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爱的插曲》中文译本研究

2020-02-18 11:14闫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闫苏

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对译者 2003 版《爱的插曲》译本进行分析,依据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 2001 年第六期《世界文学》的四篇选译和洪世民 2010 年全译本为参照,从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对该译本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通过充分的 实例分析,阐释译本内中英两种语言交换过程中的美学问题。

关键词:厄普代克;《爱的插曲》;翻译美学;审美价值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1.04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1—0179—04

一、引言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 20 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兔子系列小说”是其经典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爱的插曲》于2000 年出版,收集了厄普代克创作的 12 篇短篇小说及一个“兔子系列”的后续中篇。到目前为止,《爱的 插曲》已经出版了两部完整的中文全译本。

(一)厄普代克及其作品的汉译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诗人。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我国学术界就开始 了对厄普代克的研究,他的重要作品几乎都被译成 了中文并出版。受政治气候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国内学术界对厄普代克的评价还比较低调, 将他的作品划归为“反动流派和思潮”一项来介绍。 随着中美邦交正常化,国内学者对厄普代克作品的 译介和评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显示出了 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翻译和研究态势。

(二)作品《爱的插曲》简介及其汉译

《爱的插曲》是厄普代克于 2000 年 11 月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集可以说是把作者创作的万花筒般的背景与主题全都呈现到了读者的眼前。当然,作者特别喜欢写的不幸婚姻、婚外恋、男女私 情、两性关系、性犯罪等美国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这里全有所涉及和叙述。

(三)研究方法

从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西方译论从一开始便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译论始于公元 前古罗马的知名哲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他主张“不应以词对词来表达,而应寻求意义的对等”。古罗马抒情诗人、讽刺大师霍拉斯(Horace,公元前65—公元前43年)反对只顾原文而不顾译文的翻译观,反对做“奴隶式的译者”。杰罗姆(St. Jerome,立论于公元400 年)则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质朴犹如口语。泰特勒(A.F. Tytler,1790 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即:翻译应完整无缺地传达原作的思想;译文的行文风格与表达方式应与原文的特色无异;译文的谋篇造句应流畅自然,一如原作。

美学在西方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中 国,美学与翻译理论的结合更为紧密。老子(约公元 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在《道德经》中提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创儒家美学,提出“尽善尽美”论。这些思想是中国美学的源泉。他们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翻译界,至今影响最大的还是严复的 “信、达、雅”三字标准,是中国翻译思想的总纲。“化 境”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来的文学翻译标准。以“化境”论翻译是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之论旨,以“化入”与“化出”比拟臻于精美而不留原迹的“易语而释”的高超境界。除此之外,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也曾研究意境再现的问题。朱光潜先生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翻译理论家毛荣贵曾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基础是美学”。刘宓庆提出了“文质相称”与“圆满调 和”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思想。

二、译本词语层审美信息的传递

词是语言中能承載审美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 单位。因为词是字、语素和音节的“三合体”,也就是 形、义、音三者的结合体,因此它的审美信息承载能 力非常强(刘宓庆,2012)。能够较好传递原文审美 信息的译文词语应符合“准”、“精”和“美”这三条审 美标准。

在本节的讨论中,主要研究译本中的选词与搭 配是如何传递原作审美信息的。

(一)译本的选词

“准”,用词准确,有两层意思:准确表达原文之意,准确适应上下文的语境。“精”,指用词不拖沓, 用词精准。“美”,不是用词华丽和绚烂,而是能给人 身心以美的体验和感受。

Example 1: New York Girl

纽约情人 (主 万)

纽约女郎 (苏新连)

在“New York Girl”这个短篇故事中,厄普代克 用细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向 我们展示了温情、宽容、琐碎、细腻的美国情感文 化。主万将短篇的标题“New York Girl”翻译成了“纽约情人”,所以“情人”一词“准”而“精”地勾勒出了这场婚外情的女主角简的形象并且揭示了两个人物之间的暧昧关系。

在 2001 年第六期《世界文学》的选译本中,苏新连则选择“纽约女郎”为标题。“女郎”一词是古汉语中对年轻女孩“女中之郎”含赞美之意的称谓,在 现代汉语中更为广泛被应用来形容年轻、时尚、有 活力、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现代女青年。相比之下,“女郎”更适合简,因为她是位年轻的女性,并有着很强的头脑和吸引力。将“girl”这个词翻译成“情 人”和“女郎”都传递了原文的审美信息,相比较“情 人”的过于直白,“女郎”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美感和 空间想象力。

Example 2:What I loved in Jane was her ex- cess,her muchness —the hips so  wide  she walked with a seesawing lurch,the cedary hair that was al- ways falling into my face,the  angular downy    arms,the legs that stretched to the corners of the bed.

