(自行车专用路)3个层次进行布局规划。

(1)自行车通廊,主要沿城市重要自然景观资源、交通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两侧道路用地空间设置,串联起西湖生态园区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区、重要的公共设施、主要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区。绿道为自行车通廊提供绿道游径和绿廊系统,是自行车通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行车连接道主要功能,连接西湖生态园内各类建设用地,联系自行车道通廊,分流廊道的自行车流。该类型路径主要沿城市生活性次干路和支路两侧道路用地空间设置。

(3)休闲道,主要指河道、道路两侧绿化空间内设置的自行车专用道,但不考虑电动自行车。休闲道是休闲观光、健身骑行的专用道。

3.4.2自行车道路路网规划方案

考虑西湖生态城区通廊自行车交通功能的布局需求,并与漳州市中心城区自行车通廊衔接,西湖生态城区自行车通廊形成“一环五纵四横”网络型总体布局结构,公园路、金湖路围西湖湿地公园形成一环,瑞京路、迎宾西路、胜利西路、建峰路、惠民路(南北向)形成五纵,谢溪北路、北环城路(绿地退让)、金玲路、惠民路(东西向)形成四横。

该自行车路网规划,总长度为69.98km,自行车道路密度17.1km/km2,自行车道路平均间距165m,各项指标均达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I类区的上限值,充分体现了优先发展慢行的绿色交通发展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自行车道路路网图

3.5 西湖生态城自行车交通空间规划

根据《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并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等级和自行车道功能等级,设定自行车道宽度。同时,结合西湖生态城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定位,新建道路自行车道宽度符合推荐取值,如表1所示。

表1 自行车道单侧宽度推荐值表[9] m

为实现协调发展,该自行车道规划根据路径周边用地和建筑功能、用地开发强度和行人流量等因素,采用不同的自行车道断面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自行车道断面典型形式一览表

此外,在城市主、次干路的自行车道,采用机非物理隔离;城市支路上的自行车道,采用非连续式物理隔离。同时,考虑路段和交叉口的自行车平面过街带、自行车立体过街带等设置,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要求。

3.6 西湖生态城自行车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自行车公共停车点,根据其服务业态不同可以分为轨道/公交首末站接驳停车、休闲文化中心游览健身停车、短距离商业出行停车、中学通勤出行停车、公共服务设施及居住区周边短距离出行停车。

结合西湖生态城自行车道路路网规划,按150m服务半径进行西湖生态城自行车(含共享单车)公共停车点布局,共设置68个公共停车点,如图3所示。

图3 自行车公共停车设施布局图

针对漳州西湖生态城区慢行交通定位,公共自行车以满足居民出行、休闲双重需求为重点,将租赁点主要布设在大型休闲景点以及具有出行吸引力的重要公共服务、交通节点,如图4所示。

图4 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布局思路图

同时,租赁点采用分区、分类的布设思路。以公共交通站点、大型公共建筑等主要人流集散点为核心,依据节点的辐射半径逐层推进、深入出行终端进行布设,共设置4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如图5所示。

图5 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布局图

4 结语

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优先级别最高的两种交通方式之一,是交通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发展形式。

本文以绿色交通理念为指导,在充分认识自行车交通在漳州西湖生态城绿色交通体系的发展定位,提出发展策略及规划原则,构建了“一环五纵四横”网络型自行车网络,明确了自行车交通空间分配准则,规划了自行车公共停车设施以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布局,以切实推行生态、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核心发展思路。

本文虽基于绿色交通理念下对自行车交通规划进行一些探讨,但为更有效和深入的推进相关工作,还应加强交通精细化设计、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政策的保障、交通量化模型和交通科技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使绿色交通能更好地提升城市交通环境。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西湖用地
“全球最长”太阳能自行车道投入使用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为何日本骑车者众多却罕见自行车道?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广西城市道路增设专用的步行和自行车道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