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列玉珍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畜牧站,西藏昌都854499
奶牛蹄病发生初期症状是发生跛行、站立不稳、发病肢体负重困难。发病急性的患处局部会出现红、肿反应,有的肢蹄蜷缩、卧地不起,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时会发生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反刍减少、产奶量下降等。慢性病程的病牛发病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跛行症状、食欲不振和泌乳量下降等[1]。
引起奶牛蹄病的因素有很多,但饲料营养占主导作用。随着养殖规模化发展,饲料营养对奶牛蹄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尤其是饲料中能量含量较高、各种微量元素之间搭配比例不当、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不足、干物质含量较少等都能引起奶牛蹄病的发生。同时奶牛采食粗饲料较少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饥饿感,引起瘤胃内酸碱环境发生异常或反刍受到抑制,造成瘤胃酸中毒现象。这样机体产生的乳酸和组织胺就会作用在蹄组织上的毛细血管,致使局部神经受到刺激,最终导致蹄病的发生[2]。
如果在奶牛产犊之前饲喂管理不当,奶牛生产后容易发生胎衣不下或酮病,此时产生的其他介质和毒素也容易引起奶牛蹄叶炎的发生。如果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是钙和磷含量不足或比例失调,也容易诱发蹄病的发生。另外,如果给奶牛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后里面的霉菌毒素不仅能够引起奶牛中毒反应,还会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引起蹄病。在奶牛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饲养环境较差,湿度增加或粪便积聚较厚,这样奶牛蹄部长期浸泡在水分较高的环境中或受到粪便灼烧,最容易引起蹄部病变。如果饲养密集、空气污浊,不利于奶牛好好休息,站立时间过长,也会加大感染蹄病的风险。另外在闷热不堪等不良条件下,奶牛饮水量增加,时常站立在水槽边,也会导致奶牛蹄病的发生[2]。
管理者应重视奶牛蹄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饲养人员的培训,让所有人员都意识到蹄部病变给牛群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就可以动员员工做到对牛蹄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及时查找发病原因和消除诱发疾病的因素,如果是营养因素引起的应停止饲喂精料、多增加粗饲料的喂料量、清理消化系统、改善瘤胃酸碱环境等。如果发现是环境因素,应及时清除粪便和污物、降低饲养密度、加大通风量、保持舍内干燥卫生。将发病牛只转至铺有垫草或土地面的舍内,加强护理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3]。
针对只有蹄部发生症状的病牛,采取局部疗法就可以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产生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残留。首先将奶牛蹄部发生变形的进行修正,促使其达到正常形态;对于病情严重、站立不稳或负重困难的病牛,应进行装蹄冶疗,帮助病牛减轻负重状况。同时采取足浴、手术和局部注射药物等疗法,促使病牛尽快恢复健康[3]。
针对急性发病或严重蹄病的病牛可以采用全身疗法,注射消炎药或镇痛药。生产中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案:将7.5 万单位青霉素、70 mg 双氢链霉素和10 mg 红霉素混合一起进行肌肉注射,可以对急性发病的牛只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严重病例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抗生素和碳酸氢钠,促使机体全身循环得到改善,尽快排出体内有毒代谢产物,促使病牛尽快恢复健康。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安排专门人员每周至少5 d观察牛群行走状态,发现蹄趾生长异常的应及时挑出进行修整:削掉蹄底结痂层或坏死组织,刨光修平变形牛蹄,以免蹄部发生畸形。同时应保持牛蹄的干净卫生,定期清除牛蹄趾间污物,以免刺激或灼烧蹄底软组织,造成蹄病发生。冬天可以用毛刷刷拭牛蹄,夏天用清水清洗蹄部,可以彻底清除藏在蹄趾之间的沙砾或小石子等异物[4]。
根据天气和季节情况每周将奶牛进行1~2 次浴蹄,可以使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牛实施浴蹄,如果牛群中感染轻度蹄病和中度蹄病的牛只数量较多时,需要增浴蹄次数,最好每周浴蹄3 次以上,同时认真分析发病原因,采取综合措施防治蹄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