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强度对小学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

2020-02-19 06:53杜幼红连天星马伟娜
关键词:偏向调节强度

杜幼红,连天星,马伟娜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0 引言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意图的努力和做法[1],它既是一种个体对情绪的反应,也是一种可以被意识到、可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通过学习使用不同的情绪策略来调节情绪以适应环境.已有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未来的人格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2-3],儿童情绪调节研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上[4-5],很少有研究者对小学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面进行探讨.早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在调节不同情境下的情绪时,其效率和适应性是有巨大差异的[6-7],人们需要灵活选择有效策略以适应不同情境下的需求[8-10].此外,近年来我国小学儿童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竞争和压力:繁重的家庭作业、多而杂的兴趣辅导班、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等.儿童在面对冲突情境时反应激烈,若不能选择合适的调节策略,容易导致儿童社会适应困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探究小学儿童在面对消极情绪时,能否在情绪调节策略之间进行灵活选择以适应不同情境下的需求显得十分重要.儿童只有掌握了灵活的认知结构来选择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才能应对变化的各种压力情境,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

Sheppes等以认知资源有限假说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以此来解释在不同强度刺激下采用不同调节策略会产生的不同结果[9].该理论认为发生在认知加工早期的情绪调节能在情绪信息进入更深层的加工之前进行有效调节.但发生在晚期的情绪调节,由于和先前形成的信息有直接冲突,因此后期就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对情绪信息进行调节.其中注意分散和认知重评分别是经典的早期和晚期的情绪调节策略.此外,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研究中,情绪强度作为调节选择的一个决定因素,是情绪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维度[9],已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Sheppes等采用情绪调节选择任务证实了他的理论,发现在低强度负性情绪下,人们更偏向选择认知重评来调节情绪,而在高强度负性情绪下,则更偏向选择注意分散[11],后续的研究者们也证实了该理论[12-13].

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青少年和成人大学生为被试[11,13-15],鲜少有人对小学儿童的情绪策略的选择偏向进行探究.仅有的几项对小学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意愿的研究多以编制情境故事的访谈法[16]以及创设挫折情境的观察法[17-18]为研究方法,但未曾探讨过学龄期儿童在面对不同的情绪强度刺激时所做出的情绪策略选择.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小学儿童在情绪策略选择上达到了何种水平,他们对情绪策略的选择是否已达到了在不同强度的情绪刺激下灵活应用的状态,是本研究关注的内容.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选择任务[9]来考察不同的刺激强度对小学二年级、四年级以及六年级儿童在认知重评、注意分散两种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上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从杭州某小学随机选取二、四、六年级学生共81名,实验中有1名被试主动退出以及2名被试未按要求完成实验,余下有效被试共78名,其中二年级27名(女生14名),平均年龄(7.65±0.22)岁,四年级25人(女生12名),平均年龄(9.78±0.36)岁,六年级26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11.56±0.31)岁.每一名被试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获得了口头知情同意.

1.2 实验材料

从中国情绪图片库(CAPS)中选取76张消极图片作为预实验的刺激材料(出于实验伦理考虑,本研究未选择血腥恐怖图片),随机招募48名小学生(二年级24名、四年级16名、六年级16名),对图片的唤醒度进行1~9的评分(1=一点也没有,9=最强烈).根据被试的评分结果以及CAPS中图片的标准参数选出15张低强度和15张相对高强度的消极图片(低强度的图片编号分别为142、146、147、152、153、166、172、229、265、456、462、466、526、528、616;相对高强度的图片编号分别为196、205、225、245、248、250、251、263、264、275、532、540、581、588、592)作为正式实验材料.其中高刺激强度的图片在CAPS中的效价、唤醒度分别为M效价=2.60,M唤醒度=5.47,小学儿童对此进行的唤醒度评价为M=5.86;低刺激强度的图片在CAPS中的效价、唤醒度分别为M效价=3.89,M唤醒度=4.49,小学儿童对此进行的唤醒度评价为M=3.39.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图片在CAPS中的效价以及小学生对唤醒度的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低强度的图片之间差异显著,t(14)效价=4.87,P< 0.001,t(14)唤醒度=10.02,P<0.001,t(14)儿童唤醒度评价=14.58,P<0.001.

1.3 实验步骤

实验在该小学一间安静的活动室里进行,每次实验有6~8名被试共同独立进行,每个被试间隔而坐,互不影响.在正式实验开始前,主试会对参加实验的儿童进行10~20 min的培训,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流程以及举例说明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含义和选择方法.注意分散是指从原来的情绪刺激中撤离转而注意其他无关的中性刺激[19],比如不去看图片中的大蜘蛛,而是想想今天早上吃的什么或者在心中做简单减法运算.认知重评是指改变原来对情绪信息的理解含义,重新产生对信息的新评价[19],比如图片中的大蜘蛛是个毛绒玩偶,不会动也不会咬人.

实验任务通过e-prime呈现,需要被试全程注视屏幕,保持注意力集中.首先屏幕中心会出现1 s的“+”注视点,然后随机呈现一张实验图片,1.5 s后消失;接着被试需要根据刚才出现的图片,按键选择“注意分散”或“认知重评”来进行调节情绪以降低负性体验;在按下对应按键后屏幕上会反馈所选择的策略并提醒被试有2 s时间准备;紧接着刚才出现过的图片再次出现,此时被试需要使用刚才所选择的策略来调节情绪,而后按键进行主观报告调节完情绪后的体验(5点评分,1=一点也没有,5=最强烈.该步骤仅用于增加被试对选择的重视,不做统计).此外,每一试次的最后被试需要回答自己此次选择是否是随机的,选择“我更想用其中一种方法”计1 分,选择“我实在选不出来”计0 分.该步骤用于检查排除数据真实度过低的被试.具体流程见图1.

