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菊 张 序 王玉霞 孙庆田 田长平 李芳东 张福兴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烟台265500)
桃是山东省面积与产量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栽培树种,栽植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丘陵区和鲁西黄河故道平原区为我省的三大栽培区域。烟台是胶东半岛桃的主产区,也是我省重要的桃生产基地,全市桃栽培面积0.76万hm2,产量14.38万 t,分别占山东省桃总面积和产量的6.7%和4.4%,发展空间巨大,对调整水果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烟台各县市区均有栽培,主要栽培区域分布在海阳、莱阳、莱州、蓬莱等地,栽培面积依次为海阳市2 300 hm2、莱阳市1 500 hm2、莱州市1 100 hm2、龙口市 600 hm2、蓬莱市 560 hm2、招远市 400hm2、开发区 346.7hm2、莱山区 333.3hm2、栖霞市200 hm2、牟平区173.3 hm2、芝罘区66.7 hm2、福山区60 hm2,长岛和昆嵛区有少量种植。目前,烟台市桃树开始进入大面积更新期。
桃树以露地栽培为主,设施栽培面积也有少量发展,促早栽培可比露地桃早上市2个月左右,拉长了市场供应期。随着市民休闲观光需求的日益增长,观光采摘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长。
目前栽培品种类型多样化,主要有普通桃、油桃、蟠桃、黄肉桃等,满足了烟台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栽培品种上,早、中熟桃品种约占85%,栽培面积较大的早熟品种有早美、早红珠、曙光、沪005等,栽培面积较大的中熟品种有大久保、仓方早生、砂子早生、莱山蜜、新川中岛、莱州仙桃等;晚熟品种约占总产量的15%,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金秋红蜜、寒露蜜、中华寿桃等。烟台地区桃栽培品种主要为集中在7~8月成熟的中熟品种。21世纪初,烟台市农科院杂交选育出福秀、福美、福丽等一批晚熟、硬脆、甘甜、优质的新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桃优良品种资源。
桃树砧木类型比较多,毛桃、山桃、鲜食桃、毛樱桃、青州蜜桃等都可作为桃树的砧木。其中毛桃和青州蜜桃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旺盛、嫁接亲和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是烟台地区的主要砧木类型。
省力高光效树形培养、桃园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产量质量控制等多项技术体系,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起垄覆盖、行间生草、节水灌溉、简化树形和修剪、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推广,全市普及率达到70%以上。
桃品种更新速度加快,高端果及新优特品种优质果价格坚挺。2019年福秀、福丽等新优品种的收购价格高达16~20元/kg,是普通桃品种价格的3~5倍。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近郊桃园旅游采摘等融合模式的发展,电商、“互联网+”逐步兴起,销售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地头批发、果品交易市场批发、商场超市直供、专业店配送、社会集团购买、零散商贩采购、观光采摘等,桃产销链条进一步拓展,烟台市桃除在本地市场就近销售以外,约有60%左右销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
2018年调查,烟台地区以鲜食桃品种为主。桃品种繁多,目前烟台桃栽培品种有上百个,成熟期涵盖4~11月,4~6月份上市的保护地栽培及露地早熟品种不到20%,7~8月份成熟的中熟品种占比超过65%,9~10月份成熟的晚熟品种约占15%。由于中熟品种比例过高,且与瓜类同季上市,市场销售压力大,价格受制严重,甚至滞销。目前仍以老品种为主,果型好、外观美、品质优、耐贮运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更新换代品种较少。单一品种面积过大,形成结构性过剩。
目前桃园仍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普遍存在树体郁闭、通风透光差、无法进行机械操作等问题,许多桃园栽植密度较大,管理不到位,行距过小,整形修剪存在误区,舍不得去大枝,造成成龄树树体过高,全园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影响果实品质。果园基础设施整体滞后,品质提升难度大,管理成本攀升,效益空间缩减。
目前桃已不是供不应求的果品,但大部分桃农首先关注的仍然是早结果与高产问题,这与市场对优质果的需求不匹配。桃果甜度不足、风味偏淡的问题依然突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只有10%左右。造成的原因:①过分追求大果,采用不合理的肥水技术;②追求高硬度、耐贮运而过早采收,造成单果质量小、着色差、风味淡等;③考虑着色等问题,采用了不合理的套袋技术。
病虫害较重,制约了桃产业发展。褐腐病、梨小食心虫、潜叶蛾等病虫害危害较为普遍,给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细菌性穿孔病、介壳虫等在部分桃园危害严重,有蔓延之势。
烟台市桃园进入大面积更新期,重茬问题比较突出。重茬栽培树体生长缓慢,影响前期产量,造成结果初期出现死树现象。桃园立地条件与传统栽培技术制约了果品质量的提升,约90%以上的桃园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下,土壤瘠薄,缓冲能力差,不利于优质桃生产。传统技术灌水多,使用化肥多,喷洒农药多,留果多,导致部分桃园种植的好吃、好看、又安全的优质桃不足20%。
当前桃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尽管一些农民合作组织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作用还十分有限。桃树生产依然面临“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技术落实不到位,标准化生产程度差,老果园更新改造慢,果品质量难以保证,高端优质果少,品牌化营销比例低。采后分级包装配套设施落后,黄桃加工除罐头、桃汁外,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少。
