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双重作用机制研究
——以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为例

2020-02-19 05:43:56张永安严嘉欣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投资者补贴

张永安,严嘉欣,胡 佩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在实践中,企业实现创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阻力,即市场失灵的问题和投资不足的问题[1]。首先,由于企业创新的成果——技术和知识具有的严重外部性[2],企业往往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此外,融资约束理论表明,外部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普遍存在对创新的投资不足的问题[3]。为此,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其中直接补贴是主要的方式之一。

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生物医药行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重点培育和扶持。同时,其也因研发投入高,研发人员比重大等特点被列入高技术产业。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物创新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全球趋势。但是创新不足的问题仍是阻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95%以上均为仿制药,创新不足的问题得到多个部门的关注与重视。为此,大量支撑和补贴政策接连颁布,意图为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新的增长。那么这些补贴是否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政策补贴又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实现创新的?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应用2012—2016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政府补贴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资源倾向和信号传递双重作用机制及其作用效果。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论证了政府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的资源倾向和信号传递的双重作用机制。(2)进一步关注了企业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对创新的双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3)选取中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其不仅具备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同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员。因此,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政府补贴对高技术性战略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完善创新补贴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下创新活动的成果外溢效应会导致企业的“搭便车”行为[4],加之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和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最终可能阻碍企业的持续创新。政府补贴作为政府对这类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手段,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于被支持企业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6],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有不利影响,认为补贴政策的实施会导致企业的骗补[7]、寻租[8]、研发操纵等行为[4]。关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如何,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认为,在企业对政府补贴的消化吸收过程中确实存在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政府补贴没有发挥理想的作用效果[9],但这并不能说明政府补贴本身的引导和支持效果不存在。

本文认为以往对政府补贴的正向效应的研究是不够的,以往多从政府补贴发挥资源属性的视角展开,而较少考虑到政府补贴的信号传递作用,更是缺乏对政府补贴发挥效用的传递机制的系统探究。因此本文通过论证分析,提出政府补贴的资源倾向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并进行验证。

生物医药企业面临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其对于研发和创新的需求远高于其他行业,此外,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生物医药企业得到大量政策倾向和高额的补贴额度。因而以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政府补助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故本文以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政府补贴的双重作用机制展开分析论述并提出假设。

1.1 政府补贴的资源倾向机制

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政府补贴是指政府给予企业的无偿性补助,意味着企业无需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成本便可获得,这对于资源不足的企业是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本文分析认为政府补贴的资源倾向机制主要通过几个方面实现对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首先,政府补贴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资源补充[10],包括研发资金的支持和高技术人才的流入,这些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组成。Kang等[11]通过对韩国生物技术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政府通过项目资助的支持,刺激企业展开内部研发和国内上下游合作,直接和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其次,政府补贴有利于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12],创新活动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使得企业往往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政府补贴给予企业的资金支持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成本,使得企业更有动力开展创新活动。Dimos等[13]研究认为公共对私人研发的支持降低了企业单位成本,提高了受资助研发项目的预期盈利能力,从而给受资助企业带来额外收益。最后,政府补贴还具有引导企业研发投入的功能,补贴政策能够为企业提供方向性的引导,而企业会考虑抓住政策发展给自身带来的发展机遇,开展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如政府出台的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就是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形式之一[14],Leyden等[15]研究也发现政府补贴是私人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参考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a:政府补贴能够通过资源倾向机制带给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资源,促使企业提高创新绩效。

H1b:企业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和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1.2 政府补贴的信号传递机制

信号传递理论自提出以来,多用于研究企业内部治理信息和财务信息向外界的信号传递,而对外部政策信号对企业的影响却鲜有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认为政府补贴作为企业外部政策信号,主要通过几个方面实现政策的信号传递机制。

首先,政府补贴是国家对重点支持产业所属企业的支持行为,企业获得的补贴越多不仅意味着该企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也代表着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政府比金融机构更有信息优势。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竞争,不涉及信息安全问题,相比外部投资者,企业更愿意向政府提供相关的研发信息[16-17]。这使得政府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各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在评估研发项目过程中的严格把关使得经过政府评估的企业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创新绩效。Lerner[18]研究认为,政府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私人投资者则不能;Kleer[19]的研究也表明当项目难以评估时,如在高技术产业或新市场,研发资助对于获得私人资金更为重要。最后,政府补贴所传递出的政府对企业评估和认可的信号对于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为代表的市场投资者而言降低了他们的风险和评估成本[20-21]。使得市场投资者更愿意为受政策支持的企业提供研发资金。

