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艾段温针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100例

2020-02-17 06:40孙敦坡马小闵姜明孝尚国超王益松高绪柱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变应性体征鼻炎

孙敦坡,马小闵,姜明孝,尚国超,王益松,高绪柱

(1.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4;2.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 连云港 222023)

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典型症状有阵发性喷嚏、鼻塞、鼻痒、清水样涕,发作时最主要的体征有双侧鼻黏膜苍白、肿胀,下鼻甲水肿,鼻腔有多量水样分泌物[1]。本病与机体对外界特异性变应原的敏感性增高有关,也与遗传、体质、免疫等有关。国内外文献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AR的患病人数达总人口的10%~20%以上,我国高发区已达37.74%,已成为全球性疾病[2],估计全球的AR患者超过5亿[3]。任何年龄均可患AR,大多数发生于20岁之前,因此AR的早期有效预防与治疗尤其重要。

变应性鼻炎目前尚无法根治。本课题拟应用大艾段温针灸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种疗效明显、患者接受度高、操作方便的治疗方法,并探索大艾段温针灸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为提高依从性,所有病例的检查、治疗及药品费用,全部由国家重点专科建设经费及课题经费承担,并适当给予补贴。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3月来本课题招募组报名参与研究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5例,对照组105例。因晕针、惧针、药物不良反应、无法耐受艾烟、不能坚持治疗等原因,2组各退出5例。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2~55岁,平均(38.25±8.839)岁,病程0.5~12 a,平均(5.02±3.124)a。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9.86)岁,病程0.5~12 a,平均(4.51±2.641)a。2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拟定:打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1 h以上,可伴有流泪、眼痒和眼红等眼部症状;体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变应原检测:至少一种变应原SPT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诊断应根据过敏史、临床证候及与相一致的变应原结果而得出。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4-5]制定。肺气虚寒证:①病史:可有过敏史或家族史;②主症(至少2项):喷嚏、鼻痒、鼻塞、清涕;③次症(至少2项):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④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者;②年龄范围18~60岁,性别不限;③近2周未接受抗过敏或相关治疗者;④能坚持治疗及配合随访者;⑤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6]

①有慢性副鼻窦炎病史者;②2周内患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副鼻窦炎者;③鼻腔有器质性病变或行鼻腔手术者;④患有结核、肝炎、心脑血管疾病或精神病者;⑤2周内曾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者;⑥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和随访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 仰卧位取穴:迎香、印堂、百会、合谷、关元、足三里、太冲;俯卧位取穴:大椎、风池、胸三夹脊、肝俞、胸十一夹脊、肾俞。

操作方法:双侧取穴,仰卧位与俯卧位交替,使用大艾段温针灸的腧穴:足三里、百会、关元、胸三夹脊、胸十一夹脊、肾俞,华佗牌0.35 mm×50 mm针灸针,针刺得气并行捻转补法后,插入艾段,选用汉医牌18 mm×20 cm艾条,截4 cm长度艾段,插入针柄2 cm。余穴使用0.30 mm×40 mm针具。迎香、印堂针尖朝向鼻根部,风池针尖朝向鼻根部,使针感传向鼻部。大椎捻转补法,合谷、太冲、肝俞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4次,4周为1个疗程。

2.1.2 对照组 急性期,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辅舒良,葛兰素史克公司,50 μg×120喷)每个鼻孔各2喷,早晚各1次,枸地氯雷他定片(贝雪,扬子江药业集团,8.8 mg×6片),每日1片。病情稳定后,贝雪停药,辅舒良调整为每早喷鼻1次。4周为1个疗程。

若在治疗期间痊愈,则观察时间相应缩短,治疗提前结束。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中医证候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0 d,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相加计算总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相关内容,拟定本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主症分轻、中、重三级,分别记为2分、4分、6分,无记为0分;次症分轻、中、重三级,分别记为1分、2分、3分,无记为0分。

2.2.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0 d,记录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积分、体征积分情况。①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推荐的四分法,主要评价指标包括4个鼻部症状(喷嚏、流涕、鼻塞、鼻痒)以及2个眼部症状(眼痒/异物感/眼红/流泪)。②体征积分标准[3]:正常(记0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记1分);下鼻甲紧靠鼻中隔(或鼻底),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之间还有小缝隙(记2分);下鼻甲紧靠鼻底鼻中隔,见不到鼻中甲,或鼻中甲息肉样变或息肉形成(记3分)。

