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1)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新形势下城市滨水区发展需以满足绿色发展要求为前提,这给城市滨水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1]。
龙湖地区位于芜湖市“两江三城”核心区域,是沟通三大主城的核心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在芜湖市龙湖滨水片区开发过程,寻找龙湖片区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探索龙湖的绿色发展策略成为前期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城市发展惯性阻碍芜湖城市空间转向
芜湖市产业功能区主要集中在城北经济开发区,以高污染、相对粗放的制造业为主,用地面积超过120km2,用地空间向东已延伸至马鞍山行政边界,现状产业用地空间已趋于饱和。城市服务功能核心区集中长江右岸的镜湖区和鸠江区,空间格局向马鞍山方向扩展的自发趋势仍在持续。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基本完成,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低于100m2/人,存量用地日趋紧张(图1)。行政边界的限制已经成为芜湖市未来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转型发展不可避免的瓶颈。芜湖以镜湖区和鸠江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自发向东发展的格局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阻碍了芜湖市城市空间向南转向发展,以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路径开发龙湖片区成为芜湖未来必然选择。
图1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1.1.2低效空间利用导致生态空间资源错配
龙湖片区现状主要由滩涂水域、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构成。允许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大小龙湖沿线区域,现状已经建成碧桂园居住片区和6个行政村,建设用地规模为138.75hm2,合计龙湖地区内现状常住人口共近37 000人,人均用地指标超过200m2/人,远大于城市规划标准要求的100m2/人的最高限制要求。各村庄居民点规模较小,主要沿湖岸、沟渠分布,形成条带状分布格局,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较差。现状城镇土地利用率低,生态空间未有效释放其功能作用。
处于芜湖市老城区和西部产业新城之间的龙湖发展片区是芜湖市未来稀缺的城市发展空间,但龙湖自发分散的城镇和产业布局导致城市发展空间资源的错配,导致优质的生态承载空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芜湖市境内河湖水系主要有长江、漳河、青弋江和龙湖等组成,龙湖连通长江和漳河,是两江防洪调蓄和生态自我修复的重要载体。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整体水质较好,龙湖片区由于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沿湖地区水环境保护压力加剧。 根据2015~2017年《芜湖市水资源公报》分析结果,近三年长江右岸、长江左岸、青弋江全年水质为Ⅱ类,漳河有部分监测河段为Ⅲ类,外部江河水系水质较好。龙湖水质3年内的水质监测均为Ⅲ类,部分地段出现Ⅳ类水体,受污染严重。(表1)龙湖当前水质和滨湖沿线面临污染风险,河湖的生态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需要结合片区新的发展定位进行完善升级。
表1 2018年芜湖市长江河流水质监测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芜湖市统计年鉴)
龙湖周边的产业功能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江区域,以乡镇及私营小企业为主,涵盖能源、机械、水务、纺织等多种类别。北部沿江区域也是生态岸线被侵蚀最严重地段,以船舶运输及船舶制造为主,侵占沿湖岸线15km,保护生态岸线的60%。滨湖地区受围垦等人为干扰,湿地面积部分萎缩退化,生态岸线受到严重侵蚀。
雨污合流制导致区域内污水不能有效分离处理,直接排入龙湖造成污染。龙湖及与其连通的水域沿岸实行雨污合流制,共有6个排水泵站,按照排水出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龙湖及其汊河为排水出口,二是以长江为出口。(表2)龙湖流域沿岸的六大圩区的排水,主要先由通龙湖泵站排入到龙湖,再由通江泵站排入长江。污水和雨水混合的排水方式加大了龙湖的排涝压力,降低龙湖水安全等级;不同程度的污水排入龙湖,给湖区的水质安全带来隐患。
表2 龙湖流域圩区排水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来源于《芜湖市龙湖总体规划》)
龙湖地区居民点分散,内源污染严重。外部城镇污染源和内部分散居民点粗放的土地空间利用模式,缺乏统一有效的配套服务设施,导致龙湖地区污染仍在持续,生态基底缺乏有效管控和保护措施。农户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仍较为普遍,污水处理率低下,内源污染呈现加剧趋势。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不完善,未经有效处理的村庄污水直接排入龙湖,导致龙湖环境污染加剧,龙湖片区的生态基底缺乏有效保护。
龙湖滨水开发的前提是优先保护长江芜湖段一江两岸,其次是补齐城市产业短板,最后是完善主城区的交通配套基础设施,满足城市未来城市空间向南发展的需求。
龙湖滨水发展策略,以龙湖生态建设为契机,通过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系统治理河湖水系,全面控制内源污染,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一江两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芜湖城市主题特色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体系的生态客厅,带动城市向南拓展,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 (图2)。