已有研究中,Lerner[18]分析了旨在激励小型高科技公司创新的SBIR计划,他通过实证分析认为,SBIR计划的一个重要好处是,它向潜在投资者和客户提供了信号。而这种对于投资者的信号对于小型高科技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小型银行来说,分析一项研究项目的风险和潜在收益是非常困难的。Wu[22]使用2009—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政府补贴展开研究,发现研发补贴作为一种减少市场失灵的政策工具,具有行为的额外性,这种额外性可能改变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的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额外性就是通过信号和认证效应实现的,这意味着政府补贴可能成为私人投资者的信号。信号效应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官员可以通过给予补贴来认证值得投资的公司[23]。

在中国情境下,市场投资者对企业资金支持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1)银行向相关企业提供贷款;(2)机构投资者持有相关企业的股份。这两种形式分别对应于企业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考虑到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境[24],市场投资者能否认可和接受企业传递的信号还存在争议,政府补贴能否形成有效的信号传递效果尚未形成明确结论,本文对此进行验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a: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向外部投资者释放被补贴企业的积极信号,促使被补贴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

H2b: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向外部投资者释放被补贴企业的积极信号,促使被补贴企业获得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

企业研发活动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在中国比较突出,《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政府对企业的R&D补贴为463.4亿元,仅占企业R&D总投入的4.3%,这意味着单纯依靠政府补贴并不足以缓解企业研发的融资约束。这种融资不足的情形在新兴产业中尤为严重,新兴产业往往需要更多的前期研发投入,此时如果企业面临融资约束,即使有产业政策的支持,资金不足也会制约企业的研发活动。此外,由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高度信息不对称性,造成了潜在贷款人不愿为无法评估的风险提供解决研发融资约束的资本[25],导致融资约束的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

政府补贴所传递的信号效应使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投资者的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为企业创新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已有的研究中,李莉等[26]通过构建中国环境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识别并验证了政府支持行为的认证信号在缓解高科技企业信贷约束问题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王刚刚等[27]通过构建PSM匹配模型,实证发现政府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高度依赖于“非主动性”的外部融资激励机制。

数据显示,2010—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投资额占比最高,超过投资总额的1/5。那么大量的外部投资是否能够有效缓解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融资约束问题,为企业创新提供引导和资金支持?本文对此进行验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H3a:银行借款可以缓解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H3b: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缓解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H3c:企业研发投入在市场投资者投资和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假设,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图。

图1 研究的理论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2—2016年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12年作为研究开始年份一方面是因为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另一方面因为从2012年开始企业的研发数据披露比较充分。本文在样本整理时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ST、ST*等特殊处理的企业;(2)剔除政府补贴、研发创新等数据披露不全的公司。经过筛选得到122家企业610个样本。政府补贴、创新投入及企业基本特征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及企业年报;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网站;企业年龄等部分数据经过手工整理与计算得出。

2.2 变量定义

2.2.1 被解释变量

创新绩效:企业创新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无法直接衡量,研究中通常采用专利申请数或专利授权数等来代替。考虑到专利获得审批的周期较长,使用专利授权数具有较严重的滞后性,故沿用的研究,采用专利申请数衡量创新绩效。同时,在企业申请的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属于专利创新性较低的专利,不能完全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此处借鉴郑春美等[28]的研究,选取专利创新性较高的发明专利的申请数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

2.2.2 解释变量

(1)政府补贴:以企业当年度实际获得的政府补贴来衡量,研究中对其取自然对数。

(2)研发投入:参考王刚刚等[27]的测量,本文用企业当年度实际研发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之比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

(3)外部投资者投资:企业的外源融资方式主要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形式,其主要来源为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参考傅利平等[29]的研究,本文分别采用企业的银行贷款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衡量外部投资者投资。

2.2.3 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文献,本文选取企业年龄、企业财务绩效、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各个变量的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2.3 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计量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参考温忠麟等[30]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别设置方程展开研究。模型(1)~模型(2)用来检验H1;模型(3)~模型(6)检验H2和H3;模型中i代表第i家样本公司,t代表第t年,μ为随机误差项。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变量中,企业创新绩效的标准差最大,表明创新绩效的差异最大;所有的样本均得到政府补贴,并且政府补贴的差异较小;政府研发强度的平均值仅为4.379%,表明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

