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双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遭遇过令人尴尬的冷场局面。冷场是课堂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堂出现冷场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应对冷场的策略,以期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4-0020-03
近期我在执教过程遭遇了一次“课堂危机”,虽然化险为夷,但也引发了我诸多反思。在执教“珍爱生命”时我设有一问:“人为什么活着?”,我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但由于问题设计过于宽泛、生硬,学生“无从下手”,课堂一时陷入了“冷场”。而后,在给其中一个班上课时,有位学生回答“活着是为了等死”,全班哄堂大笑,笑后课堂气氛立即冷了下来,学生们看着我,都在等我的反应,当下我感到有些尴尬,但还是马上调整了状态,继续追问“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你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想?”。这位同学接着说“每个人都要死,这是必经的过程,人活着的每一天都不知道哪天会突然死去,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所以其实活着就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我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你的这个想法让我想到,曾经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提出‘向死而生的观点,不过,这位哲学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又与你的观点有所不同,他曾提出一个‘生命倒计时法的观点,意思是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不过,在这里,老师想作一点补充,同学们,正是因为死亡的不可预知性,我们活着不应该只是单纯地‘等死,而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你能否接受呢?”在这位同学的点头示意中,这次“课堂危机”算是翻页了。
像上述的“冷”插曲在日常教学中并不罕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同于常规学科,它更“走心、入脑”,更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因此一个师生互动、充满生机、回答问题高效的课堂,是许多心理教师渴望呈现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却是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问题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响应,教师在台上“苦心经营”,学生在台下却“毫不领情”,或是教师讲兴正浓,突遇学生某个提问或回答而无法应对一时的课堂中断,这种现象就是平常所说的课堂“冷场”现象。学生启而不发,教师急而无奈,这让很多教师苦恼,甚至觉得尴尬。
一、课堂冷场原因分析
在执教过程碰上“冷场”,实属正常,但作为心理教师,我们仍需反思课堂出现“冷场”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以期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相关浅析。
静思课堂出现冷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我”的体验及感受前所未有的清醒。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等,显得十分“自恋”,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经常有害羞的感觉,总想着自己可别在其他的同学面前出丑。由于自尊心强,面子观点重,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因为他自己也曾嘲笑过回答错误的同学。
(二)问题设置欠妥
设计的讨论问题本身有问题。好的问题应能启迪思维,激起探究欲望,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提出的问题应明确、具体,使学生有话可说,不能大而虚或容纳太多概念等。“谈谈你做完这个游戏的感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悟和收获是什么?”这是很多心理教师课堂提问的常用语,我在执教的过程也常常设计此类问题,本意是想让问题更具开放性,让学生发散思维,对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能畅所欲言,但事与愿违,我发现,往往此类问题一出,学生反而迅速陷入“冷场”,无话可说。细细一想,这样的问题其实太笼统,它更像一个不着边际的“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低年段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并不太好聚焦思维,因此学生的回答常常漫无边际。又如上文提到我在执教过程设问的“人为什么活着?”就显得大而虚,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空泛,学生从不知从何答起,因此课堂便容易出现不答、乱答、错答等现象,也间接地使课堂陷入了尴尬、冷场的境地。
(三)思考时间预留不足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害怕學生的沉寂与冷漠,习惯于要求学生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可就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形成自我见解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言语“卡壳”、思维“短路”现象,课堂也由此陷入更为被动、难堪的局面。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这种建构和教学是同步进行的,但知识建构需要时间,老师抛出每个问题后,都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我们大多数执教者在追求“45分钟高效课堂”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重要性。
(四)不能面向整体学生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每堂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往往都是同样几个学生,久而久之,其余部分学生便习惯将自己置身于讨论发言之外,课堂往往就分成了参与者和看客两部分。还常存在一种情况:部分优秀学生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回答后,其余学生纷纷把手放下,造成了“一鸟入林,百鸟静音”的态势,课堂随之也进入“冷场”状态。
二、课堂冷场应对策略
面对已经造成的“冷场”怎么办?这就涉及教师如何反思及重构,如何点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要审时度势,讲究策略,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的反思及应变能力。我认为处理“冷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