临床疗效评定按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2004年出台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8]推荐方法:有效率=100%×(治疗前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治疗前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①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66%;②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总积分减少≥26%,<66%;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总积分减少不足26%。

2.2.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0 d,记录所有病例VAS评分情况。

2.2.4 实验室指标 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 d及结束后30 d,于室温20~25 ℃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置于10 mL含分离胶试管中,3 500 r/min离心10 min后,用塑料吸管吸取血清,将血清注入一次性塑料离心管内,存放-70 ℃低温冰箱待测。血清中IgE、IL-4、IFN-γ含量测定采用ELISA,试剂盒由上海江莱生物有限公司提供,依照试剂盒说明操作,采用美国BIO-RadiMark自动酶标仪测定。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2组治疗结束时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2组治疗结束时临床疗效比较(n=100)

注:与对照组比较,Z=-1.210,P>0.05。

3.2 2组治疗后30 d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30 d临床疗效比较(n=100)

注:与对照组比较,Z=-2.384,*P<0.05。

3.3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 d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结果见表3。

3.4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 d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结果见表4。

表3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 d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

表4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 d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

3.5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 d体征总积分比较

结果见表5。

3.6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结束后30 d VAS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6。

表5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0 d体征总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

表6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结束后30 d VAS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

3.7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结束后30 d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结果见表7。

表7 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结束后30 d血清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时间段对照组比较,##P<0.01。

3.8 2组不良反应及脱离病例情况

2组共脱落10例。观察组晕针1例、惧针1例、不能耐受艾烟,对艾烟过敏1例、不能按约定进行针灸2例;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3例(服药后出现头痛1例,口干1例,胃痛1例)、不能按约定接受随访2例。

4 讨论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多因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侵袭,犯及鼻窍,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壅塞鼻窍,而发病。《灵枢》:“肺气虚则鼻塞不利”[9]。隋代《诸病源候论》:“风冷伤于脏腑,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10]。唐代《外台秘要》:“肺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11]。北宋《太平圣惠方》:“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津液流涕,不能自收也”[12]。清代《杂病源流犀烛》:“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金受寒而成也”[13]。上述中医学著作多认为风寒侵袭是鼻部疾患发生的主因。另外,肺脾肾关系密切,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肺气充实有赖于脾气输布;肾主纳气,若肾失摄纳,气浮于上则喷嚏。综上所述,鼻鼽发病内因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衰,外因为风寒侵袭,脏腑阳气虚弱外加禀赋不足,导致机体对风寒敏感。

艾叶性温,热力柔和深透,温针灸法的热力可通过针灸针及红外辐射,穿透皮肤抵达深部,结合鼻鼽的病因病机,选择温针灸法治疗则恰到好处[14-16]。现代研究显示[17-19]:灸法具有红外辐射效应,红外和腧穴辐射峰一致,都在7.5 μm附近,远红外产生温热效应,近红外属光辐射,光子激发穴位内部大分子氢键,产生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细胞能量,进而增强免疫。另有研究认为,应用温针法治疗鼻鼽,可振奋清阳,散寒通窍;灸法可扩张血管,抑制血管通透性,加速炎症吸收,促进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激发机体固有的调整功能,恢复平衡环境,从而改善过敏体质[20-22]。

温针灸文献资料及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23]显示,温针灸艾段多选用2~3 cm长度,本课题改用4 cm长度,针具多选用0.30 mm×40 mm,本研究改用0.35 mm×50 mm。一则艾段长度增加,保证了灸量,二则应用温针灸的针增粗了0.05 mm,增长了1 cm,保证进针深度及艾段插入后能保持直立。本研究表明,4 cm艾段可燃烧25 min左右,较常规温针法增加了10~15 min,保证了足够艾灸量。选穴方面,在温补肺脾肾三脏的同时,增加调理情绪的穴位,如合谷、太冲、肝俞等,疏肝理气,安定神志,利于疾病的恢复。针刺风池、印堂、迎香,针尖朝向鼻根部,行针得气,气至病所,通调病灶部气血。诸穴共奏温肺散寒通窍之功。

研究结果显示,大艾段温针灸法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VAS评分,在调节血清IgE、IL-4、IFN-γ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作用机制可能也与降低血清IgE、IL-4水平,增加IFN-γ水平相关。

大艾段温针灸法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疗效明确,但艾灸量及疗效的关系、温针灸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变应性体征鼻炎
自拟苍玉君子汤结合针刺治疗肺脾气虚兼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滴香油治过敏性鼻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