图2 龙湖生态利用分区
2.1.1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纽带,引导城市生态空间发展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为芜湖确定了拥江发展的目标,以化解城市过去自由发展造成的城市发展空间受阻问题。以国土规划为引领,构建以江南龙湖组团为核心,以城北产业组团、科教产业组团和城东产业组团为基础的生态宜居新城。
2.1.2引入城市绿色发展体系,促进生态空间多元化利用
龙湖生态空间利用中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将龙湖生态空间划分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和低敏感区,根据不同生态承载力确定未来发展目标。
高敏感区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受外界影响较大,主要为内、外龙湖,属于严格控制管理区域,避免大开发、大建设,以生态修复、维护为主。中敏感区易受外界活动影响。主要为繁昌江堤以北区域及水体周边区域。该区域可进行建设量小的开发,但仍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低敏感区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较为稳定,受外界活动干扰小,可进行合理开发。非敏感区不受外界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的空间,多为建设用地[2],如图3所示。
图3 龙湖滨水区生态敏感性区划图
2.2.1均衡评估水系水质,明确治理保护目标
根据城市绿色发展评价要求,给龙湖沿线不同区域划定相应水质实现目标,进行动态管理控制。将龙湖区域划分为7个区域,对规划区域内的水质进行取样分析,分析各个区域的水质指(表3)。1~7采样点位于龙湖规划区范围,采样点分布合理,可反映出规划范围区内的水质现状。通过全面布点检测,评估现状水质,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为滨水开发提供标准[3]。
表3 龙湖片区水质分析数据
2.2.2确定防洪标准,明确岸线保护形式
龙湖湿地公园紧邻长江、漳河,项目区范围内由长江堤防、龙湖血防、漳河堤防防御50年一遇洪水;其次,龙湖湿地公园范围内均为圩区,主要有保定圩区、新大圩区、芦滩圩区、天成圩区等,各圩区均组成各自的防洪闭合圈,其中1~5万亩圩口防御15年一遇洪水,5万亩以上圩口防范20年一遇洪水。
依据龙湖整体功能规划情况,划分不同功能岸线段,清退与规划不符的厂矿企业,总店突出防洪和生态功能。防洪功能主要在龙湖北一段,以防洪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护,墙体本身混凝土裸露,墙顶为临时通道。
2.3.1控制沿线城镇污水,保护龙湖生态基底
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预测龙湖片区人口规模和周边开发强度,以优化滨水沿线城镇管网体系,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具体通过取消部分直排龙湖泵站等方式优化泵站布局,达到弱化龙湖区域排涝通道功能、减轻对龙湖排水压力目的。泵站布局优化后,保大圩经五联渠、老山河、都督河等排水入漳河,保定圩及新大圩排水入长江。
泵站优化一共取消或调整了10个泵站(图4),在满足排涝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对其他泵站和河道的规模做进一步调整,加大其他泵站装机规模、扩宽河道过水断面,具体的工程规模采用搭建MIKE11一维城市河网计算模型(图5),准确的计算相关数据,作为生态基底控制依据[4]。
图4 优化后的泵站布局
图5 MIKE11一维河网计算流程
2.3.2生态修复龙湖,构建绿色发展区
通过引入长江活水,促进龙湖水体循环,实现水体自行修复总体目标。龙湖部分区域的水质较差,龙湖紧邻长江,可利用此优势,从长江引水入湖,提升龙湖水质。规划上由江坝闸—三山河引长江水入龙湖,龙湖的水一部分再排入长江;一部分水引入三山区,补充老山河、五联渠及都督河的水量,实现长江、龙湖和漳河的水系良性循环(图6)。
图6 江湖连通示意图
龙湖滨水片区的发展是芜湖市未来实现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发展空间瓶颈、分析城市生态空间利用效用和城镇污染因素,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完善河湖水系、控制城镇污染等措施,为芜湖城市寻求以龙湖滨水片区为载体的城市新发展空间。在解决龙湖滨水片区发展路径的问题同时,探索城市滨水发展的开发策略。
一是城市滨水发展,需优先服务城市功能发展诉求。城市滨水发展滨水城市发展必然面临的课题,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阶水平的必然需求。绿色发展背景下的滨水地区的发展,优先需要统筹区域生态空间、区域水系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关系。城市发展要服从于区域生态格局底线,城市滨水发展要衔接区域水系,滨水地区的发展既要满足生态发展需求,更要服务于城市功能发展诉求,成为城市品质提升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二是生态空间利用,需明确划分保护与利用的边界。结合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内容,梳理城市发展空间中明确需要保护和修复的空间,分层次划定城市不同功能发展区,控制好高生态敏感区,利用好中敏感区,开发好低敏感区,促进滨水区域形成与区域生态格局和城市空间格局相协调的生态功能发展区。
三是城市基底保护,需重点系统控制区域内源污染。城市的发展有赖于生态基底环境,更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等基础服务设施。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发展,更需要整体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城市内生污染源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保障城市功能空间有序发展,避免因未有效系统的控制措施而形成新的城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