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艺节目的公益表达诉求

2020-02-18 06:29张刘刚曹青云
戏剧之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综艺节目公共性社会责任

张刘刚 曹青云

【摘 要】综艺节目从早期的电视媒体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媒体时代,一直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态。从电视媒体时代的公共属性到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公共、商业双重属性的蜕变,综艺节目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宠儿”,令人欣喜的是,综艺节目的公益表达诉求非但没有因商业性而削弱,反而形成“守正创新”的局面,这种局面主要由综艺节目制播平台满足内容生产需求、遵循媒体公共性和倡导社会责任意识合力形成。

【关键词】综艺节目;公益表达;内容生产;公共性;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077-02

从20世纪90年代综艺节目登上电视荧屏以来,便一直是广大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形态。从早期观众熟知的以《综艺大观》等为代表的展现各种艺术形式的舞台表演式综艺,到以《城市之间》等为代表的益智游戏和竞技比赛式综艺,再到当下热门的《中国好声音》《极限挑战》等选秀、真人秀式综艺,综艺节目一直以轻松娱乐的节目效果在中国电视节目形态更迭中经久不衰。

而在电视综艺节目经久不衰的同时,网络综艺节目也一直在探索发展中。自2005年视频网站土豆网创办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以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网为主要代表的网络综艺节目播放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到来,用户获取网络综艺节目的渠道越来越广,选择越来越多,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对综艺节目的需求越来越大。早期的网络视频播放平台在综艺节目内容上主要以播放电视综艺节目为主,这些综艺节目受电视台限制大且购买版权费用高昂,而随着平台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自身对于产品内容和流量压力的增大,这些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也在逐渐开辟新的路径,自制网络综艺节目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这种“购买+自制”的方式使互联网视频播放平台在收获大量用户的同时保证了平台的流量,也促使中国的综艺节目完成了从电视媒体时代的公共属性到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公共、商业双重属性的蜕变。但在这一过程中,综艺节目商业属性的野蛮生长,导致综艺节目为博收视率、点击率、话题量,实现节目经济效益最大化,出现诸如热门综艺依靠购买海外版权,本土化程度低;节目类型同质化、内容单一化现象嚴重;依靠大牌明星获取受众、攀比制作投入、恶意炒作等畸形发展问题。

近些年来,在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综艺、真人秀等节目规制和平台自身发展需要的作用下,不管是电视媒体平台还是网络视频播放平台,都在寻求新的内容创新点,以激活综艺节目,这其中,公益表达成为综艺节目一种成效显著的诉求表达方式。公益在综艺节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众多收视率高、点击量大、口碑佳的公益性综艺节目。这种综艺节目的公益表达诉求,“就是电视节目以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公益性质的节目模式。这类节目通常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倡导环保等公益理念,借助综艺的形式最大限度发挥电视的教育功能,并最终促进社会结构性议题的解决。”[1]

这些综艺节目在形式或内容中强调公益性的表达,其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满足内容生产需求

近些年来,国内的综艺节目从一开始的部分引进欧美、日韩综艺节目版权到如今过度依赖引进国外版权,甚至出现部分综艺节目在未获取版权的情况下“强行引进改制播出”的弊病,形成抄袭的恶习,视频播放平台破局的关键在于满足平台发展需求的同时创新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形式。这种内容生产的创新不仅仅是节目模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节目价值的创新和升华,即综艺节目不仅要满足观众的生活娱乐需求,更要满足观众精神进步的需求。

当前主流综艺节目无论是引进国外版权还是本土制作,都无法破除“泛娱乐化”与“同质化”严重的桎梏,特别是网络综艺节目,为追求点击率和热度,过分追求节目形式,拼场面、拼明星、拼炒作,导致“泛娱乐化”现象严重,节目内涵浅,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在一档综艺节目火起来后,各大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便相继出现类似“爆款”节目,内容大都雷同,“令观众产生审美倦怠”[2]。在此背景下,将公益元素引入综艺节目中,无疑是综艺节目创新中一条极其亮眼的路径,为综艺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自此公益性成为综艺节目的主要内容,更是精神内核,为视频播放平台带来全新的内容,并形成显著的社会影响。例如央视的《等着我》节目,利用综艺节目形式搭建公益寻人平台,成为中国唯一一档利用国家力量为普通大众实现“团圆梦”的节目,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遵循媒体公共性

媒体在社会演进过程中扮演着维护公共利益、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角色,是公共传播和宣传的途径与渠道,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媒体的公共性职能。“目前,我国媒体的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投入不足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严重不到位;多被诟病的内容取向的异质化低俗化、内容单一化、目标选择的功利化、受众主体地位的模糊化,导致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媒体服务职能的偏离,使媒体的公共服务有悖于大众媒体公共服务的责任。”[3] 在这种局面下,媒体更应该寻求出路,做出改变,倡导公益,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体形态也在不断更新变化。”[4]综艺节目作为媒体构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目形态,应当坚持遵循媒体公共性原则。综艺节目在为观众提供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更应起到引领作用,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形成诸多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这其中,综艺节目中的公益元素表达以其积极性、无偿性和公共性特点在媒体的公共职能推动社会形成新的秩序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东方卫视播出的第五季《极限挑战》中,节目以保护长江为主线内容,号召大家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这种在综艺节目中注入环保和垃圾分类的公益元素,倡导观众从综艺节目中走入现实生活,响应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号召,使综艺节目极富构建公共秩序色彩。

三、倡导社会责任意识

综艺节目在从电视媒体时代的公共属性到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公共、商业双重属性的蜕变过程中出现了过度追求商业性的局面,经济利益的追逐诱使综艺节目通过“泛娱乐化”保证节目收益的最大量化,“但是,过度商业化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媒文化性的逐渐没落,传媒对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严重。”[5]

传媒的公共属性与其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职能,是要求其必须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并通过传媒文化产品影响受众,倡导观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和形成。这就要求综艺节目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应该恪守社会责任意识,利用综艺节目的影响力感召受众践行社会责任感。综艺节目中的公益表达诉求通过综艺节目展现公益元素,传达公益思想,倡导观众致力于公益行动当中,通过综艺节目观照自身,将综艺节目的公益表达诉求与社会责任意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实际公益影响。例如腾讯视频播出的《忘不了餐厅》,是全国首档聚焦认知障碍疾病的观察类公益节目。节目通过五位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服务生在餐厅招待顾客的内容,呈现认知障碍疾病患者的病理特征,让观众充分了解认知障碍疾病,走近和关爱认知障碍疾病患者,获得观众的认同,并影响观众付诸于实践,切实关爱身边的认知障碍疾病患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石颖.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公益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32-33.

[2]安晓燕.对国内“慢综艺”节目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8,(08):43-46.

[3]刘星河.媒体融合进程中广电传媒的公共服务强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6):101-103.

[4]刘日照.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J].今传媒,2018,26(12):36-40.

[5]薛国林,李志敏.论中国传媒价值认同—以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9):15-19+25.

作者简介:张刘刚,男,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曹青云,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综艺节目公共性社会责任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探析韩国综艺节目大势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