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情境构设科学课堂教学

2020-02-16 14:53蔡文东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期

蔡文东

【摘要】情境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认知的桥梁,情境教学法具有陶冶情感和启迪思维的功能,许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催生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创设小情境,还可以设置大情境,将整节课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情境,用情境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大情境;故事导入;故事续编;故事改编;故事创编

说到情境教学法,几乎是无人不知,它是一种融知识于具体场景之中的教学方法。情境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认知的桥梁,情境教学法具有陶冶情感和启迪思维的功能,许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都喜欢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催生学生探究欲望。一般科学教师习惯在课堂导入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其他环节较少使用,像这种只是在某一个环节设置的情境称为小情境,小情境一般只是为了导入教学,揭示探究主题,或者是为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探究而设置的情境。其实,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创设小情境,还可以设置大情境,将整节课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情境,用情境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笔者现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为例,谈谈科学教学中大情境的构思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诱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如同音乐的前奏,为整个课堂定下了基调,拉开了教学的帷幕,精彩的导入预示着教学的成功。教学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最喜欢的是故事导入,利用科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笔者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中,以小毛驴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大的情境,整个情境分为“故事导入、故事续篇、故事改编、故事创编”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小情境,小情境之间又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情境,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包含在情境氛围之中。

在教学伊始,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小驴过河”的动画故事:天真可爱的小毛驴驮着一袋盐,欢蹦乱跳地给小鹿阿姨的商店送去,路上遇到一条小河,它为了节省时间,想都没想就驮着盐直接过河,可是一到河的对岸,小毛驴感觉到浑身轻松。“为什么驴子感觉背上的重量变轻了?口袋里的盐都去哪儿了?”笔者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用故事情境引入新知的探究。接着,笔者邀请一名学生扮演小毛驴,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为大家演示食盐溶解于水的现象,完成了“溶解”概念的教学。生动有趣的故事动画,可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主题。

二、故事续编,引导探究

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中,在通过故事导入认识了溶解概念之后,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沉淀”,笔者将小驴过河的故事进行续编,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毛驴在经历驮盐过河之后,觉得这条河水好神奇,第二次,小毛驴驮着一袋沙子,它想要减轻身上的负重,于是又到河中去泡一泡,让背上沙袋的重量变轻。这次结果如何呢?”有的学生猜:“沙子会溶解到水里。”有的学生说:“沙子在水中不会溶解。”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笔者请一位学生扮演小毛驴,动手搅拌水中的沙子,观察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学生代表的演示让其他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水有点浑浊,但是沙子依然清晰可见,沉入杯底。”

小毛驴驮着沙袋过河的故事,既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引申出沙子在水中是不是溶解的问题探究,并且使学生认识了“沉淀”,掌握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两个标准:“一是观察物质在水里是否看得见,二是看有没有发生沉淀”。故事续编催生了新的探究内容,并对学生的主动探究起到推动作用。

三、故事改编,激引碰撞

“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是该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探究的难点,多数学生的潜意识中认为面粉是溶解于水的,即便动手操作亲眼观察后也这么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搞清楚这一问题,笔者继续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故事改编,激发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思维的交锋,进行激烈的讨论碰撞。

在探究了沙子不溶解于水之后,笔者继续为学生讲小毛驴的故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毛驴终于弄清楚第二次没有占到便宜的原因了。第三次,小毛驴驮着一袋面粉,来到小河边,此时,它有些犹豫不决,不知道这一回小河能不能帮它的忙,让背上的重量变轻。同学们猜一猜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有的学生猜:“面粉袋不会变轻。”有的猜:“面粉袋会变轻。”有趣的故事,奇妙的问题,再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笔者邀请学生扮演小毛驴,给大家演示把面粉放入水里。新情境给学生带来新的讨论话题:“面粉在水中有怎样的变化?”“你们觉得面粉是否溶解了呢?” 学生虽然亲眼见证了面粉放入水中的现象,但还是得不到确切的答案,有的说溶解了,有的认为没有溶解。于是,笔者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面粉全部跑到水里去了,所以是溶解了。”“能看见水中的面粉,还出现沉淀,所以是不溶解。”双方学生各执一词,阐明各自的观点。“此时,小毛驴也弄糊涂了,于是跑去拜访一位智慧老人,智慧老人给它做了一个过滤实验。”笔者继续改编故事,丰富教学情境。在学生观看了“过滤实验视频”后,笔者让他们动手做过滤实验,学生在亲手操作中又掌握了一种新的判断是否溶解的方法:看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事改编创造了新的情境,生成了新的问题,诱发了学生的猜想,引发了学生的不断思辨。

四、故事创编,拓展延伸

笔者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在完成了全課教学任务之后,没有画上句号,而是继续进行故事创编,提出新的科学探究问题,将问题融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其注入新的探究动力。“智慧老人帮了小毛驴的忙,让它通过过滤的方法懂得了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但是爱动脑筋的小毛驴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溶解到水中的盐还能取出来吗?”笔者创造性地编写小毛驴的故事,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新的科学问题:“溶解到水中的盐能否取出来?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把溶解到水中的盐给取出来?”故事创编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科学探究的新时空。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自主探究,他们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家长请教,在家庭实验室中自己动手实验,探寻盐水分离的方法。

大情境背景下的科学教学,不仅起到激趣启思的作用,还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使教学结构紧凑严密,使教学过程流畅连贯,让科学探究更加严谨高效。

【参考文献】

[1] 郭宋梅. 有效性:小学科学教学的追求[J]. 教育(周刊),2019(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