(“New York Girl”,p.35)

我爱的就是简的大块头,她的丰满——臀部那么阔,所以她走起路来有一种上下摆动的倾向,那 一头雪松般的头发总披落下来,落到了我的脸上, 那两只长满汗毛的有棱角的胳膊,以及伸到床脚的 两腿。

(主 万)

我爱简的是她的充盈感——她那走起路来一 翘一翘的宽大的臀部,她那不停地垂到我脸上的杉 木色长发,她那棱角分明但是柔软的胳膊,还有她 那睡觉时撑到床角的长腿。

(苏新连)

译者主万将“the angular downy arms”译成“长 满汗毛的有棱角的胳膊”,选择了“angular”有棱角 的释义及“downy”多毛的释义,虽然意思准确并没 有错误,但如此的搭配让读者无法将其与 30 多岁体态丰满的女主角简的手臂结合起来,如此翻译便不符合“美”这一标准。同时“她的丰满——臀部那么阔,所以她走起路来有一种上下摆动的倾向”过于直译,使语言的精炼性也大大降低。

译者苏新连将“the angular downy arms”译成 “棱角分明但又柔软的胳膊”,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 仿佛能够感受到到女主角简肌肤的娇嫩。“充盈感” 译出了美丽和丰满的富有吸引力的简的形象,也符 合“美”的标准,传达了原作的审美信息。

(2)译本的修辞格修辞的运用是为了使译文的表达生动文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修辞的正确运用可以在脑海中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带来更多的美感。

Example 3:Or perhaps it was the way the low winter sun caught the red of her hair,so it glinted  like a signal.

再不然,也許是冬天早落的太阳那样斜照到了她的红头发上,使得她的发像个交通信号灯那样闪 亮起来。

(主 万)

又或许是那低垂的冬阳,映衬出她头发的红褐 色,宛如信号般地闪烁。

(洪世民)

此句中,厄普代克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格。明喻 是英语中最常用的、最简便的修辞格之一,它根据人们的联想,利用不同事 物的相似点,借助比喻词(如 like,as 等)起连接作 用,清楚地说明甲事物在某些方面像乙事物。主万 保留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将本体“她的红头”翻译为 “像个交通信号灯那样”。红有多种,而“像个交通信 号灯那样”使读者从感官上体会到了玛吉头发的 “红”是如何的醒目和刺眼。不失为“准”、“精”和“美”的完美结合。

我们可以参考洪世民的版本。他也沿用了原文明喻的修辞格,将玛吉的红头发和信号进行了比 较。“闪烁”保留了“glint”的原意,“宛如信号般地闪 烁”更紧凑而生动地译出了玛吉头发闪闪发光的状 态。玛吉走在“低垂的冬阳”的路上,也在“准”、“精” 和“美”的标准下传递出了原作的意境和美感。

Example4:Once you were in New York,and you were on another planet,a far shore; it cried out for you to establish another life.

(“New  York Girl”,p.28)

你一到纽约,就到了另一个星球上,一片遥远的海岸。它对你大声呐喊,要你建立起另一种生活来。                                                          (主 万)

一旦到了纽约,就像到了另外一个星球,完全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冥冥中仿佛这个城市在向你呼 唤,呼唤你在此扎根过上另外一种生活。

(苏新连)

主万的译文中的拟人化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给读者真实的感觉。这个简单的拟人修辞格赋予了纽约这座城市生命,使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城市变成了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显然 ,拟人的修辞手法忠实于原文,符合 “准”、“精”和“美”的标准,使得这座城市就像人一 样鲜活,具有了喜怒哀乐的能力,它张开了它的怀抱,给人们带来了新生,并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生活。

在苏新连的译本中,“冥冥中仿佛这个城市在 向你呼唤,呼唤你在此扎根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也 将纽约这座城市译成了一位热情的朋友。“cried out ”译为“呼唤”显示出纽约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表 达了原作的本意。同时,使用“冥冥中”译出了斯坦 来到纽约将可能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并创造出了更 多的审美效果。

三、译本句子层审美信息的传递

句子是能表达相对完整思想的语言单位。句子 层面的审美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分为三类:第 一类是“句法变异”,这是指利用句法转换来产生美 感。第二类是“频率”,这意味着尽管句子结构没有 什么常规的变异,但频繁出现的常规句式,可以在 不改变句子结构的情况下利用重复的力度产生美。 第三类是语用性和功能性的句式安排,即句子形式 既无变异,行文中也没有频频出现,但是特定的、给 定的语境中承载了审美信息,利用形式的整体性及 和谐统一等手段产生美感。(刘宓庆,2012)。

(一)译本的句法变异在句法层,变异可以表现在深层结构上,亦可表现在表层结构上。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由于语法结构的要求,或是由于修辞的需要,往往要改变句子的自然语序,把一些本应置于主语之后的句子成分提到主语之前。

Example5:Neither of us,I  think,had  the habit of drinking,but the trays kept coming around, brought by black men in  white  gloves,and  by the time the reception was breaking up the whole scene might have been a picture printed on silk,waving gen- tly in and out.