表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2(续)

3.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3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政府补贴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假设1。此外,除政府补贴与企业规模相关程度较高之外,其余变量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5,排除了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

表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面板回归分析

使用Stata12.0进行面板回归分析,表4和表5展示了回归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表4展示了对H1的验证结果,其中模型1和模型2以研发投入作为因变量来检验政府补贴发挥资源倾向机制的作用效果,模型3~模型6中以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来检验,其中,模型5和模型6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对各个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来选择合适的模型。检验发现,模型3、模型5和模型6应选取随机效应模型做面板回归分析,其他模型应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模型1和模型3中只加入了控制变量,模型2中加入了政府补贴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模型4验证了政府补贴对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模型5验证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和模型6共同验证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H1a和H1b得到验证。

表4 政府补贴的资源倾向机制

表4(续)

注:1)***,**,*表示该因素的系数通过1%,5%,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2)括号内为标准误。下同。

表5展示了对H2和H3的检验结果,其中模型1和模型2分别研究政府补贴对于机构投资者持股及银行贷款的作用效果;模型3和模型4研究政府补贴通过机构投资者持股及银行贷款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模型5~模型8研究企业研发投入在信号传递机制中的中介作用。首先对各个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发现,模型6应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其他模型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模型1和模型2中分别以机构投资者持股和银行贷款来验证H2,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显著增加了企业的银行贷款,但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作用不显著;H2a得到验证,H2b没有通过检验。这是因为相对银行,机构投资者对于投资企业的筛选更为严格、选择标准更高,而政府补贴所释放的信号不足。模型3验证了银行贷款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模型4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是显著为正的,且相比银行贷款,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H3a和H3b均得到验证。模型5-模型8对H3b展开验证,其中模型7和模型8检验了自变量外部投资者持股对中介变量研发投入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银行贷款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均有助于企业增加研发强度;模型5和模型6检验了自变量外部投资者持股和中介变量研发投入对因变量创新绩效的共同作用效果,说明银行贷款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不仅直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也部分通过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间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

表5 政府补贴的信号传递机制

3.4 稳健性检验

用全部专利申请数替代前文发明专利申请数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6和表7,结果表明,无论是通过资源倾向机制还是信号传递机制,面板回归分析的结果均与前文结论一致,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表6 资源倾向机制的稳健性检验

表7 信号传递机制的稳健性检验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生物医药行业上市企业中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双重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生物医药企业中政府补贴能够通过资源倾向和信号传递的双重作用机制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首先,政府补贴能够通过资源倾向机制,直接给予企业经济扶持,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其次,政府补贴能够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对外释放认证信号,帮助企业获得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这表明政府补贴政策在设计和执行时应注意通过搭建企业创新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补贴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双重作用。

第二,政府补贴通过双重作用机制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企业研发投入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一方面,企业应充分认识政府补贴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注重对政府补贴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另一方面,应意识到研发投入在政府补贴发挥效用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在获取补贴的同时加大自身研发投入力度,实现对补贴的高效利用。

第三,政府补贴通过信号传递机制释放的信号,对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具有促进作用,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作用不显著。但是,相比银行贷款方式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效果,机构投资者持股却更有效。这一方面表明政府补贴传递信号的强度还有待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机构投资者投资作为企业权益资本和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其缓解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的重要性不可小视。政府应注重提高政策信号传递的有效性,有效发挥政策对于企业融资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应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内部核心技术优势,长效持续地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

4.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驱动型的高技术产业,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揭示了中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中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通过资源倾向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两种作用机制,政府创新补贴对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对政府补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式有所启示,首先,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时,不应只关注补贴额度的设计,应考虑如何有效实现政策的信号传递,实现对政府补贴的充分利用。其次,政府在选择补贴对象时应优先考虑企业的创新潜力和融资约束两个因素,帮助企业克服阻碍创新活力的因素。最后,相关部门通过搭建政府部门、外部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共享企业创新能力、信用信息相关的数据,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深度互通,降低外部投资者的重复评估成本,进而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的把握企业创新潜力。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投资者补贴
投资者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4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农家书屋(2019年1期)2019-02-19 06:18:30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机电信息(2014年17期)2014-02-27 15:53:01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机电信息(2014年14期)2014-02-27 15:52:37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机电信息(2014年5期)2014-02-27 15: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