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卿 徐茂森 周冠和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广东佛山 528100
膝关节软骨损伤在骨科临床较为常见,由于膝关节软骨内无淋巴、神经与血管等组织,因此无法达到自然修复的效果,手术治疗是该病常用的治疗方式[1]。微骨折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软骨修复手术,术中需清理受损软骨组织,其过程中需要实行钻孔操作,损伤处出现血凝块,从而改善软骨损伤情况[2]。从操作上来看该术式比较简单,尤其是对损伤范围小的关节软骨可获得明显疗效,凭借其操作方便、创伤小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目前该术式已经成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案。为分析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用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差异,本研究选取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组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膝关节肿胀、滞重感与疼痛等症状;经MRI 检查结果确诊为膝关节软骨损伤;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能主动配合手术者;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存在精神疾病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双色球法,按照1∶1 比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0 例与观察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3~60 岁,平均(40.25±3.56)岁;左膝关节软骨损伤8 例,右膝关节软骨损伤10 例,双膝关节软骨损伤12 例。观察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2~58 岁,平均(40.31±3.82)岁;左膝关节软骨损伤9 例,右膝关节软骨损伤10 例,双膝关节软骨损伤11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关节清理术,取患者仰卧位行常规硬膜外麻醉,麻醉后明确膝关节前外、内切口位置,行切口手术。在关节镜下操作切刀、刨刀、弯刮匙及探针等工具,进行软骨缺损区清理,及时去除缺损区域周围松动软骨,并清理软骨缺损区域与下骨表面残余组织,以上各操作均完成后,冲洗关节腔,手术结束。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取患者仰卧位行常规硬膜外麻醉,麻醉后经关节镜评估软骨损伤情况,明确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具体范围与损伤程度,注意观察可能存在潜性剥脱软化情况。取出软骨内游离物质并清理软骨损伤部位,在关节镜下操作切刀、刨刀、弯刮匙及探针等工具,进行软骨损伤区域松动软骨清理,并检查损伤边缘软骨稳定性,检查后确定软骨组织表现正常、软骨损伤边缘稳定,用刮匙清除软骨损伤区基底钙化情况。软骨损伤区域清理后,冲洗关节腔受损区域,清除关节腔碎屑与悬浮物。以微创骨折椎行垂直打孔,确保骨空分布均匀,且各骨孔之间保持3~4 mm间隔,打孔结束后松开止血带,进行加压包扎、冰敷处理,手术结束。术后需膝关节制动1~2 d,根据关节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性锻炼。
根据膝关节Rasmussen 评分标准评估手术效果[3],其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疼痛度与稳定性等,在0~30分不等,27 分及以上为优,20~26 分为良,10~19 分为可,9 分及以下为差,总有效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根据HSS 膝关节功能评分与Tegner 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术前、术后膝关节运动能力变化情况,分值越高代表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的HSS、Tegn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HSS、Tegner 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HSS、Tegner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SS 与Tegner 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SS 与Tegner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HSS 评分术前 术后 t 值 P 值Tegner 评分术前 术后 t 值 P 值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40.53±10.15 40.62±10.15 0.034 0.486 88.34±15.78 68.81±12.62 5.294 0.000 49.489 9.533 0.000 0.000 1.31±0.37 1.28±0.25 0.368 0.357 6.81±1.15 3.96±1.21 9.351 0.000 24.936 11.880 0.000 0.00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近年来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但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常用术式有软骨清理成形术、软骨下骨钻孔术、常规关节清理术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等[4-7],其中关节镜下微创骨折术可有效保留软骨下板,促进软骨愈合,同时清除病变区域组织,有利于术后修复。本研究主要采用关节清理术、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重点探究两种术式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
关节清理术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常用术式,但是采用该术式治疗后,患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并且术后恢复不佳。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确定患者软骨损伤位置后,采用微骨折尖锥在其表面制造微型骨折,自然渗出骨髓以达到促进膝关节软骨修复的目的[8-11]。制造微骨折后会出现局部出血现象,血块敷在损伤范围表面,在修复机制作用下,血块中干细胞会分化并且生成纤维组织与软骨组织,有效修复软骨损伤,以替代膝关节软骨[12-13]。吕欣等[14]报道指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HSS 评分,同时明显改善患者下肢生物学力线。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HSS 与Tegner 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可明显提升患者的HSS 与Tegner 评分,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提示关节镜下微创骨折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关节清理术,有效验证了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但由于本研究未对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有关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15]。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用于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当中,不仅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同时还能提升膝关节运动能力与膝关节运动度,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该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