(“Licks of Love in the Heart of the Cold War”, p.105)

我想,我们两人谁也没有饮酒的习惯,但是那 些托盘由带着白手套的黑人托着,不住地绕来绕 去。到招待会结束时,整个场面很可能像印在丝绸 上的一幅画面,轻柔地飘来飘去。

(主 万)

我想,我们两个都没有喝酒的习惯,但盘子不 断地围着我们身边打转,都是由带着手套的黑仆送 上来的;而在接待落幕之际,整个场景宛若印在丝 绸上的一幅画,轻轻地飘动着。

(洪世民)

这个句子的正常句式应该是:“I think,neither of us had the habit of drinking… ”厄普代克在这里使用了倒装。当基本句型中单词的正常顺序颠倒时, 就会发生倒装。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强调一个观点, 并在意义上增添美感。主万在他的译文中没有沿用 倒装句式,而是大胆地译为“我们两人谁也没有饮 酒的习惯”。把倒装句式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调 整为正常的句式,并没有使原句内在含义产生细微 的、甚至明显的改变。由于这句话的意思得到了充 分的表达,说话的方式也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 惯,所以结果是一样令人满意的。

洪世民的譯文最后一句话“整个场景宛如印在丝绸上的一幅画,轻轻地飘动着”这里的译文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也实现了审美效果的等值传递,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二)译本的句子频率

句子频率重复的修辞效果因具体情况而异,但大多数作者都是通过句子重复来强调语气的。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达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果。

Example6:To the piano lessons that those gave him butterflies because  he never practiced   enoughduring the week,as Mr. Schiffner with his lavender shirts and tiny Hitler mustache always detected. To soccer practice when he was in that weekend league of middle teens and had hopes of being a star,small but agile.To Billy Fosnachts or some other friends, there werent that many,for a sleepover.

(“Rabbit Remembered”,p.251)

去学钢琴,这使他感到浑身战抖,想要呕吐,因为身穿淡紫色衬衫、蓄着希特勒式小胡子的希夫纳 先生总能发觉他一星期始终练得不够。另外还去练 习踢足球,那是在他参加了十多岁小伙子的周末足 球联盟,有希望成为一个明星的时候。他身个儿虽 小,却很灵活。还上比利·福斯纳希特或是某一个其 他朋友(这种聚会次数并不多)家里去过夜。

(主 万)

去上令他胃痛如绞的钢琴课,因为穿淡紫色衬衫、蓄着希特勒小胡子的薛夫纳老师看得出来他练 习得不够充分;或者去练习足球,他曾经参加周末 青少年联盟,怀抱着成为球星的希望;或者去比利·福斯纳特或其他朋友(没有那么多朋友)家过夜。

(洪世民)

在这一部分中,厄普代克用了三个以“To…”开头的句子来回忆纳尔逊和他父亲在车里的记忆。而 在每个句子中,他都使用了一系列重复句子元素, 比如“lavender shirts and tiny Hitler mustache”和 “in that weekend league of middle teens  and  had hopes of being a star”。这种句内元素的重复加上句子频率的重复创造了一种更加强烈的效果。但在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时,主万并没有使用相同的句法结构,相反,他将重复的句式变成了“去……,另外还去……,还上……”三个独立的句子。 这种译法并没有影响原文信息的表达,但是没有统一的句子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消弱了原文的审美效果的传递。

参考洪世民的版本,他使用了“去……”,“或者 去……”和“或者去…”的重复句式。句子频率的重 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官上产生一种美 的累积效果。此外,“ there werent that many”译为 纳尔逊“没有很多朋友一起过夜”,而不是没有多少 “聚会”,较之主万的译文更加忠 实于原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主万的译本作为《爱的插曲》这部短 篇小说集的第一部全中文译本,它将这部短篇小说 集创作的万花筒般的背景与主题全都呈现到了中 国读者的眼前。该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忠于原著,同 时在传达审美信息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此得 知,翻译不应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异,而是 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切体会原作者的 艺术创造的过程,进而在自己思想、情感、生活体验 中找到关于原作内容的最适合的印证。同时,必须 运用与原作风格相适应的文学语言,正确再现原作 的内容和形式。成功的文学翻译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New York:Rout- ledge,2013.

[2]Carter,Ronald,and Paul Simpson,eds. Language,Discourse and Literature: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M]. New York:Routledge,2003.

[3]Diekie,Georg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M]. London: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Updike,John. Licks of Love:Short Stories and a Sequel, “Rabbit Remembered”[M].  New York:Random   House ,2007.

[5]Nida E A.,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Boston:Brill,2003.

[6] 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A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Interlude of Lo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YAN Su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6,China)

Absrt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Love's Interlu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makes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two levels of words and sentenc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nd referring to the four selected translations of the sixth issue of World Literature in 2001 and the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Hong Shimin 2010 in Taiwan. Through full example analysis, this paper ex- plains the aesthetic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English language exchange in the translation.

Key words: Updike; the episode of Lov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esthetic value

[責任编辑:张丽丽]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