通过政府扶持、科研项目实施与果农联合建立了部分样板示范园,如烟台市农科院在莱山区朱塂堡村盛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的晚熟桃优良新品种超细长纺锤形示范园、海阳市福晨果蔬桃优质新品种示范基地等,这些样板示范园对烟台市的新品种、新技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由于样板园数量少,宣传不到位,覆盖面窄,难以对全市的桃种植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桃树苗木市场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管,无资质的个人、单位均可繁育苗木;苗木生产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苗木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检疫性病虫害发生严重,如根瘤病、根结线虫病传播迅速。
未充分挖掘桃的文化价值,烟台晚熟桃属于烟台地区一大特色,在乡村振兴中结合当地晚熟桃特点扩大观光采摘规模,依托区位优势筹建田园综合体项目有潜力可挖。
选择最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新优品种或地方特色品种,适度发展综合性状优良的油桃、蟠桃、黄肉鲜食桃,同时兼顾红肉、小果、观赏、鲜食兼用的矮化桃等特色品种,以满足鲜食、加工、观赏等不同消费市场的需要。品种选择既要体现多样化、特色化,又要有重点,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根据烟台市地理优势、气候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应减少早、中熟品种比例,加大晚熟品种栽培面积,适当增加极早熟和极晚熟品种面积,拉长果品供应链,使当前烟台市中熟品种占65%,转变为晚熟品种占65%左右,使鲜食桃在不同时间上市量均衡。根据生产和消费需求,保持适量增加甜度高、硬肉、离核品种的面积,逐渐淘汰甜度不足、不耐贮的品种,增加一些特色品种。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强化三个重点县市区,以海阳为重点,扩大莱州、莱阳的种植规模,打造烟台优质晚熟特色桃产区。
组建烟台市桃创新团队,加强烟台桃产业发展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对制约烟台市桃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联合攻关,重点抓好桃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研究,培育晚熟优质特色新品种;研发省力高效、品质提升等现代栽培技术,如密植树体改造技术(整形、修剪)、再植更新复壮技术(抗重茬砧木、栽培倒茬、重茬树体前3年的管理)、提高品质的栽培技术(花果管理技术、肥水管理、套袋技术)、新的栽培模式(如树形、土肥水管理)等,配套肥水一体化设施,配备耕翻、施肥、喷药、割草等机械,逐步实现管理机械化,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加强开展桃优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当地品种结构调整、树体更新和品质提升提供品种和技术保障。加快轻简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随着劳动力价格攀升和桃农年龄结构的变化,轻简、省力栽培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示范和培训,让果农容易学、宜掌握。有序引导淘汰一批老龄低效园,加快中低效园的升级改造和老龄园的更新改建步伐。力争每个桃主产县年创建桃标准化示范基地3~5个,每个样板园面积0.67 hm2以上,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初步建成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现代桃生产技术的综合示范。
聚焦产业发展,结合桃农需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强重点县果树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桃产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加强培训和交流,使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全面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为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健全并明确苗木引种、扩繁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加强知识产权鉴定研究,力争在分子技术层面为新品种知识产权的鉴定提供可靠保证,做到有法可依。
规范苗木经营市场,一是将苗木生产和经营纳入法制化管理,育苗单位须有政府部门的准许证;二是苗木生产标准化,严格按照国家桃苗木标准执行,保证苗木的质量及整齐度;三是加强苗木检疫工作,呼吁苗木检疫部门加强苗木市场监管。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实现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鼓励新型社会化综合服务体、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发展,探索推行果园托管、半托管等既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又适应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服务方式。拓展桃深加工空间,扩大市场需求。探索桃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挖掘桃文化资源优势,增强产业发展潜力,打造一批以观光休闲为主的具有生活功能的桃树园区,通过农业旅游产业开发,为烟台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赏花、采摘、游览场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休闲档次,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回归自然的需求。