在正式实验前会有6次练习让被试熟练实验流程,正式实验共有30个试次.被试可以在任务完成后选择观看一些积极图片以恢复心情,同时可以获得小礼品一份.

图1 情绪调节选择任务实验流程Fig.1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of emotion regulation choice task

2 结果

2.1 刺激强度对两种策略选择偏向的影响

对于每个试次之后的情绪选择随机性的检查,结果发现所有被试的总分均在M±3SD以内,所有被试均认真完成实验任务.

注:*表示P<0.05.误差线代表标准误.

图2 不同刺激强度下对两种策略的选择偏向
Fig.2 The selection bias of the two strategiesat different stimulus intensity

对每个被试在不同刺激强度的情绪图片下所选择的策略进行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选择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高强度刺激下,被试在认知重评(M=53%,SD=0.26)和注意分散(M=47%,SD=0.26)的选择上差异不显著(t(77)=1.066,P=0.590);但是,在低强度刺激下,被试会更多地选择认知重评(M=56%,SD=0.26),较少选择注意分散(M=44%,SD=0.26),t(77)=2.044,P<0.05,Cohen’sd=1.463(图2).

2.2 小学儿童在两种策略选择上的性别、年级差异

分别统计在高强度和低强度下,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被试选择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的比例.由于两者比例相加为1,本研究将被试选择认知重评的比例作为被试对两种策略的选择偏向,表1统计了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刺激下选择认知重评的比例.

表1 不同被试在高、低强度刺激下对认知重评的选择偏向(M±SD)Tab.1 The selection bias of the cognitive reappraisal strategies at two stimulus intensity

对被试选择认知重评的比例进行反正弦转换,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分别以被试在不同刺激强度下选择认知重评的比例转换值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高强度刺激下,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2,72)=1.741,P=0.183);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72)=0.553,P=0.468),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72)=2.244,P=0.113);同样的,在低强度刺激下,不同年级间选择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不显著(F(2,72)=1.196,P=0.308);男生与女生之间差异不显著(F(1,72)=3.628,P=0.061),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72)=1.326,P=0.272).

3 讨论

3.1 刺激强度对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低强度的消极刺激下,相对于注意分散,小学儿童更偏向于选择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情绪,该结果复制了以往对成年人以及青少年在低强度刺激下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特征[11,13-15].尽管认知重评需要比注意分散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但是众多研究发现,认知重评是一种具有短期有效性和长期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19-20],在面对认知负荷内的低强度刺激时,能有效降低负性情绪的强度,被认为是具有更长久意义的情绪调节策略[21].由此可见,小学儿童在面对低强度消极刺激时已形成了较稳定的选择策略,在认知资源所能承受范围内,其选择了调节更有效且更具长期性的认知重评策略.

但是在高强度的消极刺激下,小学儿童在选择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这两种策略上没有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根据Sheppes等的理论框架[11],个体为了减弱高强度刺激下可能带来的较强情绪反应,在早期信息未进入深层加工时就阻断它是认知上较经济的做法.如若负性情绪信息已加工至后期阶段,这个较强的情绪反应经过加工后消耗了大量认知资源,此时个体已经无法有效组织余下的资源对其进行调节了.以成人为被试[11,15]以及以初中生为被试[13]的研究结果均支持了该假设.但是,桑标等[22]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高强度消极刺激条件下两种调节策略没有选择偏向.本研究得出与之相同的结论,可能是由于在实验材料上均未使用高强度的过于血腥和骇人的图片,尽管高强度组的图片其效价和唤醒度均显著高于低强度组,但其强度可能尚未达到“高强度”效果,同时由于不同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被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情绪体验,被试没有偏向选择卷入感和认知负荷较低的注意分散策略.

3.2 对两种策略选择偏向的性别、年级差异

本研究中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管是在高强度刺激还是低强度刺激下,均未发现小学儿童对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两种策略选择偏向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性别差异上,我们发现与以往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研究结果一致,未发现显著性别差异[7,23-24].

但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对认知重评的偏向是随年龄增长的[24].通常来说,个体的情绪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成熟[25-26],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低强度刺激下,低年级的小学儿童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对认知重评的偏向程度会明显低于高年级.本研究对于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这两种策略上的性别差异探究中,尽管没有在统计学上得到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从描述统计上可以发现,六年级比二、四年级学生更偏向于认知重评.由于本研究图片刺激强度的限制以及样本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未发现其中的年龄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收集更多的被试数据,采用其他有效的实验范式来进一步探究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偏向上是否存在年龄差异.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在学龄阶段,儿童已经发展为较稳定的对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的选择偏向.

4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选择实验范式考察了小学儿童在面对不同刺激强度的图片刺激下的策略选择偏向,结果发现:在高强度的消极刺激下,小学儿童对于认知重评和注意分散的策略选择上没有偏向;但是在低强度的消极刺激下,更偏向选择认知重评策略.尽管得到了一定的结论,但是本研究中仅选取了二、四、六年级的学生,且每个年级的被试量较少,这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局限.未来的研究可以将被试范围扩大到每个年级的小学儿童,同时扩大被试量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偏向调节强度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更 正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煤炭供需总体偏向宽松沿海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